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寫作線索分析

桃花源記寫作線索分析

  《桃花源記》記敘了桃花源詩的來歷,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琅琅上口。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記寫作線索分析,更多內容請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的行文線索:漁人的行蹤: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桃花源記》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我們要了解陶淵明寫桃花源的背景。

  桃花源記作於南北朝時期,正是東晉與南朝宋更易的第二年。至此,中國進入了又一個戰亂的時代。

  全文以一個普通的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最後又有名士去尋訪桃花源,卻再也未曾遇見此源。

  這個武陵人的奇遇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只是一個虛構的美好幻想的故事。然而它卻能夠得到千年以來無數名士的極高評價,這是為何?

  想到仙境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的是無所不能、無憂無慮、與世無爭、長生不死的神仙,而在《桃花源記》裡,那些身處世外桃源的人不過是保留了天性的純樸的一些普通百姓,他們祖先原是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戰亂而隱居到此處,從此幾百年以後都沒有離開過。他們來到這裡的原因是為了躲避苛捐雜稅,是一個值得人同情的理由。而武陵人無意間來到這裡,也是身處亂世中。但是武陵人在這裡與世無爭地生活了幾百年,不知有漢、三國、乃至魏晉,相比之下,武陵人身處的桃源的確是理想主義的一片樂土,儘管這片樂土只是一個和平、寧靜、祥和的生活。但在亂世中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更突出了《桃花源記》的悲劇色彩,但是和平祥和的生活也給了人們無限的希望。

  在這裡,陶淵明已不只是為了一個人躲避而躲避,更是希望在戰亂中的百姓能獲得解脫。

  然而我們又面對了一個問題,那個武陵人為何要離開桃花源?

  如果我們再次給他一個重返桃花源的機會,他是留在這個亂世還是來到這片樂土?

  可能會選擇在桃花源裡度過,但是不知他是否會想到,桃花源這片樂土只會讓人忘記自我,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幸福的生活剝奪了他思想的權利。更何況那只是一個夢,過分的沉迷只會讓人淪落。那樣活著,便也是死了似的。但在現實的痛苦中,痛苦的現實能讓他永遠記住桃花源這個美好的夢,給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氣。

  我想現在,已經不是在討論那個時代的選擇,更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拷問。

  究竟是應該逃避著現實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就算是困難重重也一樣心懷夢想?

  不管怎麼說,陶淵明成為了一代隱聖,在於他開創了一個美好的夢境,讓人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使人滿懷希望地生活。

  所以桃花源記存在著,以一種千古不朽的方式存在著。我們需要這種溫暖的色澤來裝點生活,儘管這種色澤是虛幻的。

  拓展閱讀:課文學習要點

  本文的作者是我國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為不滿。為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寫了《桃花源詩<並序>》。序中,他描繪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會風尚,記敘了桃花源詩的來歷,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琅琅上口,後人把它看作獨立的文章。這就是《桃花源記》。關於作者: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期,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從少年起就經歷了很多政治上的紛擾,後來由出任(當參軍和縣令這樣的小官)到辭官歸隱,更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醜惡是很不滿的。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抒發他熱愛田園風光、安貧樂道、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清高自賞與消極遁世的因素。

  學習本文。這篇文章內容好理解,容易讀懂,閱讀時注意字的讀音和古今詞義的區別。閱讀過程中參照註釋理解內容,瞭解文章的結構,並能口述或筆譯全文。

  思考:

  1、課文是怎樣交代發現桃花源的原因、時間、人物的?原因:忘路之遠近——迷路時間:晉太元中人物:漁人

  2、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漁人來到桃花源,村子裡的人如何對待漁人的?這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這反映了純樸、熱情好客的社會風氣。

  4、桃花源中的人為什麼“不復出”?

  說明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5、桃花源人與漁人交談後,為什麼“皆嘆惋”?

  因為桃花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嘆惋的是秦朝以後的朝代變化。

  6、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段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文章最後一段對桃花源令人嚮往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增強了表達效果。7、在本文中作者怎樣描寫了自己所向往的社會?

