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重點語句解析

桃花源記重點語句解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下面是桃花源記重點語句解,希望可以幫到大家。祝大家學習進步。

  1. 土地平曠,屋舍然…黃髮垂,並怡然自樂。

  解:用一組句式整齊的句子描繪了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寫出了桃花源仙境的美麗和諧,表達了作者對其的讚美與嚮往。這是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所見到的桃源風光,是本段的第一層次。作者把桃源寫得如此幽靜美好,是為了反襯外界的黑暗和汙濁。

  2.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解:“異之”、“復前行”、“欲窮”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圖景做了鋪墊。文章用一個“異”字來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個“窮”字,緊連下段首句的“盡”字。

  3. 見漁人,乃大驚。

  解:“大驚”顯示桃花源與世隔絕的久遠,與下文“自雲……間隔”暗合,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生活的黑暗。

  4.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漁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這兩句都表現了村中人的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特點,也從側面反映了桃花源人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恬靜,豐衣足食,表現了作者對其的嚮往。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解:“嘆惋”,一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如此黑暗而嘆息,二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6.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解:桃花源從此與世隔絕了,這就渲染了“世外桃源”的神秘。

  7.不足為他人道也。

  解:說明桃源人不願外界打擾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同時為下文埋下伏筆。

  8.黃髮垂,並怡然自樂。

  解:用借代的寫法寫出了老人和小孩的歡樂,表現了桃花源人民的幸福安定,表達了作者對其的熱愛與嚮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