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集中描述的蘇軾詩

李白集中描述的蘇軾詩

  在《全唐詩》第一百八十五卷的《李白集補遺》中,收錄有一首《上清寶鼎詩》:我居清空表,君處紅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現在通行的《李白集》,一般也因此將其作為一首佚詩,輯錄於集後的《詩文拾遺》中。對於這首詩之真偽,清代王琦曾說過:“按此詩首二句,亦似觀化之後所言,非生前所作而遺逸者。疑其出自乩仙之筆,否則好事者為之歟?”(卷三十六,P1650)這裡,所謂“觀化之後”,是指人死了以後。對於王氏此言,學術界一方面應者了了,另一方面一般也只是因襲王說,而未有發揮。安旗先生主編的《李白全集編年註釋》在輯錄此詩後所加的按語中,引述王說,並以“王說是也”加以肯定,除此之外,則未置一詞。詹yīng@①先生主編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在此詩後所加按語中這樣說:“王說或為得之,然乩仙云云,卻涉荒誕不經。”(第8冊,P4519)這裡,詹yīng@①師比安旗先生顯然進了一步,一方面批評王琦疑此詩為“乩仙之筆”是“荒誕不經”,而似同意是“好事者為之”,另外亦惜乎未能再作更深一層的探討。檢討王琦所言,他否定此詩為李白所作,又進而推測其出自“乩仙之筆”,或“好事者為之”。但是,王琦的這一結論並非立足於確鑿證據的基礎之上,而只是基於閱讀印象所作出的判斷,缺乏細緻的考察,因此難免過於草率,而未足以使人信服。同時依據王琦所言,我們對於這首詩的作者似乎也已經無從考索了。實際上,斷言此詩不是李白所作,是有確鑿的證據的;而且其作者也是有名可考的——他就是宋代大詩人蘇軾。下面試詳為說之,不足之處,尚乞方家予以批評、指正。

  根據現有文獻,最早將此詩視為李白所作者,是宋代的黃伯思。在所撰的《東觀餘論》捲上《論書六條》的第五條中,他這樣說:“‘我居清空表,君處紅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此《上清寶典》李太白詩也。”這裡,黃伯思明確指出了此詩為李白所作。然而,黃氏雖作此說,就如同王琦否定此詩為李白所作一樣,對其持論之理由與依據卻並未作任何說明。在《東觀餘論》指出此詩為李白所作之後的很長時間內,這一說法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我們從宋元其他文獻資料中,也未見到有人提起《東觀餘論》中所記的此則內容。一直到了明代,胡震亨在《李白通》中才注意到黃氏此說,並援以為據,並在《李詩通》卷二十一的《附錄》中,將這首詩輯錄其中而題以《上清寶鼎詩》。《全唐詩》卷一百八十五《李白集補遺》也是據《東觀餘論》而輯錄的,也題以《上清寶鼎詩》。但是對此詩細加分析,我們不免疑竇叢生。疑問之一,此詩在內容上意脈模糊不清,頗不完整,不僅給人有頭無尾之感,詩句間也並不連貫。詩中作者以“君”、“我”對舉,又說“度君多少才”,這與詩題《上清寶鼎詩》顯然不合。如果把“我”看成是作者自指的話,那麼,“君”又該作何指呢?這一點按照詩題來尋求,也難知所云,不得其解。疑問之二,此詩從形式上看,既非古詩,又非近體,音律上也較為混亂,讀來頗覺不類。疑問之三,此則資料出於《東觀餘論》中《論書六條》,檢其他五條資料,內容上皆為論書,只有這一條則是論詩,內容與論書毫無牽涉,置於“論書”之中顯然不合適。所有這些疑問歸結起來,使我們不能不對黃伯思《東觀餘論》的說法產生懷疑。而後世在收集李白佚詩或整理《李白集》的時候,僅憑藉《東觀餘論》中這則疑問頗多的資料,未作仔細辨別即引以為據,盲目信從,將此詩作為李白的佚詩輯錄,這不僅使上述疑問未能得到解決,而且使得問題又進一步複雜化。

