陶淵明的自然哲學

陶淵明的自然哲學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特別是他的田園詩,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他的田園詩,有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與歸隱,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的思想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封建知識分子複雜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隱以後,也並未忘情政治,心情並未真正平靜下來。

 

  陶淵明的詩頗富哲理,西方哲學家中,只有海德格爾的哲學與陶詩中的哲理相近;海德格爾的哲學頗富詩意,中國詩中較能表達海德格爾哲學的.似乎只有陶詩。

  我們說陶淵明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還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甚至在世界詩化哲學中也應占據一席之地,這倒不是說他撰寫了多少哲學著作,而是因為他的詩文中飽含著深刻的哲理。梁啟超認定陶淵明的哲學思想可以拿兩個字概括,即“自然”。他在民國十二年出版的《陶淵明》一書中,曾在一段話中接連用了七個“自然”,表達他對陶淵明“自然精神”不容置疑的肯定。國學大師陳寅恪在仔細研讀了陶淵明的《形影神》、《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等詩文後指出,陶淵明的核心思想旨在“委運任化”、“隨順自然”,“惟求融合精神於運化之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由此認定陶淵明不僅是一個“品節居古今第一流”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一位與其前輩阮籍、劉伶皆不相同的“新自然主義”哲學家。

  中國本土自然哲學的代表就是先秦的老莊哲學。在中國,從古代的蘇軾、朱熹,到現代的梁啟超、朱自清、陳寅恪全都將陶淵明的精神歸為這種自然哲學。陳寅恪說陶淵明的哲學是“新自然主義”,僅是為了區別秦漢以來漸漸宗教化的道家思想,陶淵明的自然哲學反而是更切近“原教旨”的老莊哲學。

  在西方當代,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現象學最具東方氣息,海德格爾(1898-1976)本人也曾與中國老莊哲學有過親密接觸。臺灣輔仁大學教授蕭師毅(1911-1986)年輕時曾與海德格爾合作共同翻譯過老子的《道德經》,還不時給這位正交華蓋運的老師帶去戰後德國極其缺乏的麵包、黃油、咖啡、香菸。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張世英先生曾在其《天人之際》一書中指出:陶淵明的詩頗富哲理,西方哲學家中,似乎只有海德格爾的哲學與陶詩中的哲理相近;海德格爾的哲學頗富詩意,中國詩中較能表達海德格爾哲學的似乎只有陶詩。

  晚年的海德格爾面對西方技術社會日益暴露的種種危機,渴望為迷失方向的現代人尋找一條再生之路,“自然的觀念”與“詩意的棲居”再度成了他哲學思考的重大課題。海德格爾首先要做的,是將自然從現代工業社會的強大思維定勢中解救出來。在這條救贖之路上,他選擇了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1770-1843)作為自己的“盟友”。他說,這是因為荷爾德林是一位本真的、為自然柔情擁抱的詩人,因而又是一位“詩人中的詩人”。

  海德格爾稱頌荷爾德林的這些讚詞,同樣可以賦予我們的詩人陶淵明。或許可以說,陶淵明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荷爾德林。

  【陶淵明資料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