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

  導語:《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1、 集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 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遊記之一。

  2、 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後。

  壁:牆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形成的原因。

  三、 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 教師泛讀。

  2、 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 指名讀詩,正音。

  4、 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 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彙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並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雲、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