  把《蘇軾集》中所存這首《李白謫仙詩》與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所引詩句加以對照可以看出,蘇軾集中所錄者無疑是一首完整的詩,《東觀餘論》所引者僅為《李白謫仙詩》的第一、二與九、十、十一、十二共六句,只是節錄了全詩的一部分。就二者的共同部分而言,除了個別字上有差異外,餘皆相同。《東觀餘論》所引“我居清空表,君處紅埃中”之“表”、“處”、“紅”,以及“仙人持玉尺”中之“仙”,《李白謫仙詩》則分別作“裡”、“隱”、“黃”與“佳”。對於這幾處差異,細加體會,我們覺得也應以《李白謫仙詩》為是。透過兩者的對比,可以肯定地說,《東觀餘論》所引的《上清寶典詩》,原是出自這首在蘇集中題作《李白謫仙詩》之中的。從黃伯思只是節錄全詩的一部分來看,他似乎並未見到這首詩之全體。這就使我們自然生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這首詩究竟應如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所說為李白所作,並題為《上清寶鼎詩》,還是應為蘇軾所作而題為《李白謫仙詩》呢?抑或像王琦說的那樣是“乩仙之筆”或“好事者為之”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從蘇軾詩集中對此詩的著錄說起。

  由上述對著錄《李白謫仙詩》的蘇集版本所進行的考察,可以看出,自明代起,這首詩即被各本蘇集所輯錄。據此,應當說此詩是很有可能為蘇軾所作的。而且依據這一結論,先前我們關於此詩的一些疑問,即可豁然冰釋,得到圓通、合理的解釋。首先,從內容上說,這首詩是蘇軾表達對李白的讚賞之情與追隨之意的詩。詩中之“君”、“我”也者,按照此詩為蘇軾所作的結論,則所謂“我”者,指的是蘇軾;所謂“君”者,指的則是李白。另外,在這首《李白謫仙詩》中,整首詩意脈完整,讀來暢達無滯。再從用韻上看,此詩前四句一韻,中間六句一韻,後六句又一韻,也毫無問題。凡此種種,皆可說明此詩應為蘇軾所作。當然,對於這一點,我們現在尚不能斷言,還有幾個疑點需要討論:其一,程氏《重刊蘇文忠公全集》將此詩錄於《續集》是否可靠?其二,如何看待將此詩視為蘇軾所作而產生的與《東觀餘論》記此詩為李白所作二者之間的矛盾?其三,對於這首詩有無可能如王琦所說的那樣是“乩仙之筆”或“好事者為之”而誤入蘇軾集中,也需要討論。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即著錄此詩的程氏《續集》本是否可靠。前已指出,這首《李白謫仙詩》,不是出自於《東坡六集》中之《東坡集》或《東坡後集》,我們從現存元代所修的宋刊本《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中,也未看到對此詩的著錄。這首詩所從出的程氏《續集》本所依據的宋代《東坡備成集》、《類聚東坡集》、《東坡大全集》之類的分類合編本,不像《東坡六集》那樣在蘇軾晚年行世前,曾經由他親手校訂過,而是因為出於坊刻,故而存在不少舛謬訛誤之處。南宋時胡仔甚至感嘆地說:“東坡文集行於世者,其名不一,惟《大全》、《備成》二集詩文最多,誠如所言,真偽相半。”(後集,卷28,P211)這樣,依據《大全》、《備成》諸集而輯成的《續集》自然可能有不少的問題,有一些重出之作與偽篇羼入了其中。清代學者查慎行在其《蘇東坡先生編年詩補註》中,遂從程氏《續集》中查出了90首在本集中他處已出現過的重出之詩,列於編末,單獨地編為四十九、五十兩卷,而這首《李白謫仙詩》即列於90首之中。查慎行還在這首詩後加了按語,他說:

  慎按:《東觀餘論》雲:“‘我居清空裡,君處紅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此《上清寶典》李太白詩也”云云。黃伯長(按,長應作思)但摘此六句而不載全篇。檢《太白集》,乃無此詩。今據《東觀餘論》,改編此卷。

