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範文(精選8篇)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範文(精選8篇)

  主題班會的召開原則是:教育性、針對性、創造性、貼近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個好的主題班會的策劃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1

  他,才華橫溢,在古今文壇上有著盛譽,他喜愛明月,將自己的感情都傾注在那一輪明月之中,他厭倦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淡泊了身後的空名。他就是蘇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範文,歡迎閱讀。

  一、活動目的:

  1、透過活動,激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

  2、透過背古詩、表演等形式,使學生了解蘇軾,熟讀蘇軾的有名的詩詞,並倡議學生從小起就熟背經典的唐詩宋詞,陶冶情操。

  活動組織者:中隊委員會、中隊輔導員

  活動地點:本班教室

  二、活動過程:

  1、各小隊彙報人數

  2、全體起立,出旗敬禮

  3、唱隊歌

  4、中隊長講話。

  5、活動開始

  女: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遠流長的古典詩文,

  是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男: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濃郁的芳香。

  女:那一曲曲動人心絃的詩詞,

  給了我們美好的藝術享受。

  男: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給了我們無盡的教益。

  合:今天,讓我們走進古詩文的世界,

  去感受詩人樸質、真切的情思。

  讓我們徜徉在古詩文的長河中,

  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古文化。

  蘇軾(出場):嗨,大家好,你們認識我嗎?

  生(齊聲答):你是蘇軾。

  蘇軾:(微微頷首)那你們瞭解我嗎?

  生(曹靜之):我知道您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

  生(王嘉偉):您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

  生(丁鍇):您與您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

  生(顧玥):您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還有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生(苗青):是您開拓了豪放詞派。您的詩詞豪放高亢、蕩氣迴腸,隨著表現物件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一樣的自然、暢達。

  生(施嘉森):您的文章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近人。

  生(蔡裕濤):我還知道您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生(顧恆):您留下了很多傳世的詩詞和文章,還有書畫。留給了我們太多的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優秀詩篇,也給予了我們很多的啟迪。

  蘇軾:哦?你能夠說說看嗎?

  生(顧恆):當我們登高遠望長江的時候,禁不住會唱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生(顧家傑):(爭先恐後地,我來)當我們走在廬山的風景裡的時候禁不住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夏心怡):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也禁不住用您的詩來寬慰自己“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男:我們對您還有更多的瞭解呢!你聽,有同學會朗誦您的詩詞。(PPT2)

  節目一:配樂朗誦並解說【和子由澠池懷舊】

  生(沈琦瓊):【和子由澠池懷舊】宋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你真了不起,你能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瞭解嗎?

  生(沈琦瓊):這當然難不倒我啦,蘇爺爺您請聽:題中的子由是您的弟弟蘇轍的字。澠(miǎn免)池:今河南澠池縣。您與弟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止於奉閒僧舍。過了幾年您赴鳳翔籤判任,再過澠池,您弟弟作《懷澠池寄子瞻兄》,您便寫了這首和詩。這首詩是您七律中的名篇。“

  蘇軾:(微笑著):“這位同學對我可真夠了解的,老朽今天可真是長見識了。”

  女:蘇爺爺,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我們同學對可喜歡您的詩了,我們還會背誦你的好多詩句呢:

  節目二:配樂朗誦多組七律詩(陳品洲、應梓怡小提琴配樂)

  <冬景〉宋蘇軾(趙依吉)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梅花》宋蘇軾(顧玉婷)

  南行渡關山,沙水清練練。行人已愁絕,日暮集微霰。

  殷勤小梅花,彷彿吳姬面。暗香隨我去,回首驚千片。

  至今開畫圖,老眼悽欲泫。幽懷不可寫,歸夢君家倩。

  《花影》宋蘇軾(趙林琪)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中秋月》宋蘇軾(顏宇軒)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許俊)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橄欖》宋蘇軾(黃君安)

  紛紛青子落紅鹽,正味森森苦且嚴。

  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

  女:我們同學不光會吟詩,還會作畫呢!瞧,今兒就有同學根據您的詩作成了美麗的圖畫,請蘇爺爺欣賞。

  節目三:詩配畫、書法展示

  請書畫組的同學根據作的詩配畫向全班同學介紹。(4位同學)

  節目四:詩句大考場

  男:蘇爺爺,我們同學都很喜歡你的詩詞。不如,你來考考我們吧。

  蘇軾:此計妙也,那我來說上句,請你們接下句,如何?

  生合:好主意,請蘇爺爺出題!

  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陳曉群):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山高月小,

  生(金敏傑):水落石出。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隻,

  生(馬晟華):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驚起卻回頭,

  生(:有恨無人省。

  蘇軾:揀盡寒枝不肯棲

  生(王文周):寂寞沙洲冷。

  蘇軾:枝上柳綿吹又少,

  生(徐軼凡):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軾:暮雲收盡溢清寒,

  生:銀漢無聲轉玉盤。

  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

  生:熟讀深思子自知。

  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

  生:應似飛鴻踏雪泥。

  女:蘇爺爺,你看我們同學掌握得怎麼樣啊?

  蘇軾:(捋捋鬍鬚):恩,不錯不錯。不過我再考考我們同學,聽說我們同學在語文課上剛學了太白前輩的《望廬山瀑布》?

  生齊聲:不錯。齊誦。

  蘇軾:那有那位同學知道我哪一首古詩也是描寫廬山佳境的嗎?

  生爭先恐後(趙子溢):蘇爺爺,這可難不倒我們。是您的《題西林壁》。背誦。

  蘇爺爺:看來還真是難不倒我們三(3)班的同學呀,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呀!

  第二篇章品味東坡,領略詩情

  男:蘇爺爺,聽說您小時候和弟弟蘇轍常常以對對子為樂趣,相互切磋。我們資料組的同學還蒐集到了您小時候和您的弟弟的一個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節目五:看錄影短片媒體播放《中華勤學故事》

  女:“發奮讀遍天下書,立志識盡人間字。”說得多好呀,我們也要向蘇爺爺您學習,從小開始立志,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男:蘇爺爺,傳說中您有個妹妹叫蘇小妹,你們兩個全都博學多才,見面兒就研究詩。還有這麼一個故事呢!請聽短劇《蘇軾兄妹聯句》。

  節目六:短劇《蘇軾兄妹聯句》

  旁白生(趙林琪):話說才子蘇東坡長得這模樣兒是大連鬢鬍子,大長臉。(出場)這蘇小妹呀,長得也並不難看,就是眼窩兒略深,有點兒往裡瞘。眼窩兒往裡一瞘,就顯著前額骨突出啦。(出場)前額骨突出可就有名稱啦(用手拍前額),說句現在的通用語吧,叫什麼呢?叫——奔兒頭!用我們常熟話講叫——“突額鉻頭”嗐!有一天哪,兄妹倆坐在一塊兒談詩論文。

  蘇小妹(熊承琳)說啦:“有這麼兩句,‘輕風細柳’,‘淡月梅花’,您看中間嵌入何字作‘腰’為好呢?”

