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唐詩宋詞鑑賞(精選10篇)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精選10篇)

  青磚黛瓦之間,身著荊釵布裙的江南女子,走過青色的瓦沿,曲折的巷口,婀娜的眠柳,去看那隱藏在詩詞裡的宋朝煙雨唐朝風,勾起落花搖曳的一絲哀愁。以下是語文唐詩宋詞鑑賞,歡迎閱讀。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1

  鷓鴣天

  楓落河梁①野水秋,澹煙衰草②接郊丘。醉眠小塢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④。

  天杳杳⑤,路悠悠⑥。鈿箏⑦歌扇等閒休。灞橋楊柳⑧年年恨,鴛浦芙蕖⑨葉葉愁。

  【註釋】

  ①河梁(hé liáng):代指送別之地。舊題漢李陵《與蘇武》詩之三:“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後因以“河梁”借指送別之地。

  ②衰草:乾枯的草。

  ③小塢(wù):小山村的客店。塢:四面高中間低的山間村落。

  ④赤葉樓:周圍種了楓、槭類樹木的樓,這裡指裝修豪華的房子。赤葉:生長在我國中部的一種樹葉茂密的樹木。

  ⑤杳(yǎo)杳:形容幽靜深遠的樣子。

  ⑥悠悠:遙遠悠長。

  ⑦鈿(diàn)箏:指奏樂。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裝飾品;或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殼鑲嵌的花紋。

  ⑧灞(bà)橋楊柳:漢人送別,在灞橋折柳,放“灞橋楊柳”意指離別。灞橋折柳是灞橋的一個頗有名氣的故實,《三輔黃圖》在“灞橋”條下說:“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開天遺事》還說:“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斷魂橋。”在長安成為漢唐京都的漫長歲月裡,灞橋是眾多外放官員離京餞別的理想之處。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⑨鴛浦芙蕖(qú):意指年華老去,自傷遲暮。其出自詩人賀鑄。賀鑄《踏莎行》雲:”楊柳回塘,鴛鴦別浦“,是說浦中的綠荷於”紅衣脫盡”後,再也沒有”蜂蝶“來依慕。代指年華老去。芙蕖:荷花的別名。如:蕖華(即蓮花);蕖影(蓮花影);蕖耦(即蓮藕)。

  【白話譯文】

  紅彤彤的楓葉已經凋落了,剩下光禿禿的老樹幹,站在河橋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現出秋的寂寥。喝醉了躺在小山村裡面破舊的屋子裡面,睡夢中卻是睡在富麗堂皇的高樓中。

  天是那麼遙遠,路是這樣的悠長。和心愛的人奏樂執扇的時間已經一去不復返。灞橋邊的楊柳長的依然很旺盛,但水中的荷花已經脫去華麗的外衣。看到他們這些景象,就想到了自己逝去的年華。

  【創作背景】

  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洪炎、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結詩社於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築別墅以供遊憩。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皇帝徵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隱居直到去世。此詩寫於詞人推掉皇帝徵召遊玩于山水,路過一小山村時見景思情有感而發。

  【賞析】

  該詞上闋寫旅途風景、詞人醉夢情景,下闋言離愁別恨,抒發懷人的感情,整首詞層次清晰,語盡而意不盡。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一句寫途中秋景,以“河梁”作為觀景的出發點,視線遍及周圍紅葉掉光的楓樹,枯澀乾涸的“野水”,遠處淡淡繚繞的煙氣霧靄,連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這兩句,準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秋月黃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詞人將觸目所及的景色,濃縮在短短十四個字內,由近及遠描繪出深秋的蕭條氣象,從而引發詞人愁苦的情緒,因此下文“醉眠小塢黃茅店”一句便接續得十分自然。

  但從詞意上來看,從寫景直接過渡到“醉眠”,中間其實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鋪排渲染情感的演變。此處景物中蘊涵的情緒,只能由讀者親自去體會。

