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韓愈唐詩鑑賞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韓愈唐詩鑑賞

  【作品介紹】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於淮西凱旋途中所作的一首詩。全詩節奏明快,語意爽直豪邁,情調輕鬆親切。詩的前兩句用潑墨寫意的手法,山去山來、城門大開,足見行軍之舒暢,國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後兩句毫無顧忌地要地方官來迎接、犒勞,卻並無恃功驕人之意,親切無間。

  【原文】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①

  荊山已去華山來②,日出潼關四扇開③。

  刺史莫辭迎候遠④,相公新破州回⑤。

  【註釋】

  ①次:駐軍。潼關:在陝西潼關縣北,於東漢末設,為秦、晉、豫交通要塞。張十二閣老使君:即張賈,時任華州刺史,故稱使君;他曾在門下省做過給事中,當時通行將中書、門下二省的官員稱為“閣老”。[1]

  ②荊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靈寶境內。[1]

  ③潼關之東,距潼關西面的華山二百餘里。[1]

  ④莫辭迎侯遠:因華州距潼關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辭遠。[1]

  ⑤相公:指平淮大軍統帥、宰相裴度。州:淮西藩將吳元濟的大本營。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軍破州,生擒吳元濟。

  【白話譯文】

  從荊山直到華山,彷彿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刺史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歸來。

  【創作背景】

  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唐代詩人韓愈以行軍司馬身份隨軍於凱旋途中,即將向華州進發,為抒發勝利豪情而作此詩。

  【賞】

  頭兩句寫凱旋大軍抵達潼關的`壯麗圖景。“ 荊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境內,與華山相距二百餘里。華山在潼關西面,巍峨聳峙,俯秦川,遼遠無際;傾聽黃河,波濤澎湃,景象異常壯闊。首聯從荊山寫到華山,彷彿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開筆極有氣魄,為全詩定下了雄壯的基調。對比同一主題的《過城》首聯“城辭罷辭城”,它與 “荊山”句句式相似處是都使用了“句中排”(“城—城”;“荊山—華山”)重疊形式。然而“城”與“城”只是路過的兩個地名而已;而“荊山”、 “華山”卻帶有感情色彩,在凱旋者心目中,雄偉的山嶽,彷彿也為他們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爭相奔來表示慶賀。擬人化的手法顯得生動有致。相形之下,“城” 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頷聯,詩人抓住幾個突出形象來描寫迎師凱旋的壯麗情景,氣象宏大。當時隆冬多雪,已顯得“冬日可愛”。“日出”被採入詩中和具體歷史內容相結合,形象的意蘊便更為深厚了。太陽東昇,冰雪消融,象徵著藩鎮割據局面一時扭轉,“元和中興”由此實現。“潼關”古塞,在明麗的陽光下煥發了光彩,此刻四扇大開,由“狹窄不容車”的險隘一變而為莊嚴宏偉的“凱旋門”。雖未直接寫人,壯觀的圖景卻蘊含在字裡行間,給讀者留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軍旗獵獵,鼓角齊鳴,浩浩蕩蕩的大軍抵達潼關;地方官吏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

  詩的後兩句換用第二人稱語氣,以抒情筆調通知華州刺史張賈準備犒軍。潼關離華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說“遠”。遠迎凱旋的將士,本應不辭勞苦。不過這話得由出迎一方道來,才近乎人情之常。而這裡“莫辭迎侯遠”,卻是接受歡迎一方的語氣,完全拋開客氣常套,卻更能表達得意自豪的情態、主人翁的襟懷,故顯得合理合情。《過城》中相應有一句“家山不用遠來迎”,雖辭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語涉幽默,輕鬆風趣,切合喜慶環境中的實際情況,讀來倍覺有味。而後者拘於常理,反而難把這樣的意境表達充分。尾聯“相公”指平淮大軍實際統帥——宰相裴度,淮西大捷與他運籌帷幄之功分不開。詩中以“破州”借代淮西大捷。 “新”一作“親”,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親”意在內,而且表示決戰剛剛結束。當時朝廷上“一時重疊賞元功”,而人們“自趁新年賀太平”那是勝利、自豪氣氛到達高潮的時刻。詩中對裴度由衷的讚美,反映了詩人對統一戰爭的態度。以直賦作結,將全詩一語收攏,山嶽為何奔走,陽光為何高照,潼關為何大開,刺史遠出迎候何人,這裡有了總的答覆,成為全詩點眼結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寫凱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點。這種手法,好比傳統劇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綜觀全詩,前兩句一路寫去,頸聯直呼,尾聯直點,可稱是用勁筆,抒豪情。由於它剛直中有開合,有頓,剛中見韌,直而不平,“卷波瀾入小詩”,饒有韻味。一首政治抒情詩,採用犒軍通知的方式寫出,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應酬之作所能望其項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