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思五首·其四》元稹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離思五首·其四》元稹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離思·其四》元稹唐詩註釋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離思·其四》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七言絕句,是《離思五首》的第四首詩。這首詩並未直接寫人,而是“索物以託情”,通篇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間至美的形象 “水”、“雲”、“花”來表達對妻子的無限懷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詩人用一往情深的筆觸,真摯熱烈的情懷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與懷念之情。全詩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參考資料:元稹《離思五首》

  作品原文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作品註釋

  ①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②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③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④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裡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游《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⑤花叢:這裡並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眾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樓妓館。

  ⑥半緣:此處指“一半是因為……”。

  ⑦修道:此處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慾。

  ⑧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

  作品譯文

  經歷過滄海之水的洶湧澎湃,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就不會再為一些細小涓流所吸引;領略過如夢似幻的巫山雲雨,那別處的雲就根本不能稱其為雲!“我”在美女如雲的花叢中信步穿行,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清心寡慾、修身養德,遵循自己處世的原則,一半則是因為心裡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創作背景

  本詩作於元和五年(810年)貶官江陵府士曹參軍時。

  一說作者因懷念年少時的戀人崔鶯鶯而作此詩。

  所謂崔鶯鶯者,即詩人所寫《鶯鶯傳》中的崔鶯鶯,實為寒族女子崔雙文。元稹與崔鶯鶯戀愛始於貞元十六年(800), 止於貞元十九年(803),而為鶯鶯所寫豔情詩也多作於此其間。最後元稹為了飛黃騰達、攀權附貴,娶了豪門望族的韋叢,而拋棄了昔日的戀人。由此足見:元稹對雙文的感情並不像他在此詩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誠。原因何在?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寫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可見,元稹的兩重性格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演。他棄雙文另娶固是大謬不然,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應該負很大部分的罪責。

  另一說這首詩是作者為悼念妻子韋叢而作。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方二十的韋叢(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顯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龍門公。龍門之後,世率相繼為顯官)下嫁給24歲僅為秘書省校書郎的詩人元稹。婚後他們如膠似漆,過著溫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年僅27歲溫柔賢惠的妻子韋叢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此時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愛妻的去世無疑對他是一個沉重打擊,他悲痛萬分寫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詩,這首詩創作於愛妻病逝一年之後。

  作品鑑賞

  首二句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詠歎愛情的千古名句。表面意思為:“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別處的水就再難以吸引他。經歷過巫山的雲雨纏綿,別處的景緻就不稱之為雲雨了。”此詩前二句皆化用典故,隱喻他們愛情之深廣篤厚。

  首句巧借《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句。(朱熹《孟子集註》解釋說:“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但是原句以“觀於海”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是明喻;而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暗喻的手法,用滄海的深闊無邊隱喻他們情深似海。

  次句化用“巫山雲雨”之典,以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美若嬌姬”、“瑰姿瑋態”、“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的“巫山神女隱喻愛妻花容月貌、溫柔嫻雅無與倫比,以此表現愛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無法取代的地位。據宋玉《高唐賦》說,其云為神女所化,“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首二句表面上是說看過“滄海水”、 “巫山雲”之後,其它地方的水和雲已經很難再詩人的眼底了,實際上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讓詩人動心的女子了。詩人借“滄海水”、 “巫山雲”這世間絕美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愛妻堅貞不渝的感情,表現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意境深遠、意蘊頗豐,情感熾烈卻又含蓄蘊藉,成為人們喜歡借用的一副聯語,後來不僅用來表達愛情深厚堅貞永固,還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閱歷豐富而眼界極高。這首詩也從客觀上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滄海之水巫山之雲的認識。

