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蘇軾的可比性

李白與蘇軾的可比性

  李白和蘇東坡,各為唐詩宋詞的傑出代表人物。

  從對作品的喜愛來說,我更喜歡東坡的豪放和大氣;而若論其人,我則更喜歡李白的自知。

  有先賢雲: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東坡有傲骨也有傲氣,而李白有傲骨更有自知之明。

  據傳,蘇東坡有一次到丞相王安石宅第,恰逢主人不在。東坡看到書房桌上有一首未寫完的詩,便上前去看,見紙箋上只有“昨夜西風過院庭,吹落黃花滿地金”兩句,墨跡尚未乾,顯然是王安石偶有急事,沒能寫完便出去了。

  看見這兩句似乎不合常理的詠菊詩,蘇東坡隨即提筆續上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的詩句,然後轉身離去。直到後來被貶黃州,看到在西風中紛紛飄落的'秋菊花瓣時,他才知道花卉種類繁多,世界無奇不有,王安石寫的是黃州的菊花,是自己孤陋寡聞卻自以為是地給他續詩。

  其實,改詩被貶是蘇東坡的傲氣所致。

  王安石是北宋名相,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與保守派蘇東坡截然不同的是他還是矢志不渝的改革家。兩人之間不但政見不同,而且蘇東坡心裡對王安石的才學見地也不服氣。

  “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落葉舞秋風。”

  若是當時蘇東坡冷靜地想一想,作為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王安石不會連菊花不落花瓣的習性也不知道,他不可能輕易落筆作詩,而正是自己的傲氣才導致了改詩被貶的後果。

  關於李白的傲骨有很多的傳說,如醉草嚇蠻書時讓太尉磨墨、國舅脫鞋;不願朝中為官、但乞金牌沽酒以及填梨園詞時讓貴妃調羹醒酒等等。他也曾有詩云:豈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令我不得開心顏。

  詩人憤世嫉俗的傲骨躍然而出。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而最值得稱道的是這位詩仙酒仙不恃才傲物,有自知之明。當李白第一次登上黃鶴樓,壯麗的景色讓他陶醉,而正當要即興賦詩時卻看到了崔顥的《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看完崔顥的詩句,李白立刻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可能寫出超越崔顥的詩句,於是慨然揮毫,寫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的兩句詩。

  作為朝野盡知四海聞名的“詩仙”,在名氣遠遠不如自己的崔顥詩面前能夠避讓能有自知之明,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必須有博大的胸懷才能做到,而李白卻做到了,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李白不但能客觀公正地看待別人的優秀作品,而且能借鑑吸收其精華為己所用,後來他曾仿崔顥的詩韻作《登金陵鳳凰臺》一首: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古語曰: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其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方才為貴,可在現實生活中像李白這種能有自知之明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李白辭世後,葬於採石江邊,慕其詩名而來弔唁的人千百年來絡繹不絕,許多人還在墓前題寫詩句,名為悼念,其實是以能為這位“詩仙”題詩而為榮耀,而大都是平庸之作。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舉動難以制止,延續了很久。直到明代,有位名叫梅之渙的實在看不下去,便在墓前題了一首詩: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詩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首詩尖刻地嘲諷了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自此,在李白墓前題詩的現象方才得以遏止。

  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有傲骨無傲氣是一種修養,而能有自知之明則更是難能可貴的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