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菊花的詩句或名言

讚美菊花的詩句或名言

  導語:只有勞動才能使人變得幸福,使他的心靈變得開朗和諧心滿意足。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讚美菊花的詩句或名言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讚美菊花的詩句或名言

  1、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2、秋無尋處,認碎陰滿地,還共秋住。寄韻籬根,搖月籠雲,也是蕭疏風趣。

  3、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4、烏沙漉酒後,掛在菊花枝。

  5、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6、一叢寒菊比瓊華,掩映晴窗動綠紗

  7、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8、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9、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0、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1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2、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13、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朧。

  14、廊下階前一片金,香聲潮浪湧遊人。只緣霜重方成傑,梁苑東籬共古今。

  15、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16、靈菊植幽崖,擢穎凌寒飆。

  17、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18、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19、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20、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21、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22、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拓展閱讀】

  菊花的簡介

  【通用名稱】菊花

  【其他名稱】菊花 (《本經》)

  【異名】節華(《本經》),金精(《金匱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綱目》),家菊(《群芳譜》),饅頭菊、簪頭菊(《醫林纂要》),甜菊花(《隨息居飲食譜》),藥菊(《河北藥材》)。

  【來源】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

  【採集】霜降前花正盛開時採收,其加工法因各產地的藥材種類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掛陰乾。然後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經硫黃燻過,曬至六成干時,用篩子篩成球狀,曬乾。貢菊:摘取花序,烘乾。杭菊:有杭白菊、杭黃菊兩種,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後曬乾;杭黃菊則用炭火烘乾。

  【化學成分】花和莖含揮發油,並有腺嘌呤、膽鹼、水蘇鹼等。花又含菊甙、氨基酸、黃酮類及微量維生素B1。揮發油主要含龍腦、樟腦、菊油環酮等。黃酮類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醯肼。

  【藥理作用】①抗病原體作用 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體作用。 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剛、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注射組織胺之區域性臺盼藍之擴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蘆丁2.5毫克之效力。

  【炮製】菊花:揀淨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菊花炭:取揀淨的.菊花,置鍋內炒至焦褐黃色,但須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入肺、肝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腎四經。"

  菊花的功效與作用

  【功用主治】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①《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利血氣。"

  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遊風,心煩,胸膈壅悶,並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養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鬱火,療肌熱,入氣分。"

  菊花的用法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菊花的禁忌注意

  【宜忌】①《本草經集註》:"術、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洩瀉之病,宜少用之。"

  菊花的選方

  ① 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治風眩:甘菊花xx。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下三錢匕。(《聖濟總錄》菊花散)

  ⑤ 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九鬥許,將前藥末拌浸,令勻,暴稍幹,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取幹,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熱水下。 (《聖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後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

  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擴充套件閱讀:菊花的名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②《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髒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③ 《本草經疏》:"菊花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洩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入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洩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洩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疔者風火之毒也。"

  ④《藥品化義》:"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餘邪。佐黃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療腸紅,止下血。領石斛、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溼痺,四肢遊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⑤《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餘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間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膏過於太峻,未免太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⑥《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薊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 《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洩,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風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風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風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洩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洩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藥。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溼痺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汙濁去而痺著之死肌可愈。石頑渭清利血脈,而痺著溼邪,得以開洩,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治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溼邪痺著為患,故其痛續續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溼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清肅洩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衝腦經,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遊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症,苦洩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藥。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藥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繆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肘膝者。治皆以內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