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唐詩《早度分水嶺》
盧照鄰唐詩《早度分水嶺》
《早度分水嶺》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作品。詩中先嘆歲月蹉跎,次寫蜀道險峻,後點明行路艱難。以下是小編分享的盧照鄰唐詩《早度分水嶺》,歡迎大家閱讀!
《早度分水嶺》
丁年遊蜀道,班鬢向長安。
徒費周王粟,空彈漢吏冠。
馬蹄穿欲盡,貂裘敝轉寒。
層冰橫九折,積石凌七盤。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幹。
隴頭聞戍鼓,嶺外咽飛湍。
瑟瑟松風急,蒼蒼山月團。
傳語後來者,斯路誠獨難。
【前言】
《早度分水嶺》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作品。詩中先嘆歲月蹉跎,次寫蜀道險峻,後點明行路艱難。詩人以景結情,用蜀道險阻的物象,抒發對仕途的感慨,渾然融合境界,感情真切而沉鬱。
【註釋】
①分水嶺,此或在川北。
②丁年:丁壯之年。漢以男子二十歲為丁。丁,一作“千”。蜀道:蜀中道路,指蜀地。
③斑鬢:鬢髮花白。一作“萬里”。長安:唐朝都城,故址在今陝西西安。
④周王粟:周朝祿食。此指唐朝君王給官吏的俸祿。《史記·伯夷列傳》:“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
⑤“空彈”句:典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後以彈冠喻將出仕。漢吏,指貢禹。
⑥馬蹄穿:馬久行而蹄磨損。徐幹《中論》:“策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必顛躓矣。”
⑦貂裘敝:貂皮製成的衣裘破舊。《戰國策·秦策》: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⑧九折:指九折阪。在今四川榮經西邛崍山。山路險曲,須九折乃得上。
⑨七盤:即七盤嶺,在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的交界處,上有七盤關,是川陝間重要關隘之一。
⑩下潄:向下衝蕩。
【鑑賞】
盧照鄰的詩大多數作於居蜀期間,他應該在顯慶(唐高宗年後,656—661)年間就去西蜀了。當盧照鄰踏上貶逐四川的旅途,他就消失了矯飾的優雅。當時敘述個人經歷已經成為一種題材,具有自己的一些慣例,而蜀道的實際艱難也是一個樂府主題。儘管如此,這首《早度分水嶺》仍然超出了這一題材的各種慣例,將荒涼的蜀道寫得真實動人。後來在八世紀的開頭十年,這種放逐旅行詩在徹底打破初唐風格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首詩中,“費”周王粟是詩人文雅的自貶,他接受俸祿,卻未能盡職。“彈冠”是成語,意味著辭官。據後人對盧照鄰生活經歷的.瞭解(其中可確信的不多),他此時並未辭官。或許他把這次不光彩的貶逐說成辭官,或許他確實辭了官,後來為了維持生活才出任縣尉的卑職。
這首詩在技巧上還保留了部分宮廷詩的寫法。三部式的介紹、描寫、情感反應保持不變。帝王出遊詩的首聯通常將出發點與目的地相對,如上官儀的《早春桂林殿應詔》:“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盧照鄰恰當地在首聯指出了出發點和目的地,但是為了將注意力集中在出發點長安,他把次序顛倒了。盧詩的結尾反應從樂府《蜀道難》借來了慣例。他的同時代人張文瓊以此結束同題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李白後來在他著名的《蜀道難》中也運用了同樣的慣例:“蜀道之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如果將盧照鄰的詩與李白的樂府詩相比,就可以看出盛唐對同一主題的處理能夠產生十分蓬勃的生氣。
這首詩的開頭劃定了旅行的範圍和貌似真實的目標,結尾做出情感反應;而裝嵌於兩者之間的是一些描寫對句。這些對句是舊瓶裝新酒:以宮廷詩人技巧的一成不變的完美對稱處理荒涼的、個人的處境。貂裘是財富和權力的標誌,卻由於旅途艱難而破蔽,這一描寫標誌著醜陋的現實不穩定地侵入了高度控制的藝術。盧照鄰詩在整體上的特徵是喜歡諷刺的轉折,這裡將兩個極端並置,就是這一特徵的一種表現。它是對宮廷詩的首要要求和諧典雅的對抗。即使詩人遵守未成文的法則,在首聯劃出旅行範圍時,他也注意到了自己境況的不協調:他正當“丁年”,卻已經“班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