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詩歌分析

余光中的詩歌分析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余光中的詩歌分析,僅供參考。

  余光中的詩歌分析 篇1

  一、《春天,遂想起》中的“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江南,作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美麗浪漫的代名詞。1962年4月29日,33歲的詩人余光中寫下了思念“江南”的詩《春天,遂想起》,表達了自稱“江南人”的他對江南最痴心最虔誠的懷念和嚮往。從這首史無前例地先後21次使用了“江南”一詞的詩歌的表層意蘊來看,“江南”的內涵從四個層面得以表達。

  於回憶中重繪江南圖景之餘,詩作於每一情感段落都穿插描寫彼時詩人和江南之間不可逾越的空間距離,在表達對江南的不可遏抑的思念的同時,增強了由於空間距離的存在所造成的情感上的張力,並以括號加註表達出獨特的話語內涵:(可以從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從松山飛三個小時就到的)江南、(噴射雲三小時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意在反覆強調臺灣和江南故鄉之間可以計數但卻難以逾越的空間和政治距離,從而也將以上四層關於“江南”的意蘊進行了有效地區分和提升,形成了詩作無論是文字、情感,還是哲理上,無論是空間、時間,還是文化上的多層立體結構框架。首先,跨越地理空間的情感意蘊。這是一個立足於臺北的江南人對一彎海峽之隔的魂牽夢縈的江南故土的呼喚和告白;其次,跨越歷史時間的文化意蘊。這首詩裡不僅包含著古與今的時間關聯,也敘寫著一個個體從少年到暮年、從此岸到彼岸的生命歷程;再次,跨越生死的哲理意蘊。清明雖然隔開了生者與死者,造成生者和死者無法穿越的距離,但清明的存在既寄託了生者對死者無盡的眷戀,也傳遞了一切生者對於死亡的無限悲憫情懷。

  二、地理“江南”

  那麼,余光中詩歌中的“江南”到底在哪裡呢?《春天,遂想起》中提到的令詩人魂牽夢縈的那些“江南”,有的在四川成都,有的在湖南長沙,有的在浙江杭州,也有的無處可考。其實,令人無比嚮往的“江南”,從來就不是指某一個固定的地方。那麼,可以採桑,能捉蜻蜓,有多蓮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江南,多湖的江南,吳王和越王的江南,西施和范蠡泛舟的江南,乾隆皇上的江南究竟在哪裡呢?顯然,余光中心目中的“江南”是指長江以南、太湖之濱的廣大地方。歷史上,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潤、流水多情、生活愜意。一提起“江南”二字,生於斯長於斯的詩人,心就會變得柔軟以至於情不自禁淚流滿面,思緒也自然飄向過去和遠方。詩人在詩歌中除了反覆吟詠“江南”這個名稱之外,還在“江南”這個大意象之下,寫到了更多具體的兼具中國古典詩詞意蘊和文化象徵意義的小意象,如蜻蜓、蓮、菱、螃蟹、垂柳、風箏、燕子、寺廟等等。

  三、情感“江南”

  如上所述,余光中詩歌中的“江南”還是一個情感象徵意象。龐德說過:“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裡呈現理智和情感的複合物的東西。”那麼,“江南”這個意象蘊藉著什麼思想和情感呢?江南山水秀麗,山環水抱帶來了氣候適宜、遠離戰爭的安逸。湖泊星羅棋佈,河汊縱橫交錯,多水的江南恰如母體的子宮,生命在這裡得以休養,心靈在這裡得以休憩,人再次獲得了在母親腹中原初時刻的感受。詩人余光中於重陽節降生於南京,而常州又給了他完整的童年,余光中對江南母親的給予和關愛,時刻心懷感念和眷戀。在他的詩歌中,江南的性格是溫柔和樂於奉獻的,是一個淳厚的母親形象。詩人對於江南的種種愛戀,也是他戀母情結的顯現。詩人曾將自己的生命劃為三個時期:舊大陸(祖國),新大陸(異國)和一個島嶼(臺灣),他說舊大陸是他的母親,而“斷奶的母親依舊是母親”,母親江南不僅給了他生命,同時也給予了他生命原初的感動和吸吮不盡的藝術乳汁。對於江南的情感顯現充盈在他詩篇中的獨特江南意象之中,也滲透在他的以江南為背景的愛情、親情詩歌書寫當中。

  四、文化“江南”

  余光中1928年出生,在江南長大,21歲遷居香港,22歲赴臺。江南對於余光中來說,是家園,是國族,還是最深沉的文化記憶。然而少年離家,暫居臺灣,旋即羈旅世界各地,最終又回到臺灣。走得越遠越久,對江南故土的文化懷戀也就越加濃重。但是,記憶中的江南已經遙不可及,不僅在空間上不可觸控,在時間上無法還原,在文化上也成了不可複製的記憶。從大陸到臺灣的人普遍的痛苦是無家無國之感,一線海峽又在心理上造成了與母體文化的隔絕之感。江南,經過久久的壓抑和沉澱,終於凝固成一顆珠貝的眼淚——濃得化不開的中國文化情結。於是,余光中在《春天,遂想起》中集中表現了臺灣人無藥可醫的鄉愁,尋根問祖的瘋狂的自我意識和現代人的情感迷失狀態。這無藥可醫的鄉愁已不僅是懷鄉思親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一種樸素的鄉土意識和個人情懷,它還蘊藉著更深的歷史內容即個人情感、歷史命運、文化際遇與精神出路等。

