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參考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參考

  引言:《題西林壁》不僅寫出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師:總結,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後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附錄:《題西林壁》改編

  金秋時節,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後,秋姑娘粉墨登場,蘇軾帶著他的老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妹妹蘇小妹一起去廬山遊玩

  廬山的空氣真是太新鮮了,蘇軾深吸一下,真像進了天然氧吧一樣。蘇軾舉目四望,周圍的山嶺一座挨著一座,像一隻只綿羊,又像一條條青綠色的蛟龍,它們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半山腰輕輕地籠著一層薄霧,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著面紗在舞動……廬山真是名不虛傳!(對山的觀察很細緻,動靜結合的描寫形式,讓讀者也切身感受到廬山的美。)

  蘇軾一邊牽著老父親,一邊喊弟弟妹妹跟緊了。他們沿著蜿蜒的小路,緩緩前行。路旁許多參天的古木挺立著——銀杏樹拿著小扇子,楓樹在搖擺著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現它那優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熱情……(過渡句運用恰當,自然引出詩人在路上欣賞到的美景

  沿著山峰前行,突然奇蹟出現了——廬山的山嶺改成了山峰的模樣!山峰有的高聳入雲,直插雲霄;有的像一把利劍……那裡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蘇軾拿出毛筆,揮筆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此以後,《題西林壁》這首詩引來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人們慕名而來,想親眼目睹廬山的神秘面目是否和蘇軾寫的一模一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