  旁白生1:古代詩人對詩句特別講究,精心錘鍊,反覆推敲,要求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

  蘇東坡(王梓德)一聽挺高興:(作竊喜狀,口中低語)嘿嘿,這蘇小妹素常倚仗才學好,性情高傲,想不到也低聲下氣求教來了。(稍加思索)就說:“‘輕風細柳’中間可以加個搖動的“搖”字;“淡月梅花”中間可以加人映照的“映”字。那麼這兩句可以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小妹把頭一晃,說:“再思!“(旁白:“讓我再想想。”)

  蘇東坡一聽:“噢,這倆字兒不好。那改為:輕風‘舞’細柳,淡月‘穩’梅花,怎麼樣?”

  蘇小妹把手一擺,說:“欠妥!”旁白:“又不行!”

  蘇東坡:(皺眉苦思狀)“輕風‘吹’細柳,淡月‘看’梅花。如何?”

  蘇小妹把眉一揚,說:“太俗!”

  蘇東坡心想:(低語)嗬!怎麼這麼費勁哪?就說:“依小妹之見呢?”

  蘇小妹說:“最好改成: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湖花。兄長您看如何?”

  蘇東坡仔細一琢磨:(作沉思狀,低語)“輕風跟人一樣,小心地“扶”著那細細的柳條兒;淡月失梅花,月色淡淡,照得梅花似有若無,這是月色朦朧之美。好!”

  蘇東坡趕緊站起來給蘇小妹作了一個揖,說:“賢妹才思敏捷,愚兄不及也。”

  旁白生:那意思是你填上這倆字兒作腰,來得真快呀,佩服佩服。

  哪兒知道蘇小妹噗哧兒樂啦(撲哧一笑,說):“此乃宿構,聊以相試耳。”

  旁白生:就是說,昨天晚上我就編好啦,今兒特地來憋憋你!

  蘇東坡心說:(低聲語):“嘿!你早就想好詞兒啦成心來考我!”抬頭一看他妹妹這深眼窩兒……一琢磨(低語):嗯,跟她開個玩笑,就說:“小妹,我想做一首七言絕句,剛有兩句,你給續上兩句如何?”

  蘇小妹(微微笑說):“兄長請講。”

  蘇東坡說:“數次試臉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一聽:怎麼著?說上我這深眼窩兒啦!我沒招你呀,咱們不是在一塊兒研究詩句的腰字兒嗎?你做哥哥的填不出好字來,就諷刺我這深眼窩呀?你怎麼不說說你那大連鬢鬍子呀!好,我給你也來兩句。就說:“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須內有聲傳。”

  旁白生:那意思是:看看你自己吧,那大鬍子長得都找不著嘴啦!嘿,她倒不吃虧兒!

  蘇東坡又說了兩句:“邁出房門將半步,額頭已然至庭前。”

  旁白生:那意思是說蘇小妹剛邁出房門半步,那奔兒頭已經到了前院啦!這奔兒頭是夠大的啦!

  蘇小妹一聽:嗬,又衝我這奔兒頭來勁啦。行,我再回你兩句。“去年一滴相思淚,今朝方流到腮邊。”

  旁白生:就是說蘇東坡呀,去年從眼睛裡流出一滴眼淚,整流了一年才到腮幫上!哎,這臉也太長啦!

  蘇軾:喲,連這個故事你們也知道呀,純屬打趣。不過,這也告訴我們同學,古詩文的謙辭用句都是很精當的,我們寫作文時也得反覆琢磨呀!

  第三篇章探詩索韻,古韻今聲

  小組多種形式朗誦【浣溪沙】

  女:謝謝蘇爺爺的告誡,我們定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多多注意。蘇爺爺,我們不光會揹你的詩,我們還會吟誦你的詞呢,請欣賞吟誦組的同學表演的配樂詩朗誦【浣溪沙】。(姚茗潔、顧玉婷、湯辰昱、薛一凡、顏宇軒、王梓德、趙星渝、陳品舟、馬晟華)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男:【浣溪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您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您這種坦蕩樂觀、積極奮進的人生態度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

  生3:蘇爺爺我還知道您的另外一首【浣溪沙】,我來背給你聽。

  《浣溪沙》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蘇軾:嗯,三(3)班的小朋友可真厲害!

  女: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特別是您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作,是您下放黃州時所作,人生命運的倏然變化使您更加真切而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變幻。不成想正是這首詞竟開創了豪放派詞風的先河。

  吟誦《念奴嬌。赤壁懷古》(男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我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請聽詩朗誦《定風波》。

  朗誦《定風波》(趙林琪、高雨純、黃君安、趙星渝、湯辰昱、應梓怡、吳詩怡、浦菲妍、王菲兒)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男:您在密州寫的《江神子密州出獵》,表現了您希望馳騁疆場、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

  朗誦《江神子密州出獵》(顧羽昕、夏心怡、俞嘉程、凌旻傑、王梓德、朱超涵、陳品舟、楊洋、高雪虞、李梓傑)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女:蘇爺爺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棄,不因生活顛簸就怨天尤人。將生活的起落當作人生的教科書,把宦海的沉浮看成作業與考試來完成。由此,他永遠以一顆靜心來面對世間的得失進退,永遠以一份激情來化解人生的悲歡離合。

  男:一七零六年,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鬱,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明月幾時有》。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播放音樂)

  蘇軾:當時我貶官密州,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嬋娟的明月,我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裡,就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請聽歌曲演唱《明月幾時有》

  女:同學們,人生之路漫漫,面對厄運,我們更要學習蘇東坡的(齊說,課件出示):瀟灑飄逸、超拔灑脫、樂觀開朗、豪情滿懷。

  男: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我們中隊湧出了好多小詩人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作品,好嗎?

  《古韻今聲》小詩人作品展示

  女:中華古詩文浩若煙海

  男:華夏文明光輝燦爛。

  合:讓我們多學習中華經典文化,繼承民族優秀傳統。

  女:今天的活動就到此結束。請輔導員老師講話。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於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於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三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是它的史論內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2.教學方法。

  課文後的練習規定要背誦全文,自以採用誦讀法為宜。

  但這種誦讀不是機械般反覆進行的。根據本文內容和佈局的特點,除了應有的誦讀準備如正音、疏通文義、品味語氣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記誦的速度,並給學生的自行領悟創造條件;其次,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這樣的指導和講述應當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佔學生練習誦讀的時間。

  在完成誦讀任務之後,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佈局的道理,可以運用比較閱讀法,將蘇轍的同題文章拿來進行比較,讓學生說說二者的異同。運用此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學生有較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二是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不得草率從事。

  3.課時安排:用了課時教讀。

  預習安排

  1.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粗知大意。

  2.朗讀課文,主要是讀好第1、2段,要求讀音正確,能讀出一點語氣。

  第一課時

  一、概括介紹本文。

  教師指出:本文屬於史論中的興亡論,一開篇就提出了“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意即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賂秦。這指的是戰國下半期內的事,此前各國諸侯相互兼併,不存在“賂秦”的問題。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後日漸強大,開始蠶食諸侯,才出現了“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國諸侯全都採用這種策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便可以看出,趙、魏兩國統治者對秦的態度是不相同的。

  問:試據《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說說趙魏兩國對秦的不同表現在哪裡。(趙採取抵抗的策略,魏則實行妥協。)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評價趙的策略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問: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課文回答。(據“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為什麼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問:三國賂秦而另三國不賂秦,作者卻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命題,這就變得全面了)。

  問:由此可見,“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包含著兩個分論點,請說說是哪兩個?(“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文中哪一段是論證“賂秦而力虧”的?(第2段。)哪一段是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第3段。)二者的順序能顛倒嗎?(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次要的。)

  問:第4段該是結論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積威之所劫”是什麼意思?(長時期積累下來威勢,即長期優勢,這裡是說“不要被敵方的長期優勢所挾制”。)

  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是個別結論(針對六國而言)還是一般性結論?