  再說第二個問題。我們認為,黃伯思《東觀餘論》以此詩為李白作,其中應有訛誤,未足以信從。首先從《東觀餘論》的編輯、流傳過程來看,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一十八《〈東觀餘論〉提要》,《東觀餘論》是黃伯思死後由其子黃@②編輯的。該著初編時共十卷,而今本所存僅有二卷。由此可見,《東觀餘論》在編輯時或後來的流傳過程中曾發生過訛亂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產生,在四庫館臣看來,是由兩個因素導致的:其一,《東觀餘論》曾經經歷過“傳寫合併”。其二,黃@②在編輯乃父遺著時“於其未定之說,有所去取”。應該說,這種推測是頗合於情理的。果如是,則《東觀餘論》自然難免會有他人之誤說羼入其中。同時,既然黃伯思之子黃@②“於其未定之說,有所去取”,這也告訴我們,黃氏之學雖有淹通淵博之稱,但也不免有駁雜的一面。這樣,黃氏之所得於道聽途說者蓋有以入之,而其子黃@②或因受學識所限,所去未必皆中肯綮,至於有些訛誤未能發現而編入《東觀餘論》中。(注:事實上,《東觀餘論》所記此詩,之所以只是對《李白謫仙詩》原詩並不連貫的節錄,顯然是黃氏誤記造成的,這似可說明《東觀餘論》中有得之於道聽途說者。)意者此詩之出於《論書六條》,即當是由於“傳寫合併”或黃@②“去取”過程中出現的訛誤所致,將本不屬於論書內容的此則資料誤編入其中。倘如是,則所謂《論書六條》之題,即當是黃@②編輯時所擬,而非黃伯思原著中所自有。既然這樣,黃伯思雖著錄了這首詩,但並不能證明此詩為李白所作。

  由以上所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東觀餘論》記此詩為李白所作,這應有訛誤,故不足以信從(這樣,查慎行《蘇東坡先生編年詩補註》以《東觀餘論》為據,列此詩於“他集互見”之中,便也同樣不足以否定《李白謫仙詩》李蘇軾所作的了)。

  再看第三個問題,即此詩有無可能確如王琦所推測的那樣出自“乩仙之筆”或“好事者為之”,而在後來又誤入《蘇軾詩集》之中?這種情況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所謂“乩仙之筆”,誠如前引詹師所云是“荒誕不經”,不須討論。其次,細讀《李白謫仙詩》,可以體會到是兩位精神境界與追求頗為一致的人所進行的心靈交流。“我”雖對“君”懷有讚賞之情及追隨之意,但並非頂禮膜拜,詩中的“我”,同樣有著如李白那樣超卓的追求,這從詩的字裡行間所滲透的精神意蘊和情感內涵中可以感受到。這種內容顯然遠不是迷信神仙者之“乩仙”之詞所能比擬,也同樣不可能是好事者拙劣的模仿所能達到的。拙劣的模仿者常常是依葫蘆畫瓢,詩中沒有主體精神生命的滲透,因此毫無生氣,讀來味同嚼蠟(前引宋代詩話、筆記所記《上清寶鼎詩》二首即是如此)。其三,我們從蘇軾詩詞那裡常可看到在意境方面與《李白謫仙詩》相類似的情形。如蘇軾《水調歌頭》一詞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便頗與《李白謫仙詩》中“欲乘明月光,訪君開素懷。天杯飲清露,展翼登蓬萊”幾句在意境上有神似之處。類似情形在蘇軾其他詩中也常可見到。另外,細加體會,此詩內含有風趣幽默之致,與蘇軾詩中常常表達的高逸蕭散之精神追求是相一致的。這也頗能說明問題。因此,王琦疑這首《李白謫仙詩》是“乩仙之筆”或“好事者為之”,是不能成立的。

  綜上所考以觀之,我們認為,作為一首有深切的情感底蘊的詩,在只有《東觀餘論》和蘇軾詩集著錄此詩、且蘇集所錄更為完整而《東觀餘論》所記又有訛誤的情況下,把《李白謫仙詩》看成是蘇軾所作,無疑是更具說服力、也更合乎情理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