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人教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說教材
我將從三個方面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點、難點。
(—)說教材
1.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著新教材的使用,古詩文在教材中所佔的比值增加了,古典詩文用其獨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開拓著我們的思維,他對提高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正確的引導學生讀一些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多方面得到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初中階段有重要的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一部分,用一課時完成,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體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境,以及能夠準確把握作者在古詩中離別之意。
二、過程與方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理想和創造能力,以及具有獨特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瞭解,鑑賞文學作品
(二)說教學目標
1.透過對於重點字詞的深入,探究來培養學生自己欣賞古詩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透過對於古典詩詞的學習來激勵學生勤於挖掘中國詩詞韻律及古典精髓的興趣。
(三)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中國古典詩詞的體裁特點
2.透過教學提高學生理解性背誦古詩的能力。
(四)重點與難點
1.說教學重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能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閱讀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的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讀出自己的感情,使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所以我講教學重點定為:
重點:1.分古詩所蘊含的哲理以及社會傳誦的原因。
2.體味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1.分古詩中所採用的手法。
2.進一步專研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
二.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討論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部分要再詳細一些。】
三、教學程式
(一)說導語
匯入新課的開場白十分重要,好的導語能激發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採用的導語是:舉例直接匯入法及列舉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詩人,讓同學們熟悉唐代的文豪,然後在直接引入出詩人王勃,使學生接受更為自然。
(二)講授過程
(1).讓學生蒐集有關王勃的資料,培養他們自己收集資料的能力,此設計是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 2).朗讀課文,先有教師泛讀,然後學生默讀,教師點評,把握詩的節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且對文章有初步的瞭解,為下一步剖打下基礎 .
(三)整體感知
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先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屢清作者的思路,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礎。
(1)此詩寫了什麼事?從哪裡看出來?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更好的進行下一步分。
(2)讓我們看下詩的開頭,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明是寫景,實際上用什麼手法,這樣問是為了同學們掌握其中的手法,讓同學們掌握。
(3)接下來我們看下頸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其中的意是什麼意思?什麼心情呢?
這樣問的目的`是揣其中的字意,從而達到練字的效果。
(4)接下來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樣問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此時的心情,對朋友的態度。
(5)分“無為在歧路,兒女在沾巾”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是讓同學們從現代意思理解古意,從而讓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識。
(6)沒錯,詩人把自己和更多的少男少女,進一步表達詩人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同學們誰能說一說詩人是按照什麼路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
這樣問的目的是讓同學們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深入到文章。
【整體感知只是針對全文從整體上設計一兩個問題即可,而你的整體感知裡面包含了所有的教學內容,這是不行的,把它們分解開。而且,在問題敘述過後,要分享闡述相關理論依據,而不是把問題都說完只有一句話作為依據。記住,這是你這節課的重點部分,所以要詳細認真地去做。】
小結
透過學習這篇古詩,使學生分詩中的內容轉化為畫面,體會意境,從整體上感受古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作者是問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詩中的意象,從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並能夠達到學生的共鳴。
(三)課堂練習
根據對詩的理解,說說“朋友”的含義,這樣做可以讓可以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課後作業
背誦全文
讓同學們牢記古詩詞精華
四、板書設計
板書把詩歌內容與風格的差異,透過對比的形式簡要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出來,體現古詩情與境的密切聯絡,體現了教學思路。整個板書設計構成統一的一個整體,讓學生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中,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拓展閱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闔,變化無窮,彷彿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作品鑑賞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縣以下到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絡。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誇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