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匏有苦葉

詩經·國風·邶風·匏有苦葉

  有苦葉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濟盈,有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冰未。

  招招舟子,人涉否。不涉否,須我友。

  譯文

  葫蘆瓜有苦味葉,濟水邊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緩緩過,淺就提裙快快走。

  濟水茫茫漲得滿,岸叢野雉叫得歡。水漲車軸浸不到,野雉求偶鳴聲傳。

  又聽大雁鳴,天剛黎明露晨。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河未冰行婚禮。

  船伕揮手頻招呼,別人渡河我不爭。別人渡河我不爭,我將戀人靜靜等。

  註釋

  ⑴(páo袍):葫蘆之類。苦:一說苦味,一說枯。意指葫蘆八月葉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

  ⑵濟:水名。涉:一說涉水過河,一說渡口。

  ⑶厲:帶。一說不解衣涉水,一說葫蘆在腰泅渡。

  ⑷揭(qì氣):提起下衣渡水。

  ⑸彌(mí彌):大水茫茫。盈:滿。

  ⑹(yǎo咬):雌山雞叫聲。

  ⑺不濡(音如):不,語詞;濡,沾溼。軌:車軸頭。

  ⑻牡:雄雉。

  ⑼(yōng擁):大雁叫聲和諧。

  ⑽旦:天大明。

  ⑾歸妻:娶妻。

  ⑿(dài帶):及,等到;乘時。(pàn盼):分,此處當反訓為“合”。冰,指結冰。

  ⒀招招:招喚之貌,一說搖櫓曲伸之貌。舟子:擺渡的船伕。

  ⒁人涉:他人要渡河。昂(áng昂):我。否:不(渡河)。昂否:即我不渡河之意。

  ⒂須:等待。友:指愛侶。

  鑑賞

  期盼的愛情充滿了喜悅,而愛情的等待,卻又令人焦。這首詩所歌詠的,正是一位年輕女子對情人的又喜悅、又焦的等候。

  這等候發生在濟水渡口。從下文交代可知,女主人公大抵一清早就已來了。詩以“有苦葉”起興,即暗示了這等候與婚姻有關。因為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開的瓜,做“合”喝的酒器的。瓜的葉兒已枯,則正當秋令嫁娶之時。女主人公等候的渡口,卻水深難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嚀著:“深則厲,淺則揭”。那無非是在心中催促著心上人:水淺則提衣過來,水深就垂衣來會,就不必猶豫了。催對方垂衣涉濟,正透露出她這邊等候已急。

  詩中說:現在天已漸漸大亮,通紅的旭日升起在濟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過,那“”鳴叫顯得有多歡快。但對於等候中的女主人公來說,心中的焦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還深了幾分。要知道雁兒南飛,預告著冬日將要降臨。當濟水結冰的時候,按古代的規矩便得停辦嫁娶之事了。所謂“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而農業起,昏(婚)禮殺(止)於此”(《孔子家語》),說的就是這一種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對“鳴雁”特別關注了:連那雁兒都似在催促著姑娘,她就不能不為之著急。於是“士如歸妻,冰未(合)”二句,讀來正如發自姑娘心底的呼喚,顯得十分熱切。

  詩之末章終於等來了擺渡船,那定是從對岸駛來載客的。船伕大約早就體察了女主人公的焦不安,所以關切地連聲招喚:“快上船吧!”他不可能知道,這姑娘急的'並不是過河,恰是在駛來的船上沒見到心上人。“人涉昂否”二句之重複,重複得可謂妙極: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懷著羞澀,對船伕所作的窘急解釋 ——“不是我要急著渡河,……不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昂須我友”的答語作結,結得情韻嫋嫋。船伕的會意微笑,姑娘那臉龐飛紅的窘態,以及將情人換作“朋友”的掩飾之辭,所傳達的似怨還愛的妙心理,均留在了詩外,任讀者自己去體味。

  據毛詩舊序稱,此詩為“刺”衛宣公與夫人“併為淫亂”之作;連頗不尊序的清人姚際恆《詩經通論》,亦以為“其說可從”。這真不知從何說起。拂去舊說之附會,此詩實在就是一首等候“未婚夫”“趕快過來迎娶”(餘冠英《詩經選》)的絕妙情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