  結束語:正因為是一般性結論,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當時北宋的歷史背景,留到下節課再說。現在我們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練習背誦了。

  二、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①停頓:“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③補充史實:秦滅韓為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互喪”,先後相繼滅亡。

  ④“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⑤“蓋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為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三、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註釋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佔土地之外。以,同“於”(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中的“以”)。以,當釋為“在

  ”,課文注為“用、憑著”,誤。

  ②“較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所得”,指受賂得地。“百倍”,極言其多,不是確數。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為攻戰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為戰敗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後不常用。作者這裡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則——承上發下語,這裡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⑥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說,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釐王說的,當時魏安釐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賂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一個是主要的?(後一個。)說明理由。(照應開頭“賂秦而力虧”。)“至於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麼關係?(推論。)

  問:引古人語有什麼作用?(旁證。)

  2.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①開頭至“固不在戰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說事實後作論斷。“則”,相當於“可見”。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議論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著對賂秦政策的嚴厲批評。“今日”“明日”,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3.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四、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細讀第3段,從中找出跟首段“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相照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註釋

  ①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後秦擊趙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⑥“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理”與“數”為互文,也是天數、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度?(從“與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度呢?(有讚揚,有批評。)讚揚什麼?(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麼?(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這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後,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為什麼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為事實已經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說明什麼?(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

  A秦人慾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 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 以“之”為結構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井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係?(上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麼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麼策略。)後一層有什麼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承上啟下。)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指導: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範誦讀)。

  四、留作業。

  1.流暢地背誦前四段,準備誦讀第5段。

  2.試拿蘇轍的同題文章與本文做比較,說說蘇氏父子在六國問題上的見解有什麼異同。

  附:蘇轍《六國論》(全文印發,但只要求讀懂劃線部分)

  嘗讀《六國世家》(指《史記》),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勢”為一篇綱領。)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出入要道),而蔽(護)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以上第二段,論述韓魏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使歸附)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禍。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韓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助)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引申為抵抗、對付)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以上最後一段,提出“厚韓親魏”的策略,歸納六國滅亡的原因。)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前四段,要求讀出語氣。

  這次檢查帶有鞏固記憶的性質,時間可以稍長,可以讓全班同學齊背,也可以指名個別學生背誦,最好教師也給學生作示範背誦。

  二、誦讀第5段。

  1.匯入本段,略講時代背景。

  問: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麼說的?它跟上句“夫秦與六國皆諸侯”一句有什麼聯絡?(“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國政權,指北宋朝廷;“諸侯”指地方政權。)“六國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麼說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終不免於滅亡。)

  問:這樣來比較有什麼意圖?(全國政權的力量自然大於地方政權,更不應當對敵採取妥協的政策。)

  問:為什麼不這樣寫,“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為尊者諱的習慣。修辭中亦有“避諱”一格。)

  以下介紹時代背景:

  蘇洵(1009——1066)經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當時遼崛起於北,西夏崛起於西北,時時進行侵略,給北宋朝廷造成極大的威脅。北宋朝廷為求苟安,對他們實行妥協退讓,每年都要向他們交納幾十萬銀兩和大量的絹。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儘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2.誦讀練習。(快速練習)

  三、作者意圖和寫作方法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可有慎哉”,並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佈局和理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後推代表發言。

  小結: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於為什麼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後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蘇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

  其次,從佈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第一步,不賂秦,不附於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2.運用比較法進一步領會作者意圖。

  先討論共同點(或相似點)。

  方式同前。

  小結: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蘇轍明確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略應當是“厚韓親魏以擯秦”。蘇洵說的“弊在賂秦”也主要是指韓魏說的(這二國以地事秦最為突出),韓魏之所以“賂秦”,是因為與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如果照蘇轍說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可見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場是接近的。

  再討論不同點。

  小結: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地賂秦;蘇轍則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蘇洵是借古諷今,不是單純論史,所以結尾談到現實問題;蘇轍是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這是基本構思的不同。蘇洵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議論的出發點(置於最後),蘇轍以“不知天下之勢”為議論的出發點(置於最前)——這是佈局上的不同。

  討論後,從頭至尾讀課文一遍。

  四、做課文後的練習第四、五題。

  附:

  第四題參考答案如下:(對教參答案有補充)

  1.A D都作介詞用,相當於“由於”。

  2.A D都作動詞用,相當於“成為”。

  3.A C D都作代詞用

  第五題答案如下:

  1.C D

  2.A C

  3.B D

  4.B(幫助)(注:A、C、D均是“給予”之意)

  5.B(破裂)C(凋殘)(注:本題中只有A、D相同)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3

  一、學習目標:

  1、透過誦讀來欣賞詠月詩詞。

  2、聯想《水調歌頭》抒寫的情境,理解該詞主題。

  3、體味《水調歌頭》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預習

  導語:今天,我們走進中秋詠月詞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秋使人想起團圓,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團圓的幸福,於是在眾多的中秋詠月詩詞中,總是離不開傷感的情調。那麼宋代文學家蘇軾他又是如何面對離別的惆悵的呢,為什麼他的這首詞稱得上中秋詠月詞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透過大家的學習會找到答案。

  1、蒐集詠月詩詞(不少於三句)。

  2、注音:

  闕( )乘( )瓊( )不勝( )轉( )綺( ) 嬋娟( )

  3、用“/”劃分朗讀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解釋:

  達旦: 兼懷: 幾時: 把酒:

  宮闕: 何年: 乘: 歸去:

  瓊樓玉宇: 勝: 不勝:

  弄: 何似: 朱閣:

  綺: 綺戶: 無眠:

  不應: 恨: 何事: 全:

  嬋娟: 共嬋娟:

  5、翻譯全文:

  6、瞭解作者:蘇軾,字 ,號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作品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詞是 派的代表,如 。與其父 、其弟 並稱為“三蘇”。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閱資料,收集本詞創作背景:

  8、熟知內容:

  ①全詞的感情基調是 ,中心句是 , 。

  ②概括詞上下闋意思:

  上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互動探究

  ㈠、一讀課文,字正腔圓,讀準字音。(預習2)

  ㈡、二讀課文,有板有眼,讀對節奏。(預習3)

  ㈢、三讀課文,咬文嚼字,讀懂詞意。(預習4、5)

  訂正、筆記欄

  ㈣、四讀課文,有情有味,讀透詞境。(預習7、8)

  1、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的是什麼?(預習8②)

  2、上闋開頭四句反映了詞人對 的嚮往的心理狀態?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聯絡預習7寫作背景)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為什麼?

