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反思和《遊山西村》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和《遊山西村》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採用小組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隻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裡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透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學生自學體會了詩中的意思,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體驗,切身感受和再現到詩人寫詩的情景,也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也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我認為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讀去感悟,效果較好
《遊山西村》教學反思
生動的刻畫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的淳樸
《遊山西村》這首詩的作者是圍繞一個遊字貫穿全文的生和好客的品質。本課教學基本是用問答式授完,沒有問答不成課堂。有人反對問答式,但是我覺得小學階段,沒有老師設疑作引領,是很難誘導學生進行有效思維活動的。
上課時,我讓學生自讀古詩,說說古詩從哪些方面來寫山西村的.,學生說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順利,這時候,真的很佩服學生的自學能力。之後以“山西村美嗎”這個大問題為主導,引領全詩的教學,所有小問題都圍繞這個大問題收放,為這個大問題服務,在引導學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過程中,滲透聽說讀寫訓練。學生最初講的是第三四句,體現景美。還從哪個詞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讓學生感受山西村的美,體會詩人的心情,再指名學生板演,指導學生朗讀最後兩句詩。兩句優美的詩,既寫出了鄉村的美,又寫出了詩人從“疑無路”到“又一村”的心理變化。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以為無望,但經過努力,又重現生機的情況,學生討論交流就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僅寫了景物的美,但寫了人的活動,透過一些豐盛的食物,學生去感受村民們對到訪客人是怎樣的態度呢?有的說“熱情”、有的說“大方”、有的說“好客”等等,這些熱情大方好客的村民們,給詩人們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純樸的人性美。最後學生與詩人一道,融進這純樸的鄉情中,感受村民們的熱情。透過反思朗讀,把詩人對大自然的真摯的感情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