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選一)》高適唐詩鑑賞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選一)》高適唐詩鑑賞
【作品介紹】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是唐代詩人高適從淇上渡過黃河歸至梁宋時創作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描述了作者渡黃河途中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背井離鄉的感慨,蘊含著詩人愛國憂民的情懷。
【原文】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⑴
其九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24)。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滷(25)。
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26)。
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27)。
【註釋】
(1)題注:題目,揚州詩局本《全唐詩》作《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活字本作《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二首》,四庫本作《自淇涉黃河途中十二首》,均少末首。
(24)南河滸:滸,水邊地。“南河”,《英華》作“河南”。
(25)日勤:《英華》作“自劬”。滷(xièlǔ):鹽鹼地 。
(26)空寥落:“空”,《英華》作“定”,注:“《詩選》作空。”產業:土地。
(27)獻芹:向皇帝進獻嘉言,典出《列子·楊朱篇》。無因:沒有辦法。
【創作背景】
有人認為,這組詩是高適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夏秋間自淇上渡黃河歸至梁宋時所作。而原西華師範大學校長正松教授則認為,高適從淇河南渡黃河的時間在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末年。高適離別縣尉劉子英,準備回梁宋隱居。當時正處唐朝“開元盛世”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榮,聲威遠播四海之外。一般人都沉浸在這表面的欣欣向榮的氣氛中,但在這表面的榮局面下,卻掩蓋著極其尖銳的矛盾。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
【賞】
這首詩作於開元末年高適從河南北部的淇河南遊,渡過黃河途中。
開始二句:“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指出自己由北到南的遊歷路線,為下文的描寫拓展出廣闊的空間,暗示出他所寫不是某一地之事,而是從北到南,滿目所見皆是如此。這樣,自然引出三、四句: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因為他一路所見良多,心潮難平,故才有“試共野人言”之舉。詩人沒有依次敘述他和農民談話的內容,而是以深摯、沉痛的語言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慨:“深覺農夫苦!”這不但使詩的結構顯得異峰突起,具有先聲奪人的作用,而且在整個開元詩壇上,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去秋雖薄熟”二句,指出去年收成本來就不好,而今年由春到夏,一直天旱不下雨。兩句中各用“雖”“猶”二虛詞前後關聯,強調天災不斷的程度。面對災害的肆虐,“農夫”們除了努力“耕耘”,終日“勤勞”,還要遭受官府的盤剝。“滷”,即今所謂鹽鹼地,土質極差。“兼滷”三字,沉實有力,感情凝重,深刻揭示出“農夫”所遭受的慘重剝削。如果說“去秋雖薄熟”二句是寫天災,那麼這兩句就側重在寫人禍。而且,是以對比手法寫出:一方面是“農夫”在天災面前“耕耘日勤勞”,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冷酷無情,“租稅兼滷”。突出了農民苦難和官府殘暴。
“園蔬空寥落”一句,不僅說明收穫少,也描寫了人們因饑荒厚斂而逃亡,田土荒蕪的殘破景象。而“產業不足數”,則反映了唐初推出的均田制,由於地主階級的盤剝兼併,“農夫”的授田數已大為減少的現實。
這樣透過天災、人禍及造成的惡果的逐層揭露,就既使前面“深覺農夫苦”的強烈感慨真實可感,又表現出作者對人民苦難的高度同情。這就自然引出“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二句收束全文。
“獻芹”,典出《列子·楊朱》。野人獻芹(一種苦菜)雖不辯美惡,但稱獻之意出於至誠,後世以“獻芹”作為以物贈人之謙詞。高適引此典,意在說明自己有濟世救民的良策,欲獻之君主。但“無因見明主”
一句,筆峰突轉,以委婉而深沉的筆調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慨,在激憤的'對比中顯示出詩人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與前面“深覺農夫苦”相呼應,使自己的感情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昇華。
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史稱的“盛唐”時代,國力強盛,經濟榮,一般人都沉浸在這表面的欣欣向榮的氣氛中,但高適卻能透過這表面的榮,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蓋下的尖銳矛盾,農民所受的苦難生活,也使我們看到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必然。
和他同時的其他詩人相比,高適的頭腦顯得格外清醒,他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形象揭露出盛唐社會腐敗的另一面。所以說“在開元時代詩壇上,高適是首先接觸到農民疾苦的詩人。”(遊國恩等編《中國文學史》)。
此詩在藝術上全用白描。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語言自然樸素,不加藻飾;真情真景,如在目前。其次,感情極為深沉凝重。既有“深覺農夫苦”的猛烈迸發,又有敘事中的深沉悲痛,還有報國無門的憤不平。總之,詩人憂國憂民之情無不一以貫之。
【作者介紹】
高適(702?—765) ,唐代著名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幼年家貧。二十歲後曾到長安,求仕不遇。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後客居梁、宋等地,過著 “求丐自給”的流浪、漁、耕作生活。自稱“一生徒羨魚(希望作官),四十猶聚螢(刻苦攻讀)”。天寶三年(744)秋,與李白、杜甫相會,共同飲酒賦詩,以抒襟抱。天寶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就棄職而去,客遊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薦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協助哥舒翰守潼關以抵抗叛軍。後受唐玄宗賞識,連升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至德二年(757),因圍攻永王有功,得唐肅宗嘉許,官職累進,歷任淮南節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舊唐書》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