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清漳明府侄聿》唐詩品讀
李白《贈清漳明府侄聿》唐詩品讀
作品介紹
《贈清漳明府侄聿》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8卷第27首。這首詩是李白贈給侄子李聿的作品。全詩共四十句二百字。李聿當時任清障縣令,李白以此詩讚頌李聿的美政。
原文
贈清漳明府侄聿
作者:唐·李白
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
天開青雲器,日為蒼生憂。
小邑且割雞,大刀佇烹牛。
雷聲動四境,惠與清漳流。
絃歌詠唐堯,脫落隱簪組。
心和得天真,風俗猶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寢不扃戶。
問此何以然,賢人宰吾土。
舉邑樹桃李,垂陰亦流芬。
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雲。
趙女不冶容,提籠晝成群。
繰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
訟息鳥下階,高臥披道帙。
蒲鞭掛簷枝,示恥無撲抶。
琴清月當戶,人寂風入室。
長嘯一無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
清光洞毫髮,皎潔照群情。
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過客覽行謠,因之誦德聲。
註釋
1、清漳:唐縣名,在今河北廣平縣東北。明府:縣令。
2、葉:世。柯條:枝條。
3、青雲器:高遠之材。顏延年《五君詠》:“仲容青雲器”。
4、雷聲:《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二一:“雷震百里,縣令象之,分土百里。”清漳:源出山西平定縣大龜谷,在河北、河南兩省邊境與濁漳合流,統稱漳河。
5、唐堯:琴曲名。
6、脫落:猶脫略,不受拘束之意。簪組:指官吏的服飾。隱簪組,即吏隱之意。
7、天真:指未受禮俗影響的天性。太古:指唐堯以前的遠古時期。
8、阡陌:田間小路。扃戶:閉戶。
9、宰:治理。
10、舉邑:全縣。
11、柘:又名黃桑,葉可飼蠶。
12、趙女:清漳縣先秦時屬趙國。相傳趙地出美女。冶容:女子妖冶其容。籠:竹籃,用以盛桑葉。
13、繰絲:抽理蠶絲。百里:指一縣之境。
14、訟息:指政治清明,百姓沒有爭訟。鳥下階:謝靈運《齋中讀書》:“虛館絕淨訟,空庭來鳥雀。”
15、披:翻閱。道峽:道書。
16、陶然:和樂貌。上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氏之世社會安定,生活閒適。
17、“白玉”四句:鬱賢皓注:“四句以白玉壺中水清澈見底喻李政治清明,洞察一切。”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18、趙北、燕南:指清漳一帶,清漳在古趙國北部,古燕國之南。
19、行謠:道路之歌。
翻譯
我們李家宗族人丁興旺,超過百萬,遍佈神州。
你是天生的青雲之士,日夜為百姓著想。
現在在這個小縣暫時牛刀小試,以後會升大官的,再宰大牛吧。
你的好名聲縣內轟動,惠政廉潔猶如清清的漳河水。
你歌頌繼承唐堯業績,瀟灑磊落,隱居在官宦之中。
你心與天道合一,推崇太古淳樸的社會風尚。
田野到處是牛羊,夜裡大家都不關門睡覺。
問如何把社會治理得如此繁榮安定?回答是:有聖賢之人掌管縣政。
全縣都栽種桃樹李樹,既可遮陰又有花賞有果吃。
修建了河堤治理水患,桑樹綿綿遠布天邊。
縣裡的女人都不修飾妖冶的面容,提著竹籃成群採摘桑葉。
家家都在繰絲織布,百里內紡織機的聲音處處聞。
沒有什麼訟訴,公堂無事,鳥飛堂前;你終日高臥披閱道書。
手下官僚也很廉潔能幹,用不著怎麼監督,堂上掛著的草鞭子,只是擺擺威懾的樣子。
夜晚自己對月彈琴,心靜風來人自涼。
有時候長嘯一聲,那滋味就是上皇陶然舒暢的感覺。
你純潔如玉壺冰心,一見到底。
你智慧如日,明察秋毫,體諒民情。
燕趙之地都傳頌你的業績名聲,你是個好官。
我路過此地,聽到百姓歌頌你的民謠,不禁為你的德行高歌一曲。
賞析
清漳,古縣名,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設,公元843年(唐會昌三年)廢。唐時清漳縣城在今河北省廣平縣清漳村一帶。據郭沫若的《李白杜甫年表》、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記載,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載)春天,李白來到了如今的邯鄲一帶,而此時,他的侄子李聿,恰巧在清漳縣做縣令,於是詩人前往拜訪。
千里之外遇宗侄,又有美酒可飲,美景可賞,心情不錯的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贈清漳明府侄聿》詩,詩中描繪了這樣一番景象:清漳縣到處是桃樹、梨樹,不僅濃陰匝地,而且還溢滿香氣;碧綠的漳河水從城東南緩緩流過,帆船點點、漁歌互答;大堤上長滿了茂密的桑樹林,高聳的樹枝彷彿要伸到天上去,美麗的清漳姑娘不知道化妝,白天成群地提著籠子去採桑葉;夜晚繅絲的機杼聲,百里之外都能聽到。對於侄子的執政能力,詩人也大加讚賞了一番:由於沒有案件,小鳥經常停留在縣衙大堂的臺階上,而縣令天天躺坐在床上無所事事;牛羊散於阡陌之間不用人看管,老百姓晚上睡覺連門也不用關,如此民風也許只有堯舜的太古時代才有吧。最後,詩人寫道:“趙北美嘉政,燕南播高名。過客覽行謠,因之誦德聲。”以此讚頌李聿的美政。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李白的詩全集欄目。()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