  詞人行至山中村落,進到一家茅草搭蓋的陋店,飲而醉,醉而眠,眠而人夢,“夢倚高城赤葉樓”,夢見自己回到了繁華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楓樹的高樓上斜倚欄杆。詞意到此戛然而止,詞人並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葉樓”上做了什麼,但聯絡“醉眠”一句來看,身在陋店,夢見高樓,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十分鮮明,因而加倍表現出詞人的愁深難解。夢中的“赤葉”與此前所見“楓落”相照應,筆致細密。詞人因見“楓落”而生愁,以致人夢得見,景情交融的蘊藉不露,競至於此。

  下闋由醉夢至清醒,只見“天杏杏,路悠悠”,詞人仍行走在無邊無際的征程之中。這一句仍是狀寫眼前之景,“杳杳”、“悠悠”兩個疊詞,餘韻悠長,備顯惆悵憂傷。天遠路長一方面是實寫,另一方面也是詞人情緒外化的結果。因做了一場好夢,醒來之後,原本就很長的路途此時顯得更長了,不知何時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時才是歸期。

  詞人滿懷愁情,想到夢中高樓之上的美好時光,再聯絡現實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嘆“鈿箏歌扇等閒休”,那些歌舞歡笑的生涯,輕易就結束了。“等閒”二字,點出現實的無情和不由分說。緊接著,自然接出“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的傷感慨嘆。

  結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年年”說明別恨無止無盡,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語。“葉葉”則表示愁之深廣沉重。詞人浪跡天涯,到處播下相思情種,離別於他自然是時有發生的了。“鴛浦芙蓉”句,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綠荷於“紅衣脫盡”(即繁花凋落)後,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灞橋楊柳年復一年的離苦別恨,水中的夏荷一經凋落,便只餘荷葉,“愁”自己在秋冬來臨之際,將逐漸枯老。此句既與“秋”的蕭瑟相呼應,又流露出詞人對自己長年羈旅在外、年老體衰的深沉喟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名家點評

  當代詩評家洪柏昭評價:“全詞言短意長,含蓄有味,寫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細,語言醇雅,深得小令創作三昧,是宋詞中的上乘之作。”

  【詞人介紹】

  毛滂(1064——?),字澤民,衢州江山石門(今屬浙江)人。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4)為杭州法曹,蘇軾曾加薦舉,晚年與蔡京亦有交往。官至祠部員外郎、知秀州,一生仕途失意。其詞受蘇軾、柳永影響,清圓明潤,別樹一格,無穠豔詞語,自然深摯、秀雅飄逸。其詞對陳與義、朱敦儒乃至姜夔、張炎等人的創作都有影響。有《東堂集》,詞集為《東堂詞》,存詞200餘首。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2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賞析:

  石頭城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原為楚國金陵邑,孫權重建改用此名。它北臨長江,南瀕秦淮河,相傳諸葛亮觀看山頭形勢,嘆息“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這是劉禹錫七絕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把劉禹錫稱為“詩豪”的白居易對之“掉首苦吟,歎賞良久”,稱讚“石頭題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劉禹錫將這些話錄入組詩引子,可見他自視此詩為得意之作。金陵為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古都,當時殿閣富麗、聲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國作代價來追歡逐笑。但自從隋朝滅陳,唐高祖又把揚州都督府從金陵移到揚州後,這裡就變成古城荒草的世界,變成歷代詩人憑弔歷史滄桑的物件物。劉禹錫此詩,妙就妙在它以淡遠的筆墨,寫石頭山、長江潮,寫故國空城受山圍潮打,卻寂靜得沒有什麼帝都氣象的生命力反應。山圍得周遭嚴密,似乎還可以令人聯想到當年虎踞龍盤的模樣;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見到的只是空城,已經不知當年的燈火樓臺、徹底歌舞的繁華為何物了。

  詩歌由地寫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從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東面那輪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領略過昔時那種醉生夢死的繁華的,但它升起東方、待到夜深,也還只是清光飄零地從城垛(“女牆”)上照進城來。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秘的對話。意象之間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整合的效應,講述著一個沒有故事的故事,一個關於歷史滄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個具有宇宙意識的關於常與變、瞬息與永恆的故事。這樣的詩人也就是哲性詩人、或詩性哲人了。

