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寫作意圖分析

蜀道難寫作意圖分析

  要解讀李白《蜀道難》的創作意圖,要從分析詩歌本身的結構佈局入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蜀道難寫作意圖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關於李白《蜀道難》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不一。要探究李白創作意圖究竟是什麼,我們得先從李白生平入手。

  李白出生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出生地是西域的碎葉。年時才華顯露,吟詩作賦,廣覽博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十五遊神仙”,“十五好劍術”。二十歲開始漫遊蜀中,登峨眉山,遊青城山。開元十四年,二十六歲的李白為了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負,“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歷遊近半個中國的名山大川。天寶元年,四十二歲時,經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徵至長安。初到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嘆為“謫仙人”;讀其《蜀道難》大加讚賞,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精耶?”(《唐摭言》卷七)李白初至京城,為何要拿《蜀道難》給賀知章看?應該求上層的賞識,應該求得太子的賞識。所以從蜀中來知蜀中事的李白,就獻上了自己的精心之作蜀中警語《蜀道難》。蜀道難行,入蜀出蜀之人盡知,中央政要皆知。險就險吧,難就難吧,幹嘛要大驚小怪、無病呻吟呢?李白要說的蜀地的政治危機的可能性,中央政要會不知道?況且這個想“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李白,這個自負天生我材的李白,這個想透過終南捷徑蓄勢待發的李白,決不會只看到蜀地的危險性,更應該是覺察到了唐王朝潛伏的重大危機。藩鎮兵重,尾大不掉,國家將出大禍亂!所以賀知章雖驚歎李白的政治敏銳性,也不十分點破,只是嘆他為“謫仙人”。表面贊其才(詩歌奇才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實則警示其小心謹慎,以防受挫招災。由此可窺見,李白寫蜀道難,警蜀地亂,暗示大唐危機,那些蜀山險是有象徵性的。十三年後,安史之亂爆發,證實了李白的政治敏銳性。

  要解讀李白《蜀道難》的`創作意圖,還要從分析詩歌本身的結構佈局入手。

  為了把蜀中之事渲染沉重,就要渲染蜀道之難,為突出蜀道之難,就要寫好蜀中之險,於是全詩就有了如下的構思佈局。

  (一)先用神話傳說渲染蜀道之險,烘托蜀道之難。蠶叢魚鳧開國久遠,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地通人煙,可見山之險無路可行。在由秦入蜀必經的太白山上只有一條鳥可飛過的山路,可見確實山險難行。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樣的山路,這樣的天路,這樣的險路,時時都可能山崩地裂,險得令人膽顫!

  (二)再寫行者經歷,確證其險。神話傳說畢竟是傳說,耳聽為虛,還是說說行者經歷,所見所聞所感吧。

  先寫行者親眼所見之險。從遠處看去,“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高峰擋太陽運轉,這是險山;衝波逆折回川,這是惡水。山高得黃鶴飛不過去,山陡得連猿猴都無法攀登,下邊又有惡水,人若攀山,稍有不慎,跌落下來,粉身碎骨,被惡水衝擊,屍骨難尋。這是親眼所見之險,實實在在之險。

  次寫行者親身行山之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寫山路曲折非常,實際是寫山太陡。山不陡則有直道可上,山較陡則有斜道可上,山太陡則只能盤道而上。山路盤旋曲折太多,路程可就遠了,好不容易百步九折地爬到山頂,天已黑了,抬頭似乎可以摸到星星,感到呼吸有些困難,不得不仰脅深深地吸氣。做了深呼吸,仍感氣不暢,只好以手撫胸,坐下休息。

  再用鳥聲和瀑布聲烘托氣氛,渲染險。正當行人仰脅而息,撫膺長嘆時;正當行人恐懼再次攀山時,他又聽到了悲鳥哀鳴,又聽到月夜子規愁啼。空山無人,更添出愁煩,更感無助無奈。此景此情,說一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會恐懼,就會面如土色。詩到此,把蜀道之險,蜀道之難,把自然蜀道之險、自然之難寫到極至。

  (三)寫將出現蜀中亂,深化詩歌主題。

  蜀道雖難,人們必須行走。國家有這麼一個政區,在緊要時刻,必須過蜀道,或官員,或使者,甚或千軍萬馬。劍閣是雄關險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若是叛逆豪強擁兵作亂,中央政府也奈何不了。前邊所寫的處處蜀山險,種種蜀道難,就有政治意義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是一句重要的警語,也是一句隱語,也是一句預言。或許不幸的是李白人微言輕,未被重視,或許是微露端倪而遭擠兌。後來蜀中真有軍閥擁兵作亂

  據險作惡。而十三年後安史之亂果然爆發。

  為了暗示大唐王朝潛伏的藩鎮做大,尾大不掉的危機,就要寫出蜀中之亂的嚴重性;要強化蜀中之亂的嚴重性,就要寫足蜀道的“難”;為了寫足蜀道難,就要寫足蜀道險。步步加深,層層遞進,有效地體現了寫作意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