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主要詩詞作品目錄
蘇軾主要詩詞作品目錄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主要詩詞作品目錄,歡迎大家分享。
1、前赤壁賦[蘇軾]
2、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蘇軾]
3、春宵[蘇軾]
4、海棠[蘇軾]
5、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6、和子由踏青[蘇軾]
7、花影[蘇軾]
8、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9、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蘇軾]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
11、三月二十九日[蘇軾]
12、上元侍宴[蘇軾]
13、石蒼舒醉墨堂[蘇軾]
14、書李世南所畫秋景[蘇軾]
15、題金山寺[蘇軾]
16、題西林壁[蘇軾]
17、望海樓晚景[蘇軾]
18、雪後北臺書壁[蘇軾]
19、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20、有美堂暴雨[蘇軾]
21、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蘇軾]
22、贈劉景文[蘇軾]
2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於女王城東禪莊院[蘇軾]
24、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蘇軾]
25、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蘇軾]
26、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蘇軾]
27、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
38、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蘇軾]
29、蝶戀花(密州上元)[蘇軾]
30、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蘇軾]
31、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
32、洞仙歌(冰肌玉骨)[蘇軾]
33、洞仙歌(江南臘盡)[蘇軾]
34、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蘇軾]
35、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蘇軾]
36、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遊)[蘇軾]
37、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蘇軾]
38、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39、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蘇軾]
40、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蘇軾]
41、浣溪沙(寓意)[蘇軾]
42、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蘇軾]
43、減字木蘭花(春月)[蘇軾]
44、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蘇軾]
45、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蘇軾]
46、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蘇軾]
47、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
48、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蘇軾]
4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
50、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蘇軾]
51、滿江紅(江漢西來)[蘇軾]
52、滿江紅(清潁東流)[蘇軾]
53、滿庭芳(三十三年)[蘇軾]
54、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蘇軾]
55、南歌子(雨暗初疑夜)[蘇軾]
56、南鄉子(寒雀滿疏籬)[蘇軾]
57、南鄉子(涼簟碧紗廚)[蘇軾]
58、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蘇軾]
59、南鄉子(送述古)[蘇軾]
60、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61、沁園春(孤館燈青)[蘇軾]
62、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蘇軾]
63、阮郎歸(初夏)[蘇軾]
64、少年遊(去年相送)[蘇軾]
65、哨遍(為米折腰)[蘇軾]
66、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蘇軾]
67、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78、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蘇軾主要詩歌賞析
1、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絡起來,佈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並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裡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讚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於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併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上片重在寫景,下片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其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丰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豔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份,著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說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以下三句,由憑弔周郎而聯想到作者自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鬱憤和感慨。“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為倒裝句,實為“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深沉、痛切地發出了年華虛擲的悲嘆。“人間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嫋嫋的尾聲。“酹”,即以酒灑地之意。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於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2、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卻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蘇軾詞作中少有的透滿孤寂的感傷之作。且看詞中出現的意象與營構的氛圍:月,不再是丙辰中秋的滿月,那時,雖有親人不在的遺憾,但依舊還有把酒相問的豪興——而這裡,只是殘月,是人生的殘缺,亦是人世的殘缺;桐,不再是枝繁葉茂撐的起整個天地、蔭庇萬物的.大樹,而是一片蕭瑟,葉子已經不在,只剩光禿禿的枝幹在殘月的清輝下無語獨立;還有那獨來獨往的幽人,面對此情此景,情何以堪——於是,便把自己變做縹緲無依的孤鴻,在茫茫夜色中孤獨飛翔,不再有“月出驚山鳥”的活潑,只有那面對寒枝的無奈和由此產生的無家可歸的感傷。
這恰恰是蘇軾因“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的現實與心境的真實寫照。在現實中,“得罪以來,深自閉塞…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作為文壇盟主的蘇軾,名震天下,此刻卻在荒山僻壤之中,獨自面對繁華過後的孤寂,體味世事無常的蒼涼,是殘月,是疏桐,是孤鴻。蘇軾本是曠達,隨緣隨份的,想來他不會斤斤計較於這個人的得失,片刻失落之後,也許他感受更深的是整個時代的悲涼。經歷了漢唐的輝煌,傳統的文化-哲學價值觀在積貧積弱、外患不斷的宋代出現了斷層與空白,各種學說應運而生,想去填補時代的空虛卻帶來了更大的空虛。飽受傳統文化浸淫蘇軾是先知先覺的,他看到了時代的空虛,感受到了自己的寂寞,高出不勝寒呵!於是,便有了用殘月、疏桐、幽人、孤鴻營造的瀰漫天地間、揮之不散的清冷
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絡。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