  4、矛盾最終結果是 。從“ , 。”兩句可以看出。

  5、下闋是 引起“離人”的無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規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既然離別不可避免,詞人最終表現出了 的心態。(聯絡預習8①)

  6、這首詞表達了詞人 的思想感情?(聯絡預習8①)

  7、朗誦本詞:要求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有情有味,要能發揮聯想和想象,讀出矛盾的心理,積極的處世態度,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四、小結收穫: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將怎樣面對?

  五、課堂作業:

  1、對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C、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D、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富有深刻哲理的詩句是( )。

  A、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C、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D、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六、課後作業:有感情地背誦並默寫

  結語: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們善於運用理性的繃帶包紮感情的傷口,我們人生便會少幾分痛苦,多幾分快樂,少一些無奈,多一些智慧,少一點愁腸百結,多一點豁然開朗!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4

  一、 教材依據

  本課依託於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必修4,進行了新的教材生成,即課外選取了蘇軾黃州期間的五首詞作《卜算子》《西江月》《臨江仙》《滿庭芳》《水調歌頭》作為教學材料,連同教材中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赤壁賦》《赤壁懷古》《定風波》,共同完成對蘇軾黃州貶官期間文學創作、思想變化及其人生態度的探究。

  二、 設計思想

  1、 指導思想:

  旨在將新課程理念不斷引向深入,推動新課標背景下教學理念向教學實踐的有效轉化。

  2、 設計理念:

  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重視科學研究,注重合作探究,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於此,我將本課設計定位為研究性專題課,藉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發展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透過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藉以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獲得研究性學習成果架設橋樑。

  3、 教材分析:

  教材原有篇目《赤壁賦》《赤壁懷古》《定風波》是蘇軾詩詞中的代表,集中體現了蘇軾豪放詞作的風格及其曠達豪邁的人生態度。但是,由於教材篇目所限,學生對於蘇軾的創作與思想,認識尚且零散、膚淺,缺乏深入系統的把握。依託教材而發展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可以彌補原有的不足,豐富學生的認識,併成為探究蘇軾黃州不同階段思想變化、心路歷程的依據。

  4、 學情分析:

  步入高中階段,課程的資訊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難度都要求較從前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這就需要對於蘇軾作品的教學具有更進一步的梯度。尤其高一學生,剛剛走進高中,剛剛接觸新課程改革,要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科學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須既抓好切入的契機,找準恰當的角度,又得把握住合適的深度與難度。與此同時,還需要採用與之匹配的教學手段。本課正是在落實新課標教學思想的同時,針對高一學生的學習現狀所設計的研究性專題課。

  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課堂延伸至課外,豐富對於蘇軾文學創作、思想變化及其人生態度的認識。

  2、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古詩詞的能力,培養他們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的意識與習慣。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蒐集與分析資料,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開展研究性學習。

  閱讀與尋找、收集與整理、表達與交流、評價與總結

  情感、態度、

  價值觀 1、把握蘇軾黃州期間作品流露的情感態度,瞭解其心路歷程。

  2、引導學生在逆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ppt.,融文字、圖片、音訊於一爐,充分最佳化教學效果。

  四、教學重點:賞析蘇軾黃州期間的作品,瞭解蘇軾的心路歷程,把握其不同階段的思想變化和情感態度。

  五、教學難點:準確把握蘇軾曠達的人生態度。

  六、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資源收集 用蘇軾、余光中的詩歌《自題金山畫像》《尋李白》評價蘇軾一生,圖片《古城黃州》引領課題,教材以外蘇軾黃州期間的五首詩詞作為鑑賞材料,明代洪應明《菜根譚》中的對聯作為小結,傅雷語沒有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及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收束。

  課件製作 在上述資源的基礎上,以原創為性質,以教學各環節要點為物件,以突出重點、分散難點、豐富課堂、最佳化效果為宗旨,製作多媒體ppt.課件。

  活動準備 1、分析學情,佈置預習,指導學生分組——蒐集——整理——討論等。

  2、分析教材,確立課型,設定目標,構建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方案等。

  七、教學過程:

  (一)、出示投影,匯入課堂:

  1、由蘇軾的詩歌《自題金山畫像》引領,對他的一生做出概括。

  2、由余光中的《尋李白》引領,對蘇軾的成就作以評價。

  3、黃州與蘇軾。

  無論失意的一生還是豐盈的一生,我們都不能不提到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黃州,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荒草悽悽、鴉鵲翔集的小地方,然而,作為蘇軾人生的轉折,卻怎麼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黃州,尋訪蘇軾當年的足跡。

  板書:黃州●蘇軾

  出示投影:

  探究要點:賞析蘇軾黃州期間的作品,瞭解蘇軾的心路歷程,把握他不同階段的思想變化和情感態度。

  (二)、品評作品,解讀蘇軾:

  1、回顧蘇軾作品,品評東坡印象。

  出示投影:環節一:作品之精神氣質篇

  精神氣質:詩意理想的蘇軾,清醒現實的蘇軾。

  多愁善感的蘇軾,豪邁曠達的蘇軾。

  2、梳理蘇軾人生,探尋心路歷程。

  出示投影:環節二:人生之情感態度篇

  1、明確:初到黃州——苦悶自傷縹緲孤鴻影(投影)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蒐集的作品篩選出典型代表並加以解說評點。(《卜算子》《西江月》)

  2、明確:黃州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度餘生(投影)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蒐集的作品篩選出典型代表並加以解說評點。(《臨江仙》《滿庭芳》)

  3、明確:黃州後期——豪放曠達煙雨任平生(投影)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蒐集的作品篩選出典型代表並加以解說評點。(《定風波》《水調歌頭》)

  4、小結:由初到黃州的苦悶自傷,到黃州中期的平和淡泊,最後變為豪邁曠達,蘇軾完成了心靈的蛻變和精神的昇華,以超然、淡定、豪邁、放達,給人們展示出一個永遠朗笑著吟嘯徐行的可敬的東坡居士。

  (三)分析比較探究,把握蘇軾的曠達。

  1、比較李白、杜甫、辛棄疾的人生態度。

  2、明確與把握蘇軾的曠達。

  3、小結:

  明代洪應明《菜根譚》中有一副對聯:榮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邊雲捲雲舒。這是對蘇軾曠達的最好詮釋:一種淡泊與悠遠,一種豁達與平和,一種灑脫與從容。

  (三)、個性解讀,思維訓練:

  1、設問:

  在餘秋雨眼中,蘇軾是中國古代最親切、最高貴、最有魅力的文人,我們前面的研討印證了這一點。那麼,在座的同學是不是都認同他的處世哲學與人生態度呢?對蘇軾,我們有沒有新的、別樣的看法?