  第三句中,詩人以花喻人,表明自己縱然行走於五彩斑斕的“花叢”間,也懶得回望一眼美麗的“花朵”。進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詩人愛情的專一。“懶回顧”進一步表明詩人對愛妻的痴情以及對其他女子毫無半點眷戀之思的情緒。元稹的《夢遊春七十韻》雲:“覺來  末句承上,道出詩人“懶回顧”的原因:一半是因為詩人已看破紅塵,有修道之意;另一半是因為詩人心裡只有愛妻一人。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不論尊佛奉道或是修身治學,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近乎遁辭。“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談到這首詩云:“或以為風情詩,或以為悼亡也。夫風情固傷雅道,悼亡而曰‘半緣君’,亦可見其性情之薄矣。”秦氏忽視了道教對詩人的影響,只看到了“半緣君”,得出“性情之薄”的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整體賞析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緬懷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作品點評

  《云溪友議》:元稹初娶京兆韋氏,字蕙叢,官未達而苦貧……韋蕙從逝,不勝其悲,為詩悼之曰:“謝家最小偏憐女……”又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唐賢小三昧集》:箇中人語。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所謂盜亦有道(末句下)。

  陳寅恪:“微之自言眷念雙文之意形之於詩者,如‘取決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是其自誇守禮多情之語,亦不可信也。”(《元白詩箋證稿》)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幼孤,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白體”。有《元氏長慶集》。

  詩詞原文

  離思五首

  其一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其三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創作背景

  元稹的離思五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作,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韋叢20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七年後韋叢病逝,韋叢死後,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其一

  其一是回憶情人曉鏡中殘妝慵懶的可人情態。詩人同韋叢結婚,二人恩愛無比,這首詩是“思”情人一夜恩愛曉起後殘妝慵懶的動人情態。詩人不直接去抒寫,而是“自愛殘妝曉鏡中”的情人,殘妝曉鏡中的她,釵環參差不齊,綠色絲縷叢雜不整。很快日出東方映照面頰紅如一朵胭脂,臉龐肌膚紅潤柔膩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樣,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明麗動人嬌媚的風姿。

  其二

  元稹這首詩的一、二句,也給人以超凡絕塵之感。碧山清泉漫流,萬樹桃花掩映,已非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樓中麗人定是美豔絕倫的仙姝無疑。置景由遠及近,敷色自淺人深,焦點漸次凸現,為人物登場設定了懸念及具體環境氛圍。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如果兩者與規定戲劇情景渾融,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絕佳藝術效果。

  三、四兩句推出人物,工筆細描閨中“畫眉”故事,對照著筆,角度則從一方眼中寫出,此亦有助於豐富潛在的戲劇因素與人物心理層次。“閒讀道書慵未起”,“道書”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經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秘篆,“閒”字傳神地刻畫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態,是一層深曲對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憐,又流露無限呵護摯愛深情,是二層深曲對比;風光旖旎的閨房之樂出以如此瀟灑高雅筆致,是三層深曲對比。“水晶簾下看梳頭”也有許多曲折:水晶簾與美人妝,一層;情人眼裡看與被看,又一層;好景不長,水月鏡花,則更深一層。蘇軾《江城子》詞雲:“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同樣以“樂境寫悲哀”,同樣表現對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長思念,同樣打破並濃縮了時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蘇詞託之以夢,入而即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元詩則沉浸一往情深的回憶,彷彿在銀幕“定格”,痴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簾下看梳頭”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導讀者走向真善美詩境,從而具有普遍的道德價值與美學意義。

  其三

  這首詩運用了暗喻的手法,首二句寫著壓的紅羅總是追逐新穎的花樣,就好像別的女子總是一個比一個動人。繡著秦吉了花紋的輕紗染上了迷人的酒麴一樣的嫩色,你不要說紗太薄,因為只有這樣的紗才是最好的。正是因為亡妻韋叢典雅淡泊,賢惠端莊,詩人才把她比作經緯稀疏的紗布才是最好的,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卻也只有深情者才能才能表現出這種天長地久的真摯。

  其四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

  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春天裡百花齊放,詩人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與自己的妻子,那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春天百花爭奇鬥豔,詩人摘了梨花,不就是因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就好像那潔白的梨花,靜靜地在枝頭綻放。可是,妻子已經過世,滿樹的梨花凋謝了,只剩下綠葉,孤零零地度過殘春。詩人把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綠葉,抒發了對亡妻的無盡懷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