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詩句朱元璋

菊花的詩句朱元璋

  朱元璋寫了哪些描寫菊花的詩句?下面是一些知識資訊,歡迎大家閱讀與瞭解。

  朱元璋參照黃巢詩《不第後賦菊》也就是後人稱之為《詠菊》的那首詩而作的。這是朱元璋開基立業前作的,由此可見他是多麼有抱負多有自信的一個人,他說到做到了。需要強調的是,所謂菊花詩皆是後人起的名字,是模仿黃巢所作。

  朱元璋菊花詩賞析

  天下差不多都是憑刀槍打下來的,可是差不多像點樣的皇帝都喜歡弄文做詩。劉邦當年不過一亭長,大隊幹部而已,斗大的字能認識幾個都說不準,可是人家也有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雖說比薛蟠同志的哼哼調強點,大抵也就是不識字的王熙鳳“一夜北風緊”的水平,可是歷代都誇好,說有帝王氣象。不過,拿皇帝跟皇帝比,劉邦的詩還就是不錯。近一點,就說乾隆的幾萬首歪詩,挨個排過去,沒一首能趕得上當年劉亭長的。

  早就聽說當年的放牛娃朱和尚也做過詩,一直沒福見到,見到以後嚇了一跳,原來是首詠菊詩,詩云:“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雖是標準的薛蟠體,但卻霸氣得緊,聽口氣就是天字第一號,任誰都不怕,而且還要把別個幹掉。不過詩意卻好像似曾相識,仔細一想,哦,原來黃巢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貨色:“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在過去那個特別推崇農民起義的年月裡,曾經非常吃香。黃巢跟朱元璋一樣,都是農民造反的頭,只是命不太好,僅僅做成了個草頭皇帝。草頭皇帝也是皇帝,皇帝抄皇帝,跟學者抄學者一樣,本是自然之理,那時候又沒有版權的說法,抄就抄了,斷不會有好事者出來在媒體上說三道四。

  本來,菊花秋豔,並沒有殺掉百花的意思,要論殺氣,本是秋風的事。自古以來,平頭百姓家閨女,名菊叫蘭的不知凡幾,大戶人家的婢女,被賜名秋菊者更是不知有多少,大家看到的其實都是菊的嫵媚柔順。大概只有黃巢、朱元璋這樣舞刀弄槍,一路殺奔龍廷,奪了鳥位的人,才會賦予菊花殺百花的`意義。實際上,這種寓意只是他們自家心理的一種投射。霸氣和殺氣,對於這些刀口舔血的人來說,本是應有之義。只是,令人奇怪的是,怎麼兩個大男人,而且都是舞槍弄棒的粗人,做起詩來,都以花來自喻?難道他們不能把自己比點別的什麼?尤其是那個朱元璋,居然抄襲前輩筆意,可見對以菊花自況境界的嚮往。

  按傳統的周易解說,做皇帝的,都佔個乾字,屬於至剛至陽的東西。同樣按傳統,花無一例外地屬於至陰至柔、屬坤字的女人的象徵。不過,中國文化,總是勢不可擋地要展現出自己陰柔的特性。不僅是審美方面,人們評價一個男性的美,總是以狀若好婦來比喻,而且在政治甚至戰爭中,往往推崇鬥智不鬥力的境界。狠毒配上陰柔的功夫,才是謀略的善之善者;走剛猛路線的,只配叫做一勇之夫。如果碰上晏子,用兩個桃子就能殺掉三個。黃巢是個不第書生,在自命是李耳後裔的唐朝皇帝治下,估計讀過老子,讀沒讀過韓非子很難說;而出身放牛娃,並在廟裡混過的朱皇帝,肯定兩者都沒看過。不過,這並不耽誤他們使陰招,弄詭計。比起來,什麼都沒有讀過的朱元璋,活幹得更漂亮,得天下十幾年,就把昔日一起打拼的老兄弟殺得乾乾淨淨,連一點反抗都沒有,古今中外,誰能做得到?

