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蜀道難》教學反思範例

高中語文《蜀道難》教學反思範例

  引導語:《蜀道難》必修 3 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 , 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但是在《蜀道難》教學上總會很多不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蜀道難》的課後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蜀道難》教學反思一

  與學生共同誦讀和研討完《蜀道難》後,,我頗有心得。我認為這次課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課堂教學氛圍輕鬆而熱烈,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溫故而知新,在教學新課之前聯絡已有的知識。我在匯入時,聯絡到學過的李白詩歌,既是複習,又是引入新課,同時為後面分析本課運用的藝術手法做了較好的鋪墊。在理解反覆出現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句時,聯絡到學過的詩歌中的反覆手法,讓學生在學習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也為以後的詩歌學習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2)教學於法,誦讀為本。葉聖陶先生曾說:“學習文言文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誦才行。”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在誦讀時要講究形式多樣。我採用了聽讀、跟讀、個人讀、齊讀、評讀等多種方式,特殊是評讀和讀後的想象,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增強了讀書的效果。

  3)板書有綱舉目張,畫龍點睛。我的板書簡潔明瞭,又形象直觀,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特色。

  這堂課整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讓我迷惑的地方。比如結尾處我在一個班教課時,沒有將青藏鐵路的通車提出來,在第二個班我加上了這麼一個收尾,我的目的是想與“蜀道難”對比,讓學生感受人類力量的偉大。這樣的拓展是否是與課文聯絡緊密的拓展,因為現在幾乎每次語文課中都有一些拓展,似乎成了一種思維的定勢。

  整個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現得不夠明顯,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老師牽著走,如何讓學生更自覺地自我探究,這也是我課後思考的問題。

  《蜀道難》教學反思二

  《蜀道難》必修 3 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教材按照時間順序,從必修 2 引入了古代詩歌。所以這節課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賞析,進一步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從而對學習這單元的其它詩歌以幫助,還為學習必修 4 中的宋詞打好基礎。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 , 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學生,閱讀的古體詩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