  2、引導學生作逆向思維,以《定風波》為例,說說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3、教師歸納,引入人生觀教育。

  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姿態,是自己的事,只要熱愛生活,一方靜夜的星空,也能讀出纏綿的詩意。但是,更絢麗的人生則告訴我們:沒有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傅雷語)

  (四)、總結收束,思索感悟。

  結束語:

  黃州雖然是這位巨人政治生涯的低谷,卻也成為蘇軾文學的聖地、東坡精神的豐碑。經歷了反思、成熟和超脫三個階段的變化,在黃州這樣一個僻陋貧瘠的寂寞之鄉,蘇軾撫平了青年時代的激情和傲氣,驅散了烏臺詩案的陰雲與瘴氣,達到了他做人和為文的最高境界。

  人事代謝,宦海沉浮,蘇軾把對歷史與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長江邊上的這座小城,隨著滾滾東去的長江之水,發出他響徹千古的天籟之音。東坡的精神和人格也如滔滔江水在時間的長河中奔騰不息。

  讓我們隨著這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感受來自他的曠達與豪邁,沛然與不朽。

  (五)、佈置作業,延伸課堂。

  請結合這節課探討的內容,自選題目,形成研究性學習報告。

  參考角度:1、一蓑煙雨任平生——我看蘇軾與黃州作品。2、蘇軾的黃州心態之我見。3、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在黃州

  (附)板書設計:黃州蘇軾

  前期——苦悶自傷(縹緲孤鴻影)

  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寄餘生)

  後期——豪邁曠達(煙雨任平生)

  附件:

  課外選編的黃州五年蘇軾不同思想階段的作品

  1、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1080年)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2、 西江月中秋(1080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3、滿庭芳(1082年)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

  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4、臨江仙夜歸臨皋(1082年)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5、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1084年)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八、教學反思:

  (略)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並背誦蘇軾的《水龍吟》。

  2、瞭解蘇軾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豪放詞”。

  3、品味文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內涵並背誦本詞。

  【教學難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盤點:

  1、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關於宋詞你瞭解多少?(從流派上)

  豪放派,中國宋詞風格流派之一。其特點是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恢宏沉雄,氣勢豪縱,成就頗高。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中國宋詞風格流派之一。其特點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清新綺麗之美。內容比較窄狹,主要側重兒女風情。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俞文豹《吹劍錄》的一段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耆(qí)卿?”對曰:“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於婉約派與豪放派不同詞風的形象概括和生動說明。

  2、我們學過的宋詞你還記得哪些?

  3、我所知道的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與其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魅力。他的詞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文章方面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合稱“蘇辛”。在繪畫方面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陸游並稱“蘇陸”。後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聖”等。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官階)檢校水部員外郎(加號)。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在工作之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也無人惜從教(使)墜,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愁思)

  縈(纏繞)損柔腸,困酣(睏倦極了),嬌眼(以女子的嬌眼比擬柳葉)

  落紅(花)難綴(連綴)

  2、蘇詞的題目中提到一個人名,與下一首詞有什麼聯絡?

  蘇軾的這首詞是用章楶原作的韻並且依照原韻的次序填寫的。(見課下註解)

  附章質夫《水龍吟》:

  燕忙鶯懶花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譯文:燕兒忙築巢,鶯兒懶啼唱,繁花凋殘,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飄墜。柳花輕飛亂舞,點綴著樹林,像是全無才華和情思。悠閒地趁著春天的遊絲,悄悄蕩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漸長,院門緊閉。柳花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進入閨房,卻又被陣風吹起。

  蘭帳中美人才睡醒,正驚怪春衣被雪沾瓊花綴。繡床上被落絮鋪滿,結成無數香球,才滾圓卻又破碎。時時見著蜂兒粘花粉,魚兒戲池水。望著長安路遙遠,郎跨著金鞍遊章臺,眼中湧滿盈盈淚。)

  3、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蘇軾詞的大體意思。

  上闋:人們說她是花,她終究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隨她飄落。她依傍著道路,拋別了故家。人們說她無情,細細思量,情思綿長的不正是她!那輕盈的身姿迴旋轉側,宛如美人愁斷的寸寸柔腸,又如睏倦的嬌眼欲開還閉。她的夢魂,隨風萬里,苦苦尋覓夢中的情郎,卻無端又被,鶯啼驚醒。下闋:我原本不恨楊花飛盡,只恨西園落紅滿地,愁苦花事就此消歇。清晨,宿雨初停,只見滿池細碎的浮萍,哪裡還有楊花的蹤跡?我不禁暗暗疑心哎!春色原只剩三分了,二分昨夜已零落塵土,一分如今又跟隨流水。怎不讓人悵然若失!我尋尋覓覓、細細察量,忽然間開始明白了,那飛墜的哪裡是楊花,漂浮的又哪裡是浮萍!一夜宿雨,飛絮化成萍,那千點萬點,全都是離人的眼淚啊!

  三、詞作賞析:

  (一)自主學習:

  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展示點評:

  1、品讀詩句,說說你喜歡的句子以及喜歡的理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惜,憐惜。從教墜,任憑墜落。意思是說,楊花像花又不像花。因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憑她墜落,也沒有人憐惜她。一個“惜”字,是全篇之“眼”。“無人惜”,反襯作者獨“惜”,點明瞭楊花的性質和命運。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又因為她“似花”,拋在家門口,棄在路旁邊,所以楊花看似無情,仔細想來,卻也有她的愁思。無情有思: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裡反用其意。思:心緒,情思。

  點出了楊花看似無情,其實也是滿懷愁思。為什麼說楊花滿懷愁思呢?請看下面六句。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白居易《楊柳枝》:“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困酣:睏倦之極。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夢隨”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將“有思”具體化、形象化,明寫思婦而暗寫楊花的“有思”,花人合一。

  這六句有三層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縈繞的柔腸擬作隨風飄蕩的柳條;

  二是把被春夢纏繞、欲開還閉的嬌媚的雙眼擬作新生的柳葉;

  三是化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意,把夢中萬里尋郎卻被鶯聲啼醒的思婦擬作隨風翻飛的楊花。作者大膽馳騁想象,將抽象“有思”的楊花,化作了具體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婦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腸受盡了離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雙嬌眼因春夢纏繞而困極難開。此處明寫思婦而暗寫楊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質夫的原詞,是一種藝術的創造。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後片寫楊花的歸宿,先把意思推開一層,說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楊花飛盡,而且落紅滿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僅恨的意思。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傳楊花入水化為浮萍。此幾句寫楊花的歸宿。尋一尋楊花的遺蹤,只見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來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楊花委於塵土(二分塵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運正與夢郎不得的思婦一樣淒涼。

  二分塵土,與上片的“拋家傍路”相呼應;一分流水,與上文的“一池萍碎”相應。

  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與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頂峰。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畫龍點睛。情中景,景中情,總收上文,深化主旨,既乾淨利落,又餘味無窮。詞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是離人的淚似的楊花,還是楊花般離人的淚。虛中有實,實中見虛,總在虛實之間,似與不似之間,蓋“不離不即也”。

  2、春色何以分成幾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去有“歸”:一部分歸為塵土,一部分歸為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誇張的手法。這裡,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復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復返了。“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

  四、拓展提升:

  蘇軾和章楶的兩首詞都是描寫楊花的,相較而言你覺得哪一首在描摹事物方面的技巧更勝一籌?(找出直接描寫楊花的句子)