  這首愁情詞由春愁離愁寫起,再寫失戀之愁和嘆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說是虛化了具體時空背景,彷彿將詞人一生所經歷之愁都凝聚濃縮在一首詞中了,很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寫初春的離別,並未出現告別的物件而悲淚滂沱,已寓無限隱情。“猶記”兩句轉為憶舊,“多情”指戀人,“系歸舟”指飄泊重逢的激動。“碧野朱橋”是當日系舟處所,又是今日處境。“當日事”唯存記憶,而眼前是“人不見,水空流”。即謂再度離別,再度“歸來”時,已無人“系舟”,只見水流了!幾個波折,訴盡赴約而不遇的絕望哀情。換頭“韶華”句為議論,道破人生真理,此理雖為常理常情,但由詞人體味人生後道出則有極哀切的意蘊。這青春不再,年華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終極原因,何況春天又一次完結了哩!此悠悠長恨,當然將詞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傷感融注其間了。最後,將愁恨之淚化作春江,極盡誇飾之能事,卻仍“流不盡,許多愁”!妙在“流不盡”!此喻,在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基礎上,又翻出一層新意,乃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

  此詞結構佈局極縝密。下片“飛絮落花”印上片“楊柳弄春柔”;“登樓”印“離憂”;“春江都是淚”印“淚難收”;“韶華不為少年留”總提全詞命意,天然渾成,意態兼善,神韻悠長。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3

  賣炭翁

  苦宮市也

  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詩鑑賞

  這是《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詩前有序說:苦宮市也。意思是有感於宮市而作。所謂宮市,就是皇帝派太監到宮外集市上公開掠奪民間資財的一種形式。德宗之前,宮中用物都由專門官吏採辦。但自貞元末年起,改為由宦官直接從民間採購。

  太監及其爪牙往往多至數百人,經常在市場上尋找物色,看到合意的東西,就叫嚷著宮市,強買甚而硬奪,以致賣主空手而歸。韓愈在《順宗實錄》中曾說:名為宮市,其實奪之。白居易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這種不合理現象。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4

  捕魚謠

  曹鄴

  天子好征戰,

  百姓不種桑。

  天子好少年,

  無人薦馮唐。

  天子好美女,

  夫婦不成雙。

  曹鄴詩鑑賞

  以官倉老鼠大如鬥著稱的曹鄴,如果生於現代,很可能是個優秀的雜文家。他的詩從民間歌謠吸取營養,美刺比興。本詩從表面看,似是漢樂府《城中謠》仿作,(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但兩者只有形式的似點。《城中謠》是順向推導,把同類現象從外部加倍放大,產生正比的諷諭效果 ;《捕魚謠》則為逆向反諷,突出 相反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 。《城中謠》批評上 有所好 ,下必甚焉 競尚效仿的奢靡風氣,矛頭向下 ;《捕魚謠》則鋒芒指向最高統治者天子 ,揭露社會禍亂所由因。《城中謠》富於喜劇色彩;《捕魚謠》則充滿悲劇意味 。在封建社會 ,作為大中進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鄴,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可說是石破天驚了。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5

  【作品介紹】

  《述懷》是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詩作,全詩共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詩。

  【原文】

  中原初逐鹿②,投筆事戎軒③。

  縱橫計不就④,慷慨志猶存⑤。

  杖策謁天子⑥,驅馬出關門⑦。

  請纓系南越⑧,憑軾下東藩⑨。

  鬱紆陟高岫⑩,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註釋】

  ①述懷:陳述自己的懷抱、志向。

  ②中原:原指黃河南北一帶,這裡代指中國。逐鹿:比喻爭奪政權。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③投筆: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事戎軒:即從軍,戎軒指兵車;亦以借指軍隊、軍事。《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贊》:“有來群後,捷我戎軒。”