  一個菊花,也被弄得這般陰鷙和戾氣。碰上了皇帝和草頭皇帝,任它什麼東西,都只好自認晦氣。

  黃巢的《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朱元璋的《詠菊花》

  百花發時我不發,

  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

  遍身穿就黃金甲。

  黃巢詩《不第後賦菊》

  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縣西南)人,出生於鹽商家庭,富有財產,本人也從事販賣私鹽的活動。他長於騎射,愛扶危救急;也愛讀書,參加過進士考試,不中。黃巢不滿於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響應王仙芝的起義,在冤句率眾起義。王仙芝被殺後,黃巢繼續戰鬥,號沖天大將軍,深得人民群眾擁護,880年攻陷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起義失敗後,黃巢為叛徒所殺。

  [註釋]: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2]殺:凋謝。[3]香陣:陣陣香氣。[4]黃金甲:金黃色的鎧甲,此指菊花的顏色。

  [講解]:黃巢除了精通武藝外,也愛讀書,能詩能文。他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不過,科場的失利卻使他有了另外的收穫:那就是看到了考場的黑暗和吏制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考試不第後,卻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待到秋來九月八”,點明菊花開放的季節是在秋季。尤其是農曆九月九日,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天親友聚會、登高飲酒、欣賞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風姿、引人讚賞的日子。這種風俗在唐代特別盛行,比黃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經與朋友約定“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嗎?黃巢在這裡特別強調了“九月八”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堅定的信心:九月八日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人們對重陽節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們迎接這個佳節到來的作用,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詩的第二句寫菊花的威力:“我花開後百花殺”。百花的凋零與菊花的開放本沒有必然的聯絡,在詩裡卻寫成菊花一開百花就枯萎了,變成了因果關係,這正是強調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視為國花。據唐人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黃巢一反傳統的觀念,對菊花大加讚揚,你看,“我花開”與“百花殺”恰成為鮮明的對照,更顯出菊花精神抖擻、威力極大。重陽,是菊花的節日。

  詩的三、四兩句描寫重陽節的景象。

  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天,在封建社會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就連作為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稱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來管理萬民的。但菊花的香氣卻可以“沖天”;不僅“沖天”,還能充塞京城長安。一個“衝”、一個“透”,表現了菊花、從而也體現了詩人那種藐視天地的雄偉氣魄。

  第四句寫色。如果第三句是傳菊花的“神”,那麼,第四句則是寫菊花的“形”。“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雲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裡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透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後,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

  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關於菊花的詩句古詩

  1、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2、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3、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4、黃花金獸眼,紅葉火龍鱗。

  5、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宋·蘇軾《趙昌寒菊》

  6、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唐·杜甫《雲安九日》

  7、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白居易《詠菊》

  8、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9、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唐·趙嘏《長安晚秋》

  10、秋風有意染黃花,下幾點淒涼雨。——宋·呂渭老《一落索》

  11、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題菊花》

  12、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陽後菊花》

  13、吾家頗有東籬菊,歸去秋風耐歲寒。——鄭板橋在《畫菊與某官留別》

  14、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楊萬里《詠菊》

  15、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16、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明·沈周《菊》

  17、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鄭思肖《寒菊》

  18、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菊花》

  19、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0、瘦菊依階砌,簷深承露難。——陳佩《瘦菊為小婢作》

  21、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明·唐寅《菊花》

  22、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23、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

  24、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紅樓夢》

  25、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宋·蘇軾《贈劉景文》

  2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27、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鄭思肖《畫菊》

  28、澗松寒轉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績《贈李徵君大壽》

  29、靈菊植幽崖,擢穎凌寒飆。——袁崧《菊》

  30、羞與春花豔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劉克莊《菊》

  3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陶淵明。——《過故人莊》

  32、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唐·太宗《賦得殘菊》

  33、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宋·梅堯臣《殘菊》

  34、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