  在本文中,作者以漁人遊蹤為線索,以有詳有略、曲折迴環的寫法簡潔凝練、通俗流暢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美好社會。

  深入探求:

  1、本文按照漁人行動的順序,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內容豐富,詳略得當。舉例說明哪詳哪略,仔細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文章剪裁得體,詳略得當。課文第②、③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寧靜的生活環境和淳樸的社會風尚。作者把這一部分作為本文的重點加以詳寫,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他理想的社會畫卷。例如對環境的描寫,寫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等。

  再如對桃花源中人的描寫,詳寫了他們對漁人的熱情招待,特別是他們回答談話的內容寫得具體詳細。文章第①、④、⑤段寫得簡略,因為是故事的開頭、結尾,只和故事的傳奇性有關。

  2、作者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對這種社會理想應該怎樣評價。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禍連結,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歲時所寫的《桃花源詩》前面的小序。當時作者已隱居多年,對農民的苦難深有感觸。在本文中他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這裡,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戰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友好和睦的生活。這個 “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多少帶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又是作者逃避現實的思想的反映。

  積累:

  1、下列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詞古義

  今義

  交通交錯相通指運輸業等妻子妻子和兒女男子的配偶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

  不要說

  關聯詞,“不管”的意思

  2、解釋本文中出現的四個成語A、豁然開朗B、世外桃源C、怡然自得D、無人問津3、將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語補充完整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參考答案:

  ①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漁人村中人村中人②村中人村中人漁人漁人

  【拓展內容】

  桃花源記讀後感

  這篇文章與去年暑假的《小石潭記》非常類似,都描寫了一個在繁雜的鬧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陶淵明是描寫一個人是誤入桃花源,首先他是虛構的,其次作者只是想透過這篇文章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且故事中的人物並非作者本身;反之,小石潭記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柳宗元只是想透過這篇文章表達自己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所以我認為,在所要表達的情感方面,《桃花源記》要略勝一籌。

  或許這一種區別,也是陶淵明與柳宗元性格的差異吧。陶淵明,五仕五隱,看清了官場的黑暗,所以用《桃花源記》寄託自己的內心,而柳宗元不一樣,他一直為朝廷官員,再加上他生活的時代還比較和平,所以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沒有太多感情,只是表達了個人的一些感情。

  陶淵明希望社會能像桃花源裡的那個村莊一樣,和諧、好客、單純,可是願望畢竟是願望,無奈世間“漁人”太多,大家寧願像漁人那樣背信棄義,從而得到文中“太守”的賞識,也不願像桃花源內生活的人們那樣平平安安地過好一輩子。如果是你,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桃花源記讀後感

  “不足為外人道也”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面講述了因戰亂而躲進桃花源的人們,而現實中會有這種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嗎?答案是否定的。桃花源的人為何聽了漁人述說同皆惋嘆呢?更加加深了他們不想出桃源的信念。有人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卻背信棄義,心思縝密的桃花源人會再次讓戰爭進入他們的生活嗎?當然是不會的。

  現實生活中,當然也有這種為利益而拋棄信諾的人。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商人聽說沙漠會有金子,便邀他的朋友一起去尋找金子。他們約好3天過後啟程。可不守信言的朋友卻在頭天晚上就啟程了,經過長時間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沙漠,最終得到的卻是漫無日際的沙子和死亡的威脅。他心裡越來越後悔,不應貪圖小便宜。不過最後他卻沒有死,因為他的朋友救了他。是那個成功的商人。他聽說他的朋友獨自去了沙漠,就尾隨而去。經過兩人一同的努力,終於走出沙漠。或許,那個成功的商人代表了桃花源人,漁人也代表了他的朋友,這個結局應該是完美的。不過,那個朋友卻瘋了,這應該是他貪婪的結果吧!

  有些事情是不能為別人所說的,可能會影響那個人的一生,不過,那也是那個人應有的懲罰。

  桃花源記讀後感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遊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桃花源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境內,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史稱“黔川咽喉,雲貴門戶”,要居衡山、君山、嶽麓山、張家界、猛洞河諸風景名勝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納湘西靈秀,沐五溪奇照,攬武陵風光。集山川勝狀和詩情畫意於一體,熔寓言典故與鄉風民俗於一爐。

  在閱讀完文章後,我認為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仙境。在現在的世界,充滿了不法的牟利,充滿著勾心鬥角,也充滿著戰鬥。而那裡,是多麼完美,沒有憂愁!即使沒有電腦、電視、沒有好吃的,也沒有好玩的。我也願意,願意留在那裡,不受父母的嘮叨,不受社會的壓力,不受金錢的壓迫……