  章詞詠楊花,以形寫神,風姿秀逸。上闋寫楊花飄墜輕飛,極富動態神韻,特別是歇拍“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幾句,將楊花在“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後的輕飛之態,寫得至為靈動,可謂曲盡楊花妙處”,下闋仍以摹寫楊花物態為主,不惟擬人,且略微滲入人情。

  蘇軾的和韻之作在詠楊花方面既不模寫差遠,也不體認太真,而是在不即不離中,將自己的感情隱寓其中,亦楊花亦東坡,上闕側重寫芳華幽獨之悲,下闕側重寫惜春傷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獨、漂泊、失落、不能自主、無可奈何之悲傷。

  對於章詞原作和蘇軾和作的高下,朱弁認為章詞能曲盡楊花妙處,故章詞好;張炎認為蘇詞直是言情,非復詠物,是借詠物來抒情,故蘇詞好;許昂霄則以為二詞各有千秋,各勝擅場。章詞從各個方面來寫楊花,開頭寫春末飄楊花;次寫楊花飛到各處,飛到青林、深院、珠簾,粘上春衣、繡床;看到蜂兒、魚兒,和在樓頭遠望的女子,寫得很細膩。就描繪楊花說,做到了曲盡其妙。蘇詞在寫楊花,也在寫人。蘇詞就詠物說,寫楊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隨著夢境去萬里尋郎,最後化為浮萍,成為離人淚,所以是很細緻的詠物。就寫人說,蘇詞描寫思婦愁情,夢裡尋郎既不成,春又無法留住,寫出思婦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詞。蘇詞能在曲盡事物。

  五、再讀本詞,體悟詞作之美。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6

  一、複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瞭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並結合註釋瞭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後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鑑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後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 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詞作 描寫 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 形象的動作描寫 挽弓勁射的英雄

  抗擊外敵、保家衛國 狂 豪放派

  3、婉約派 詩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 細節描寫 對昔日那種和睦融洽、幸福美滿的夫妻生活的追憶和嚮往 此時無聲勝有聲 移情入景 悽清哀傷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賓士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詩人“聊發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他由打獵激發出來的衛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2)表現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透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藉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透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悽清哀傷”的意境。

  (3)語言風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最佳化探究》相關練習。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詞的風格、作品及詞人生平經歷;學習詞的基本知識;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2、反覆誦讀,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充分發揮想象在閱讀詩詞的作用;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3、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

  1、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導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寫作者在鄉間的所遇所感,上片寫初夏的田園風光,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蹤。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作品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浣溪沙 ·蘇東坡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學生體驗,指導賞析

  【賞析一】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透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透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螢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裡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鍊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併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賞析二】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絡。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賞析三】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並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裡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徵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乾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四、學生品味,指導改寫

  1、我獨自漫步在棗花鋪滿了鄉間的道路,一陣清風徐來,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滿樹的棗花,棗花撲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我聽到了輕微的落花聲。整個村莊飄散著甜膩的氣息,農民的臉上洋溢著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覺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太陽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現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進入了一個山村,我在滿村“吱吱扭扭”的抽絲繅車聲響中,我聽見有人吆喝賣黃瓜的聲音。我來到一戶農家前,試著敲門去討碗水。在敲門時,我隱約看見,遠處飄逸的柳樹下,正有一位身著粗布麻衣的農民在賣黃瓜。

  2、長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麼落在身上,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朵朵棗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為這一件衣服增加豔麗的色彩。在這村莊的路上走啊,聽,兩旁的屋子中傳來了“沙沙”的繅車繅絲聲音。不,不僅是兩旁,沿著路上一直走過,到處響遍了繅車的響聲。看,遠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樹,真想去感受一下歷史的蒼桑。咦,這兒已經有一個人了,那裝在籃子裡清爽的黃瓜正打算賣給路人,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剛剛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暈暈乎乎的,兩個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閉上眼睛大睡一覺。我抬頭望著高高的太陽,似乎奇怪地變成了好多太陽,一起將我喝水的慾望又上升一級。噢,天哪,我竟然離村莊越來越遠,乾渴的嘴巴到那裡去尋找水。瞧,小路的兩邊,有好多百姓們在彎著腰辛勤勞作。汗水像下雨一樣不停往下流,而臉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戶人家。該吃飯了,可煙囪裡並沒有溢位飯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幹活了麼?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沒有人在家。我走了過去,輕輕地敲響了門……

  3、你看,棗花彷彿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會,衣巾上沾滿了棗花,美極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麼聲音。如此悅耳動聽,哦!原來是繅車飛快的轉動的聲音,飛快轉動的繅車如一個失了控的轉盤。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綠意在大地上覆蓋著,像一件華麗的翠衣,一派涼意。農民在田地中來回穿梭,只見一頂頂斗笠在穿梭。 一棵古老的柳樹下,一位農民穿著粗布衣,正賣著一條條黃瓜,那黃瓜一排排整整齊齊,個個肥身材,黃瓜上還頂著一個下黃帽呢!人們圍著那顆古老的柳樹挑著入口爽脆的黃瓜,不一會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興的喝幾口酒,酒後,雙眼開始打起架來,路還有那麼長,現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覺。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喝完酒後,覺的嘴渴得裂了條縫似的,難受極了。不意間,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間農舍,我猶豫地走到農舍前。正直豐收年,人們都到鄉間勞作去了,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於是,我決定試著敲敲門,但願裡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著一位身著便裝的官員,他就是蘇軾。剛到這裡作知州不久,這裡就發生了春旱,他十分著急,多方祈禱後終於下了雨,現在他就城東謝神去!他正趕路時,突然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棗花輕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這說明春旱終於解除了呢,今年棗子一定豐收。蘇軾一笑,不禁放慢了腳步,放鬆了心境,這才聽到耳畔傳來“吱吱呀呀”的繅絲車聲,他側耳傾聽,卻又無法分辨聲音的來處,因為在這個繁忙的收蠶季節裡,繅絲聲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了。繼續趕路吧,看見一位披著粗麻衣服的農民坐在古老柳樹的蔭下,面前擺著一堆黃瓜。此時行人並不多,賣主也並沒有大聲叫賣,只是斜依著柳樹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點小酒,蘇軾不由感到了陣陣睏意襲來。天氣熾熱,二十里的路程顯得是那樣漫長,無法午睡也罷了,偏偏日頭正曬,他漸漸越來越感乾渴難耐,此時他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還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討口茶來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會才遇到一山間的農家院落。於是他抱著希望上前敲門,心情卻忐忑不安:正值農忙時節,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終於,有老嫗來應門了,他用謙和的語氣請求。接過百姓雙手捧上的一碗清涼的井水,這位太守一飲而盡,睏倦、渴望頃刻間變成了喜悅與滿足,使他精神一振。接著,這個熱愛百姓、為民謝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學生總結,教師歸納。

  讓學生學習閱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瞭解吟誦、理解、品味、聯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

  走近蘇軾主題班會的主持稿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及蘇軾詞作的寫作背景,掌握蘇軾創作的有關知識。掌握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藝術風格。

  2、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詞作所要表達的思想領袖人物情感,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鑑賞詞的寫作技巧,學習烘托的手法和從生活小事中提練哲理的方法。

