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遺憾詩句

蘇軾人生遺憾詩句

  蘇軾是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如下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蘇軾人生遺憾詩句,歡迎閱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 譯文對照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賞析1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賞析2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並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