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讚美菊花的詩句

元稹讚美菊花的詩句

  元稹《菊花》最後兩句說明他偏愛菊花的原因,是歷來被人傳誦的句子。下面就是有關他讚美菊花的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作者】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元稹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元稹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註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賞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鬥豔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裡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麼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讚美菊花的詩句

  1、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2、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3、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4、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5、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6、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7、靈菊植幽崖,擢穎凌寒飆。

  8、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9、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10、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11、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12、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13、烏沙漉酒後,掛在菊花枝。

  14、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15、秋無尋處,認碎陰滿地,還共秋住。寄韻籬根,搖月籠雲,也是蕭疏風趣。

  16、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7、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18、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19、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朧。

  20、一叢寒菊比瓊華,掩映晴窗動綠紗

  21、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22、廊下階前一片金,香聲潮浪湧遊人。只緣霜重方成傑,梁苑東籬共古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