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後的苦悶心情。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作者: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裡,看看自己,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

  酒並非好酒,卻為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總被雲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悽然望著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賞析

  以詞為書信,是宋詞傳播的一道風景線。此詞即是蘇軾兄弟的唱和之作,觀其詞察其人,無論文勢文辭,我們都可發現一個視成規為草芥的縛不住的蘇東坡。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後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年代,大概是元豐三年(1080)。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於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概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捨棄。“人生幾度新涼”,有對於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嘆。“新涼”二字照應中秋,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迴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作者擷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下片

  下片寫獨自一人於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後勢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雲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淒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宣洩。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迴腸。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這首中秋詞的藝術特色。全詞透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寫作背景:

  不同的蘇軾詩詞選本、論著對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一詞作於何時、為誰而作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標題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公元1097年(紹聖四年)作於儋州。孔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為該詞加的標題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認為此詞”紹聖四年八月十五日作於儋州“。劉石《蘇軾詞》只有詞牌,沒有標題,認為此詞”約紹聖四年(1097)中秋作於儋州“。兩書作者均認為抒發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作於黃州。洪柏昭《三蘇傳》認為“謫黃第二年的中秋,蘇軾寫了首《西江月·黃州中秋》詞”。關立勳《宋詞精品》也認為是“被貶黃州第二年中秋節所作的詞”,並認為詞的最後兩句“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現的是“對神宗皇帝的期望”。蓋國樑在《唐宋詞三百首》中同樣認為該詞是蘇軾謫黃第二年“作於黃州的中秋”。呂觀仁在《蘇軾詞注》中,直接用《黃州中秋》作標題。《宋詞精華蘇軾詞選集》只提供一個註釋:一本有標題為“黃州中秋”。《蘇文忠公詩編注整合總案》說此詞作於元豐三年。

  作者簡介:

  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