  ④縱橫計:進獻謀取天下的謀略。不就:不被採納。

  ⑤慷慨志:奮發有為的雄心壯志。

  ⑥杖:拿。策:謀略。謁:面見。

  ⑦關:潼關。

  ⑧請纓[yīng]:出自《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而致之闕下。”終軍:字雲長,漢武帝時人,西漢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⑨憑軾:乘車。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 下:是敵人降服。東藩:東邊的屬國。

  ⑩鬱紆[yù yū]:山路盤曲迂迴,崎嶇難行。 陟[zhì]:登。岫[xiù]:山。

  出沒:時隱時現。

  古木:老樹。

  千里目:荒涼冷落,令人悽傷的景象。

  九逝魂:旅途遙遠而艱險。九:表示多次。

  憚:畏懼、害怕。

  懷:感。國士:一國之中的傑出人才,《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恩:待遇。

  季布:楚漢時人,以重然諾而著名當世,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諾:答應,諾言。

  侯嬴:年老時始為大梁監門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訪,親自執轡御車,迎為上客。魏王命將軍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中途停兵不進。侯嬴獻計竊得兵符,奪權代將,救趙卻秦。

  感:念。意氣:指志趣投合,君臣際遇,必須實踐諾言,感恩圖報

  誰復論:誰還能去計較。

  【白話譯文】

  如今是一個群豪並起爭奪天下的時代,男兒當棄文從武成就一番事業。我曾經向李密獻計但不被他採納,但我心中的壯志並沒因此喪失。我拿著自己的計謀獻給天子,領命縱馬西出潼關。終軍當年請纓縛南越王,我乘車東去招降李密舊部和各路豪強。盤旋在崎嶇的山路間,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時隱時現。山林間寒鳥悲鳴,深山中不時傳來猿啼。遠望去一片荒涼,不知前途幾何,兇吉難卜。在這樣的環境中怎麼會不擔心個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國士之禮相待,不敢不盡心以報其知遇之恩。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諾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氣當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祿。

  【創作背景】

  《述懷》又作《出關》,是魏徵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時期的名篇。此詩作於唐高祖武德二年。在前一年魏徵向故主李密獻計,不被李密所採用,最後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投降了唐高祖,並受到唐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當時李密的餘部還佔據著廣袤的地盤,魏徵為報答高祖的知遇之恩,主動請纓去勸降李密的舊部李勣等人。在勸降李勣等人的路上,魏徵作此詩,不僅抒發了個人的雄心壯志,更表達了對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賞析】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主要表現的是詩人在這之前的胸襟懷抱。那時候作者先後投到元寶、李密帳下,自以為胸有珠璣,頻頻向故主獻策,但都不為故主所用,很有些懷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紛擾,各地豪強並起,爭奪天下。正是投筆從戎的時機,與其做個刀筆之吏,還不如從軍,謀定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後漢書·班超傳》:“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縱橫句,魏徵藉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獻下策,但不被李密所採納,反被其恥笑為老生常談。頗有蘇秦不得志時的情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猶存”一句充滿了轉折之意,表明了自己雖然屢遭挫折,但心中熱血未滅、壯志依舊還在。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四句,主要勾勒詩人遇到明主,頗受唐太祖重用,為報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奮勇出潼關去招降山東的群雄,並表現所負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斷為李淵獻策,並義無反顧去實現這條計謀。“驅馬”表達出作者奉命安撫山東時的豪邁、敏捷和急迫之態。“請纓”等二句,則用漢終軍和酈食其的故事比擬自己的山東之行,表明所負使命的性質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動詞輕捷活脫,生動地表現出其安邦定國的宏圖大志,蘊含著大唐江山的闢建就在此行之意,顯示了詩人卓越的政治遠見。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艱險景況。“鬱紆”等二句,是寫因為山路縈迴,崎嶇不平,行跡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時隱時現、時出時沒,反襯出作者心情因任務艱鉅,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從聽覺的角度來渲染旅途的荒涼悽楚。古老的叢林裡寒鳥悲啼,深山夜間猿猴哀鳴,構成了一幅荒無人煙,戰亂留給人民的是一片淒涼。詩人把複雜的心情,都融匯到生動的旅途景物描寫中,做到意境兩渾,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艱難和詩人心情的沉重。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四句,既有對出關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傷”二句既表現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艱險,個人也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傷千里目:是說遠望心裡傷感的意思。《楚辭·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詩句。“豈不”二句的自問自答,更顯示出詩人胸襟的坦蕩。“豈不憚”意為有所憚,如同不掩飾自己對未知危險的恐懼,這不但無損於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實的展現了人性,更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現了他重意氣、報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後四句“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視信義,有恩必報,不圖功名的思想。這裡,詩人以季布、侯贏自比,表達了自己既然請纓就決不負使命的決心。“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明確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氣勢雄偉,意境開闊,詩人善於抓住在歷史程序中的巍峨奇觀,以粗獷的筆觸,一掃漢魏六朝綺靡浮豔的'詩風,成功地展示了詩人急欲建功立業的感情世界。魏徵後來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提倡一種將南朝的清綺與北國的氣質合一的“文質彬彬”的雅體,《述懷》就基本上實踐著這一主張。它一方面措語樸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與聲色大開的南朝詩風相異。另一方面又融匯典語,自鑄新辭,對仗妥貼,與理勝其辭的河朔詩風不同。

