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題興化寺園亭》唐詩賞析

賈島《題興化寺園亭》唐詩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賈島《題興化寺園亭》唐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賈島《題興化寺園亭》唐詩賞析 篇1

  《題興化寺園亭》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亭君自知。

  「翻譯」

  本篇以家常語,從眼前物中提煉出譏誚聚斂、諷嘲權貴的題旨,極為難得的。在藝術上,巧而不華,素淡中寓深旨。

  「鑑賞」

  孟棨《本事詩·怨憤》說:“島《題興化寺園亭》以刺裴度。”文宗時裴度進位中書令,大肆建造興化寺亭園。此詩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社會現實。

  俗語說,整紙畫鼻,臉面可知。詩的開頭,便使用了這樣的構思方法。“破卻千家作一池”。池,只不過是興化寺園亭中的一個小小區域性,卻要“破卻千家”;那麼整個園亭究竟要“破卻”多少人家?其規模之大不是可想而知了嗎!整個園亭中的假山真水,奇樹異花,幽徑畫廊,自然是景隨步變,筆難盡述。

  但詩人對那些卻一概從略,而只抓住“不栽桃李種薔薇”一點,這一點抓得好。第一,它反映了貧富的心理殊異。在食不果腹、家無壟畝的貧者看來,那麼好的土地,種成莊稼該有多好?即使為了觀賞,起碼該種桃李。桃李春華秋實,能看能吃,卻棄之不種,薔薇華而不實,無補於用,卻偏偏要種,豈非一怪?其實,這種“怪”事在奢靡的上層社會常見普遍,如聶夷中的《公子行》:“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同樣是反映耕者與有閒階級心理的迥別。這“怪”字的背後,顯然暗藏著一個“奢”字。第二,這一句也是為表現詩的題旨張本。

  《韓詩外傳》卷七說:“春種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種蒺藜者,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這大概便是詩的題旨所本。而詩的妙處卻在於,作者接“種薔薇”的茬兒,將題旨拈連帶出:“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園君自知”,表面是寫秋後將呈現的園景,實則指出了聚斂定要出現的後果;以“種花”拈連“栽刺”,擬聚斂定有的可悲下場,自然貼切。最後一句,蘊藉含蓄,諷喻之意,溢於言外。

  賈島《題興化寺園亭》唐詩賞析 篇2

  題興化寺園亭

  賈島〔唐代〕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庭君始知。

  賞析:

  該詩以家常語,從眼前物中提煉出譏誚聚斂、諷嘲權貴的題旨。在藝術上,該詩巧而不華,素淡中寓深旨。全詩語言平實淺白,表達了詩人對裴度的諷刺之意,暗喻其悲劇的下場終將降臨。

  “破卻千家作一池”句開宗明義,明確指出,裴度所蓋園林是以侵佔了千家的居所地產為代價的,這裡“千家”與“一池”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一個“破”字寫出了當權執政者的無情與驕奢。“一池”,這裡既可以解釋成一口塘,也可看作是指整個園林,不必拘泥。其實,唐代很多官僚建造私人園林宅第,爭奇鬥勝,相習成風。裴度的政績,在當時還是比較好的,卻也未能免此,故詩人所指,當具有普遍意義。

  “不栽桃李種薔薇,”句作者詩筆一轉,不接著寫園林的盛況,而是抓住一個很奇特的細節,在這個園林裡,主人不種對人有益的嘉木蔬果,反倒要種植像薔薇這樣的.雖能賞玩,卻華而不實的東西,走筆至此,人們不禁對園林主人的本意感到不解。這或許正是當時上層社會誇奇爭勝的一種表現吧。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亭君始知”兩句這裡緊接描寫種薔薇的必然結果,詩人借秋天至時的園景,含蓄而深刻地指出如此聚斂的結果其下場必然是可悲的,這就是種薔薇而得荊棘的關係。 “秋風起”,我們可以理解為官罷勢衰,正所謂時候一到,什麼都報。《韓詩外傳》卷七載:“春種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種蒺藜者,夏不可釆其葉,秋得其刺焉。”這句話或可作為賈島這首詩歌之所本。

  這首詩諷喻的目的十分顯明,該詩以家常語,從眼前物中提煉出譏誚聚斂、諷嘲權貴的題旨。在藝術上,巧而不華,素淡中寓深意,也是本詩的可取之處。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