  讓我們攜手改變這個世界,把美好的傳統傳遞下去,把我們的世界變成我們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的、完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後感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淵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魚為業。

  有一個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個心願叫做留下來。

  你是否還有時間,可以再一次不厭其煩地容我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故事?漁人來到這亦真亦假的世界,來到這如夢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中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這裡,他過上了一種在那戰亂紛飛的境地,永遠無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隨風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輕點舞步,沾溼了他的肩頭,也沾溼了他的心房,只不過,他卻沒有發現。

  只待離開,才開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勸,“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卻始終忍不住和其他人說,人們只當他發夢。在賦稅繁多,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人們早已失去了夢想,那樣美好的一個詞彙,只有被無情的點點啄碎。

  南陽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隨他苦苦找尋,最終卻抱憾而終,死前的疑問,對他們兩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傷?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與其離開後無盡的悔恨,果斷的選擇留下來,在如此純美的地方,可以擁有一畝田地,一處宅院,捕魚為生。

  有些際遇,其實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桃花源記讀後感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感

  那個讓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人間仙境,無稅無徵,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豐衣足食,與儒家的大同社會相似,在我們今天看來,小康社會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當時黑暗的東晉末年,這樣的社會也只是筆下的虛妄。

  陶淵明其實是有“大寄於蒼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終究難擋天下大勢,“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這樣評價他,消極避世,老莊思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也都是在記載他隱居後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但筆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平常不過了,村中人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覺得這篇遊記最令感動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飄渺的,可他仍在執著的尋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漁人“處處志之”,劉子驥“欣然歸往”表明了作者對安寧生活的嚮往,心之所向,讓他雖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棄立志尋找,身處黑暗的無間社會,心在美好的桃花瓊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飄屢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後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裡耕田,是否斟一壺美酒,酩酊大醉,下筆驚神?春風輕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個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桃花源記讀後感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所作的一篇文章,它描繪了一個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以此來寄託陶淵明崇尚自由,也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

  本文開頭先寫了漁人看見了美麗的桃花源,描繪了桃花源美麗的風景,在我眼前呈現一幅美麗的畫面,當我看到桃花源安靜祥和的場景時,也不由自主的想去生活在那裡,可是這個可惡的漁人,讓我明白了當時社會的險惡。

  儘管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熱情,可漁人在得到了好處之後,競然直接上報朝廷,還為朝廷辦事,幫助他們去尋找桃花源,雖然他們沒有找到,但仍讓我覺得漁人虛偽至極。

  我不要像漁人一樣,也不會像他一樣趨炎附勢,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鬥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壞事,不利於他人的事。

  桃花源記讀後感

  《桃花源記》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晚年所寫的《桃花源詩》之序言,該序描寫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理想社會,人們過著安寧、和睦、自給自足的淳樸生活。這雖然是一個空想的社會,但它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美好社會的嚮往,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渴望擺脫剝削壓迫和頻繁的戰亂、追求幸福和安寧生活的願望。這當然是對黑暗腐朽社會的一種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

  正因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的封建社會中,成了人們心目中理想社會的代名詞。文章筆調流暢,描寫逼真,使人讀後如臨其境,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桃源僅只曉秦朝,魏晉當然領漢標。斷代隔山觀世變?同時聚首寫神交。抨擊黑暗題材妙,嚮往光明理想高。否定君權砭世弊,陶潛絕唱續“離騷”。

  桃花源記讀後感

  這篇文章中桃花源是一個主要敘述物件之一,它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土地,沒有世俗紛爭,塵俗凡事,實實在在的世外桃源。在裡面的人都過著平淡清靜,自食其力,和諧安寧的生活。

  其實在當今社會上追求的也是這種生活,但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追求的是物質上的生活,在環境意識,保護費物質文化遺產意識,思想等方面都較為淡薄,這種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社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只是一種願望。現在的人們幾乎都在追求電玩,享受,吃喝玩樂,醉生夢死的人生。我根據這樣的社會現實,不得不讓我杞人憂天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我還記得有一位名人曾說過:“要改變他人的思想是一件最困難的事。”

  讀完《桃花源記》,我感概萬分!但最後我還是要希望現在的年青人在人生的路上,充滿著蓬朝氣,帶著一顆無畏的心,攜著成熟,懷著理性上路吧,去追求比桃花源中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世外桃源真正永遠屬於我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