  3、透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例詞作中的“畫面美”,品味詞作豪邁、雄渾、壯闊的意境美。4、透過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理解詞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氣概。

  5、透過“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進一步理解蘇軾及其豪放的詩詞風格。

  6、透過對兩首詞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蘇軾,瞭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即使面對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脫、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他倆的人格和麵對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熟讀並背誦兩首詞,理解詞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難點】透過景物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來抒情表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PPT課件或錄音機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大家還記得《赤壁賦》中描寫曹操的句子嗎?我們一起來背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橫槊賦詩,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數語,一位縱橫馳騁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的英雄便躍然紙上。我們驚歎一代文豪蘇軾非凡的筆力和同樣不俗的氣概。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等地,最後北還,病死常州,追諡文忠。蘇軾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詩歌、書畫方面均有成就。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開北宋豪放詞風。一生才氣縱橫,詩、詞、文、書法都有很高造詣。作品有《蘇東坡集》、詞有《東坡樂府》。蘇東坡一生給後人留下了詩二千七百餘首,詞三百四十餘闋,文四千餘篇。蘇軾如同一塊兀立不動的基石,支撐著中國文學史。

  “詩”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書法四大家”。“繪畫”工枯木竹石。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東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資料:北宋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獄,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須有之獄,蘇軾以才華橫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識,成為政壇上的明星和文壇上的領袖。但是,他在政治中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還寫了一些詩文以揭露和諷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話多官員的強烈不滿,於是,他們從蘇軾的詩文中找到罪證,用牽強附會的手法指控蘇軾懷有謀反之心。蘇軾被捕下獄,受盡嚴弄拷打,差點被判處死弄。最後,因為皇帝的憐憫,蘇軾免了死罪,貶到黃州。蘇軾住在黃州東城,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鬱悶,他泛舟赤壁,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體現了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氣度。)之後,被貶到黃州任軒練副使。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為三國時期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曾兩次到此遊覽,寫下了兩篇遊記和這首詞。其實,蘇軾所遊的並非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觸景生情,採用當時的傳說,借寫古蹟,記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誦讀賞析、探究

  1、解題,初讀,放錄音。

  (1)解題:“念奴嬌”是詞牌名,《赤壁懷古》是詞的題目。懷古:追懷古昔,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蹟,目的還在於“寫今”。

  (2)初讀“感基調,明詞意”--反覆誦讀,理解詞意。

  整體感知性誦讀提示:全詞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麼?(即情感基調如何?)

  全詞該用高昂激起的語調來讀,不是用沉鬱舒緩的語調來讀?

  上下闋有沒有區別?最後一句呢?

  學生自由誦讀,同時結合課文註釋理解詞作,然後概括詞的主要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詠赤壁,以寫景為主,描寫了大江、故壘、亂石、驚濤等壯麗景色,引發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詞的下闋主要刻畫了周瑜年輕有為、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併發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慨嘆。

  (3)放錄音,朗讀提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提示:“東去、千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如畫、多少”寫奇景,重讀動詞、喻體,音調高,語速稍快。“大江、浪淘盡、風流人物、江山、一時、豪傑。”寫壯景發慨嘆,語調較高,語速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敘述,語調平緩。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提示:前急後緩,前高後低,聲音變化表現二人的反差,重讀劃線部分。

  (4)補充註釋:

  念奴嬌:詞牌名。後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風流人物:此處指傑出的英雄人物。

  亂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釋名》:“山體曰石”。

  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的是曹操築銅雀臺,打算滅吳後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搖船的工具。這裡是以區域性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或“狂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或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後的慘敗。

  江月:臨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大江東去:介詞,向東

  淘:淘洗

  風流:英俊瀟灑,事業有成

  穿空:向上,刺破青天

  拍:擊,打

  英發:卓越不凡,英姿勃發

  灰飛煙滅:像……(灰,煙)一樣

  多情應笑我:倒裝,應笑我多情

  尊:通樽裝酒的器皿

  2、再讀“品語言,入意境”

  (1)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奠定了全詞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怎樣引起下文的?應該以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去讀?

  【明確】①詞的開篇“大江東去”,即將一條浩浩蕩蕩、不捨晝夜、奔騰不息、向東疾逝的長江推到了我們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們胸中的豪邁之情,奠定了全詞雄渾大氣、壯闊磅礴的感情基調。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淘盡”一詞與“千古風流人物”搭配,飽含對時光易逝、歲月無情、人生短促而事業難成的喟嘆,於豪邁雄渾中又融入一絲“蒼涼悲嘆”;同時將下文“周瑜”的身份歸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對他的歌頌。③“大江”二字應緩勢低起,“東去”重讀且拖長,“東”字音調漸揚至高,“去”字音調本為仄音,應慢慢轉入降調,似有極目遠眺、不捨逝去之戀;“浪淘盡”語速稍快,“盡”字重讀,似有無力挽狂瀾之勢,“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千古”“風流”二詞漸漸加重語氣,“風流”拖長,應充滿對英雄的歌頌、緬懷之情。

  (2)“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屬於哪種表達方式?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應該怎麼讀?

  【明確】這一句屬於表達中的記敘,點出了作者懷古的內容,交代出詞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確定了本詞要塑造和歌頌的物件。這兩句中速、較為平直、客觀的敘述性語氣朗讀即可。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詞最具表現力?請你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說說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對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畫有何作用?該如何朗讀?

  【明確】①動詞“穿”“拍”“卷”與形容詞“亂”“驚”“千堆”等最具表現力。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了似千軍萬馬在奔騰、百萬雄師在咆哮的壯闊江面,聳入高空的懸崖峭壁擋住了長江的行程,一層又一層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們氣勢磅礴地衝擊著兩岸的礁石,又被一層層地擊碎成千堆萬堆的雪沫,寒氣撲面而來,轟鳴聲震耳欲聾,大地瑟瑟顫抖……②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雄奇險峻、驚心動魄的畫面,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而這恰恰就是英雄當年活動的典型環境,作者也是用這些誇張了的景物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英雄氣概。③這三句動詞重讀,語速急促,充滿氣勢,語調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種雄渾、壯闊的意境。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一句在全詞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讀?

  【明確】①本句對景抒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江山如畫”是對前面所寫景物的總括,將這些具體景物收攏起來,成為一幅雄渾壯美的圖畫;“一時多少豪傑”啟下,由寫景轉為寫人,引出對周瑜的具體刻畫。②本句緊承前句急促緊湊的語速之後,漸漸轉入舒緩,充滿豪邁之情。

  (5)小結上闋。

  3、三讀“展想象,塑形象”

  (1)“遙想”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遙想一直到“灰飛煙滅”。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確】先從生活細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以美人襯英雄,突出他年少風流、奮發有為。“雄姿英發”是刻畫周瑜形象的關鍵句,突出其英姿勃發的氣質;“羽扇綸巾”描繪他的服飾裝扮,現其儒雅嫻靜之風度;下闋“談笑間”寫其神態,突出他大敵當前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瀟灑;“檣櫓灰飛煙滅”與前面的“談笑間”又構成了時間短而戰績豐的鮮明對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豐功偉績。

  (3)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佔的場面,仔細體會作者為我們塑造的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確】請學生自由展開聯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形象。若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更好,可結合小說與詞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上諸方面進行充實,可適當地加入一些戰爭場面的描繪,力求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幾句該如何讀?

