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唐詩賞析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1卷第7首。

  【原文】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作者:唐·王昌齡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餘採蒲,忽見之陽。

  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康。

  嗟餘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註釋】

  ①周易參同契:道書名,即《參同契》。舊題漢魏伯陽作,二卷。以《周易》、黃老、爐火三家相參同,借《周易》象附會道家煉丹修養之說,為丹經之祖。

  ②白鹿:神仙傳說中的仙人常以白鹿為坐騎。

  ③“發短”句:短頭髮長耳朵。道書中多謂神仙長耳。

  ④“時餘”二句:《神仙傳》卷三載:漢武帝上篙山,至夜,忽見仙人。武帝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疑之神也。聞中嶽石上營蒲,一寸九節,可以服之長生,故來採耳。”蒲,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高之陽,山之南,原有陽寺,北魏建,唐改為觀。

  ⑤丹經:煉丹之書。《神仙傳》卷四載:淮南王劉安尊禮仙人八公,八公“遂授王《丹經》三十六卷”。

  ⑥方:指煉丹的藥方。

  ⑦“披讀”二句:《神仙傳》卷六載:王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一石室,室中白石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其文字,暗書得數十字形體,歸以示樓康,康盡識其字。

  ⑧“發我”句:《神仙傳》卷六載:王烈嘗獨往太行山中,忽聞山東崩記,就視之,乃見山破裂數百丈,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攜少許歸示稽康,康大喜,即與烈往視之,斷山已復如故。發,啟發,引導。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水(今河南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