  【作者介紹】

  魏徵(580-643),唐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東掖縣東北)人,一作館陶(今河北館陶縣)人。少時家境孤貧,曾出家為道士。隋末隨元寶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李密失敗後,投唐主李淵,自請安輯山東,擢秘書丞,後又為竇建德俘獲,任起居舍人。竇建德敗亡,入唐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重其才,擢為諫議大夫,歷官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等職,封鄭國公。任職期間,敢於犯顏直諫,勸誡太宗居安思危,兼聽廣納,輕徭薄賦,躬行儉約,對實現貞觀之治頗有貢獻,為一代名臣。曾主持校定秘府圖籍,主編《群書治要》,撰《隋書》序論及《梁書》、《陳書》、《北齊書》總論。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6

  這首詩畫面的描寫形象生動,人物心理的刻畫細膩傳神。這些天真可愛的少女,入宮前,在家鄉都是有著各自的自由生活的。入宮後,則成了籠中之鳥,失去了自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是怎樣寫的吧。

  宮詞

  王建

  射生宮女宿紅妝,

  把得新弓各自張。

  臨上馬時齊賜酒,

  男兒跪拜謝君王。

  王建詩鑑賞

  唐朝寫宮女苦悶哀怨的詩很多。象元稹的《行宮》:寥寥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張祐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等詩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宮詞》一百首,由於作者生活的時代和出身階級的侷限性,有些不免歌頌宮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生活的黑暗面,表現了宮女的內心苦悶和她們的不幸遭遇。從而使人對這些雖身處富貴之地,但肉體和精神卻倍受蹂躪的不幸婦女,萌生極大的同情;對戕害她們的封建制度,投以譴責的目光!

  這一首詩是描寫宮女要隨從皇帝出獵前的情況,從表面的活躍場面中,可窺測到宮女們不耐宮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兩句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寫她們得知訊息後夜裡歡快的情形。聽說第二天要隨從皇帝出去打獵,個個都喜興難言,提前在夜裡就開始了梳妝打扮,都想把自己妝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嬌俏嫵媚。打扮好後又去把剛發下來的新箭拿來試弄、演習,以求在獵場上能一顯身手。後兩句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描寫第二天清晨出發時宮女們活潑的情態。

  臨要上馬了,皇帝賞來御酒,大家齊整恭敬地接來飲下,以壯獵興,飯後又都一齊地學著男兒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謝,這既符合外出騎馬打獵的身份,又表現了少女活潑天真的情態。

  象《宮詞》另外幾首所描敘的那樣:

