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吳歌·冬歌》李白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子夜吳歌·冬歌》李白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子夜吳歌·冬歌》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透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徵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

  作品原文

  子夜吳歌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作品註釋

  驛(yì)使:古時官府傳送書信和物件的使者。驛,驛館。

  絮(xù):在衣服裡鋪棉花。徵袍:戰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將征夫妻子的手都凍僵了,連針剪都拿不住。素手,白淨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膚白皙。

  裁縫:指裁縫好的征衣。

  臨洮(táo):在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

  作品譯文

  明晨驛使就要出發,思婦們連夜為遠征的丈夫趕製棉衣。纖纖素手連抽針都冷得不行,更不說用那冰冷的剪刀來裁衣服了。妾將裁製好的衣物寄向遠方,幾時才能到達邊關臨洮?

  創作背景

  六朝樂府的《清商曲·吳聲歌曲》裡有《子夜四時歌》,李白這組詩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其創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

  作品鑑賞

  《冬歌》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透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徵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訊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詩人有所取捨,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加強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手指也不靈巧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從自己的冷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著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徵袍”,言簡而意足,然而隨即又情急起來,她想: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包含極度的深情與牽掛。這組詩第三首是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這一首詩卻純從側面落筆,透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勢突兀,結句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透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一類人——思婦形象。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卷二)的佳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