  【明確】“遙想”二字為領起詞,故應稍緩、延宕,有追憶之感;“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以比較平直、舒緩的敘述性語調語氣朗讀;“雄姿英發”語調上揚,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滿仰慕歌頌之情;稍事停頓之後,“羽扇綸巾”漸入平直,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語調漸升,充滿豪情與歌頌。

  4、四讀“析主題,悟情感”(探究交流)

  對主題的理解以探究為主,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1)赤壁之戰中,有那麼多的英雄,包括我們在《赤壁賦》中作者極力歌頌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為什麼只對周瑜鍾愛有加?這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最後幾句的感慨有何關係?

  【明確】作者沒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小了;沒有寫曹操是因為曹操在這次戰爭中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壯的景物描寫特徵,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後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透過周瑜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作者本人,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斑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赤壁賦》中的哪些語句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聯絡全詞內容及作者的生平,談談你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覺得作者此時悲觀消極嗎?

  【明確】這兩句與《前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有,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子與子之所共適”所表達的感情有相似之處。聯絡全詞內容來看,詩人在上闋中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赤壁江山圖,字裡行間飽含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其實更是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下闋又集中筆力刻畫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發了作者對功業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嚮往,藉此表達自己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和悲嘆。在這種意義上,“人生如夢”不是一般虛無的消極,而是對時光疾逝、功業不成、“早生華髮”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與其說是消極,還不如理解為作者借“酹江月”尋找到了一處宣洩苦悶的出口。最後的這一舉動,傳達出的是一種與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達觀、超脫、豁然情懷。

  (3)最後幾句應該怎麼讀?

  【明確】語速放慢,語調稍低沉,充滿感慨、缺憾、喟嘆之情,但不可太過低沉悲傷。

  (4)小結全篇。

  5、五讀“找規律,尋方法”

  (1)懷古詩常見情感:借歷史古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抒發懷才不遇的感傷,寄寓憂國傷時的情懷,感慨昔盛今衰的興替。

  (2)懷古詩常見結構及手法:

  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手法:對比、虛實結合、借景抒情、運用典故、借古諷今

  (3)鑑賞思路:

  讀懂註解,弄清歷史背景(作者“懷”什麼“古”)

  知人論世,領會作者意圖(作者為什麼懷古)

  深入分析,體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懷古中表達了什麼感情)

  總體把握,分析藝術手法(對比、虛實結合、借古諷今)

  6.《雨霖鈴》與《念奴嬌》比較鑑賞,體味豪放、婉約兩派詞風的不同。

  (1)教師提供以下詩論,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蘇軾“豪放”的詞風。

  ①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②蘇辛,詞中之狂。

  ③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④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

  (以上②③④則摘自王國維《人間詞話》)

  (2)比較閱讀《雨霖鈴》與《念奴嬌》

  (3)《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怎樣營造出這種豪放、壯闊的意境的?

  【明確】先是描繪一幅雄偉奇峻的赤壁江山圖;接著塑造了英姿勃發、才華過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後直抒“人生如夢”的蒼涼慨嘆,以及“一尊還酹江月”的豪舉,融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抒發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和諧意境,不愧為“豪放派”的代表作。

  (放錄音,師生齊背全詞。)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仔細品味詞作雄渾壯闊的意境。

  2、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詞作中描繪赤壁景物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景散文,或者將刻畫周瑜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人的記敘類短文。字數200以上。

  第二課時《定風波>

  一、複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瞭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即寫作背景。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被貶的歲月裡,他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而他卻能以超人的曠達的胸襟泰然處之。這首《定風波》就集中體現了蘇軾“失之泰然”的大胸襟,大氣魄。詞前小序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風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徵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

  2、朗讀並試背誦全詞,讀出詞的音樂節奏美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理解詞意。

  (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輕逸,灑脫,從這句就能看出作者的心情極好,又是雨中漫步樹林,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2)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句顯示出了作者期望緩步慢行的心態,彷彿不想迅速離開,又好像還有某種思念和想法在心頭。“誰怕?”作者怕什麼呢?從後句可以看出是怕雨水打溼了衣服,但是作者卻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也就是有雨衣,“蓑”就是雨衣的意思,我有雨衣在身這一生又何怕這朦朦細雨呢?這一句好像是在說作者的身世,作者一生不得志,卻從不氣餒,大有“何怕濁煙迷人眼,我有正氣存人間”之勢!

  (3)“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句交代了作者喝過酒,有些微醉。而且交代了時間--春天,依我看好像是在一個春天的早上,早上的春風會比較冷,從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可以看出樹上已經有葉子了,又是下雨,應是清明前後了。(這是我自己推斷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初春會比較乾旱,所以有“春水貴如油”一說,但是清明前後會雨量充沛,故有“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詩,而且清明前後的雨就是紛紛小雨。所以這首詞描繪的時間應該是在清明前後的一個下著毛毛細雨的清晨。作者微醉卻被夾著涼意的春風吹醒,發現太陽已經從山後升到山頭斜照著歡迎他了。此處就是雨過天晴了。從這句“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迎”字也可以理解出是在早晨。早晨都是太陽相迎,而黃昏則是日落相送。

  (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句就不難理解了,“回首向來蕭瑟處”說明作者已經走出了竹林,開始回家了。“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說這天氣是正好了,細雨剛過太陽初生,正好趕路。但是這一句也暗示了作者將來的日子會比較平淡,道出了作者想實現自己理想卻不得志的內層含義。

  4、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閱讀探討,深入探究。

  ⑴整體感知:

  上片:風雨中,我自踏雨吟嘯,怡然自樂。寫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風雨後,驀然回首,一片雲淡風清。寫雨後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⑵閱讀思考:

  ①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②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閒,在這裡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並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麼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並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閒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並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鬆,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鬆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麼,有什麼可怕的呢?況且,我這麼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③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後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下片寫雨晴後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溼而並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複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質言之,他所追求的並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並非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複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

  ④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⑤你認為上下片的重點句各是什麼?請簡要分析。(關鍵句)

  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鎮定從容,灑脫曠達。

  下片: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⑥如果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麼?歸。(超凡脫俗)

  ⑦作者在詞中又是如何表現他的人生態度的?(手法)

  一語雙關:自然風雨--人生風雨

  以小見大:生活小事--人生哲理

  人生態度:曠達超脫

  五、再次有感情朗讀全詩,體會詩人感情。

  六、歸納小結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蘇軾自是有“兼濟天下”的雄才大略,然而在政治生活中卻屢屢受挫。是什麼讓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是什麼讓他依然能微笑面對生活?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之相比是不是微不足道?雖然隱居江湖並非他的本意,但是他能夠勇敢的接受現實,並且樂觀快樂的生活。這種曠達的胸襟足以讓我們受用。(多媒體展示)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

  七、作業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曰:“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環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可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幾人?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是否還能做到灑脫,是否還可以且行且歌?學完蘇軾的《定風波》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寫400字的心得體會。

  2、背誦《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