  悶來無處可思量,旋下金階旋意床。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正是這些閉鎖深宮,百無聊賴,希求得到外面訊息的宮女們心緒和景況的寫照。所以當她們一旦知道能出宮打獵,哪怕是短促的一會兒外出,也都高興得歡呼雀躍,又梳妝,又弄箭,興奮得全無睡意。第二天臨行前的接酒、上馬,學著男兒跪拜的活潑爽利舉止實際上也是她們心中高興的折射。由於詩人把握住了她們的內心活動和外在形態,從而塑造了她們的活躍形象,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但在這幅圖畫的背面,卻閃耀著作者對這夥少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對摧殘她們青春的封建制度的強烈譴責。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7

  古風

  李白

  齊有倜儻生,

  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

  卻秦振英聲,

  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

  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盪人,

  拂衣可同調。

  李白詩鑑賞

  這首詩借魯仲連的故事表達詩人的政治理想。魯仲連是戰國時齊人,策士。秦國圍攻邯鄲,魏安赦王派人勸趙歸秦,魯仲連在圍城中往見平原君,制止了這件將導致奇恥大辱的事,邯鄲因信陵君援軍到達而圍解。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連不受而去。

  後來齊國田單攻聊城,歲餘不下,魯仲連以書信縛箭射進城內,勸喻死守圍城沒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將見信自殺,聊城因此而破。齊王欲封魯仲連官爵,魯仲連說: 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並逃隱海上。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詩一開始就化用《史記》中的話。《史記》稱魯仲連好奇偉俶儻(倜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高妙二字,同時表現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兩個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詩人在此將魯仲連的出仕視為明月出海,這種極度的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不同一般。魯仲連一生大節,史傳只舉了反對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風》的這首則專書前一事。當初新垣衍勸趙帝秦以圖緩頰,平原君已為之猶豫,若無魯仲連雄辯堅拒,難免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在此關鍵時刻,魯仲連起的作用無異挽瀾於既倒。卻秦振英聲五字就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後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來,形容其光芒能穿過若干世紀的時空而照耀後人,使之景仰。這是其功業即畫策的高妙所致。但魯仲連的為人欽敬不僅如此,還在於他高尚的人品。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他卻笑道:所謂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說罷辭去,終身沒有再見平原君。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而讚賞之意溢於言表。

  熱愛自由和渴望建功立業,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傑出的盛唐文士卻力圖將二者統一,並以此與政界庸俗作風相對抗,似曾成為一種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設計的重要部分,在這個方面,他引為楷模的歷史人物,便是張良、魯仲連。前引詩句中以一箭書取聊城功,就是魯仲連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從政身份,目的在以謀臣策士出仕。所以詩末引以自譬,謂魯連為同調。

  這首詩直書其事,直抒胸臆,可說是最為質樸的寫法。寥寥數句,給我們刻畫了一個高蹈而又仗義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詩人自己的理想。全詩雖然有為個人作政治廣告的意圖,卻也能反映詩人一貫鄙棄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

  (《妾薄命》),這兩句詩正好可用來形容李白自己的詩品,即隨意揮灑,獨具標格。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8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鑑賞

  這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詩人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一、二兩句先從戶外的景色描寫,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詩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 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描寫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表現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足見環境清幽僻靜,為詩人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言下之意: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麼!詩人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閒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將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詩人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

  下句寫,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開啟。寂寥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薛深厚。前句不僅說不常來客,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更說明兩人交情之深厚,為後面的酣暢歡快作了鋪墊。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詩人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刻劃。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彷彿看到詩人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詩人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不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覺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

  字裡行間充滿了友好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詩人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將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不難想象,兩位摯友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迴路轉,別開境界。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詩人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而《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描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率真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9

  【海棠】

  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嫋嫋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隻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臺;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語文唐詩宋詞鑑賞 篇10

  《漁翁》

  唐代: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漁翁》譯文

  漁翁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旭日初昇,雲霧散盡四周悄然無聲,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漁翁》註釋

  傍:靠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遊記》。

  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

  銷:消散。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蘇軾《書柳子厚〈漁翁〉詩》雲:“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嚴羽《滄浪詩話》從此說,曰:“東坡刪去後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劉辰翁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後兩句。”此後,關於此詩後兩句當去當存,一直有兩種意見。

  《漁翁》創作背景

  柳宗元這首山水小詩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時所作。公元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雲,他寄情於異鄉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並寫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漁翁》賞析

  此篇作於永州(治今湖南永州)。作者所寫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記》。於寄情山水的同時,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憤。同樣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詩中也是存在的。而在藝術上,此詩尤為後人注目。宋蘇東坡讚歎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奇趣”二字,的確抓住了此詩的藝術特色。此篇入選於《唐詩三百首》。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開頭兩句是說,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首句就題從“夜”寫起。首句的“西巖”即指《始得西山宴遊記》的西山。首句還很平常;可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就奇了。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過的尋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事實不過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不說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詩句的意蘊也就不一樣了。猶如“炊金饌玉”給人侈靡的感覺一樣。“汲清湘”而“燃楚竹”則有超凡絕俗的感覺,似乎象徵著詩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見造語“反常”能表現一種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謂“合道”。這兩句寫盡拂曉,讀者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巖下有一漁翁在。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兩句是說,太陽出來雲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三、四句方寫道“煙銷日出”。按理此時人物該與讀者見面,可是反而“不見人”,這也“反常”。然而隨“煙銷日出”,綠水青山頓現原貌。忽聞櫓槳“欸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在山水之中。這又“合道”。這裡的造語也是奇特:“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則無干,“山水綠”與“欸乃一聲”更不相干。但熟味這兩句,“煙銷日出不見人”能夠傳達出一種驚異感;而與青山綠水中間聞櫓槳欸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也似乎為之綠得更可愛了。作者透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日出以後,畫面更為開闊。此時漁船已進入中流,而回首騁目,只見山巔上正浮動著片片白雲,好似無心無慮地前後相逐,詩境極是悠逸恬淡。對這一結尾蘇東坡認為“雖不必亦可”,因而還引起一場爭論,一時間,宋嚴羽、劉辰翁,明胡應麟、王世貞,清王士禛、沈德潛等人各呈己見,眾說紛紜,但是他們的爭論都侷限在藝術趣味上,卻沒有深入體會柳宗元作此詩的處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詩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貶後沉重壓抑的心緒,在《與楊誨之第二書》中,他寫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負和冷酷的現實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他“但當把鋤荷鍤,決溪泉為圃以給茹,其隟則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雲,以此為適。”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可見他並非以一顆平靜恬淡的心徜徉於山水之間,而是強求寬解,以圖尋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遊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中所嘆的那樣:“謫棄非隱滄,登陟非遠郊”,事實上,他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有時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於是不勝悵惘感慨,有時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顯露出不平和抗爭,正因為如此,他更強烈地希求擺脫這種精神的壓抑。所以,與其說《漁翁》以充滿奇趣的景色表現出淡逸的情調,不如說更袒露了隱於其後的一顆火熱不安的心。這是熱烈的嚮往,是急切的追求,詩中顯示的自由安適的生活情趣對於處在禁錮狀態的詩人來說,實在是太珍貴太美好了。於是,在寫下日出奇句之後,詩人不欲甘休,以更顯露地一吐自己的心願為快,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雲無心以出岫”的句子,宕開詩境,作了這樣的收尾。只有真正體會柳宗元的現實處境,才能理解他結句的用心。詩人自始至終表現漁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僅出於藝術表現的需要,同樣體現著他對自由人生的渴求。這也說明,要深入領會一篇作品的藝術風格,常常離不開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準確把握。

  在這首詩中,那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則含有作者自況的意味。主人公獨來獨往,突顯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緒,“不見人”、“回看天際”等語,又都流露出幾分孤寂的情懷。

  這首詩和《江雪》一樣,都是寄託詩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不過《江雪》寫的是靜態,此詩卻是一句一個場景,連續轉換,流暢活潑,生動之至。兩首詩一靜一動,珠聯璧合,完美無缺的把詩人所向往的那種遺世獨立、迴歸自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現出來。應該可算是浪漫主義詩歌的兩篇傑作。

  《漁翁》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