  所以,鄉愁既是個人情懷的抒發,又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對祖國曆史命運的焦慮,更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精神迷津中對文化家園和精神原鄉的懷戀、嚮往和主觀建構。同時,孤獨、絕望是這首詩的另一個明確的知性內涵。詩人一方面透過懷戀和嚮往建構了一個慰藉孤苦心靈的主觀世界,這個主觀世界溫暖潮溼如母親的子宮,多姿多彩如童年的夢幻,多情多意如愛情的伊甸園;另一方面,詩人在最後又無情地解構了這個主觀世界,揭示這個主觀世界的想象性、虛妄性。孤獨與絕望的情緒在現實和想象之間噴湧而出。這個主觀世界之所以脆弱、虛妄,是余光中從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特別是從余光中自己的個人心靈中生長出來的,是建立在非理性的生命情結之上的主觀世界。此詩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表現了絕望,表達了所有渴望和努力的枉然,透露出濃重的悲劇意識,家國不再,母體文化似乎也無法觸及,掙扎在現代化困境裡的詩人,只能憑藉追憶和想象,重建心靈故鄉和精神家園。

  由此看來,“江南”是一個內涵無比豐富的能指。它既是靜態的地理概念,也是不斷變化的歷史範疇;既指稱時空意義上的現實區域,也代表著精神層面的文化歸屬。其豐厚的內蘊覆蓋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諸多人文領域,涉及多重的語義空間。最為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充滿了詩意和想象的文學資源。因此,江南在哪裡已不再重要,它是地理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和哲學的,它是精神家園的代名詞。這裡的家園,不再是某種形而下的地理概念,乃是生命終極意義上的永恆歸宿。故此,“江南”終將作為中國文人難以割捨的精神情意結貫穿其一生,並將因其書寫而銘刻於漢語文學史中。

  余光中的詩歌分析 篇2

  這首詩題為“民歌”,但顯然它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民歌。在這裡,它指的是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文化精神,那種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余光中先生自稱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在他的詩作中,傳統與現代並存,中國和外國並舉,多姿多彩。既有傳統的元素,現代的元素;也有中國的元素,西方的元素,不一而足。彷彿向你開啟一個五彩紛呈的世界。

  首先,這首詩在思想內容上,所抒寫的那種像黃河長江一樣奔騰不息的文化精神,完全是中國式的。黃河長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們哺育著滋潤著中國文化的靈魂。我們勤勞勇敢,我們自強不息。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在神州大地上繁衍著,傳承著這種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即令黃河長江“凍成了冰河”,“我的血也結冰”,還我們廣大的同胞,我們的子子孫孫,為之拚搏為之創造。同時,又層層遞進。由黃河長江到“我你他”,從自然環境到中國社會。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在藝術形式上,既中國又西方。該詩題為《民歌》,其形式上韻律上都體現了民歌的特點。同時,又體現了聞一多先生的詩歌主張。那種結構上所表現出來的勻稱和諧的建築美,和詩歌格律上的音樂美,十分突出。這些特點其實也是我們的詩歌傳統的體現。同時,歐化的句式和二元對立的理念,又貫穿其中。比如“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等句子,是歐式化的。而風與沙,魚與龍,醒與夢,哭與笑,又體現著二元對立的理念。但作深入觀,其實,西方人的所謂二元對立與咱們中國易經中的陰陽理念與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是相通的。於是乎,在餘詩中往往構成了一種既中既西的奇觀。

  從美學觀點來審視余光中的詩歌,他的詩歌中既有豪放壯美的一面,又有婉約優美的一面;有駿馬秋風冀北,也有杏花春雨江南。當然,這首詩還是以其壯美為主。如“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等句子,無不充滿了質感,力度和豪邁之氣。

  余光中的詩歌分析 篇3

  這首詩,是於光中在六十年代初所寫的眾多與蓮相關的愛情詩中最出名的一首。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明白,是描寫一個青春少年在等待他古典型的“小情人”,地點在蓮池邊,時間是夏日的某個傍晚,但詩中仍然有象霧般的朦朧處,以致在當時臺灣《文星》雜誌上,曾引起激烈的爭論。首先是本詩歌的題目,有人認為有語法毛病,應改為“在雨中等你”才對,可這樣一改,詩的味道就蕩然無存了。詩歌是“酒”而不是“飯”,使有用倒裝句,會使詩歌更富於詩意和音樂的美感。

  此詩共分8個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長短不一,中間一行縮排一個字元。詩人這樣安排,是為了使整首詩歌在表現形式上更加活潑,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躍的心態;同時,也使整首詩更加富有節奏的美感。在詩歌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詩人以一行詩來結束整首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

  現在,讓我們從詩歌的.第一段開始“吟詠”吧。

  在第一自然段裡,詩人用了短短34(連同標點符號)個字,就將詩歌中所描寫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環境,清晰的向讀者做了交代。人物--年青的戀人;地點--蓮池邊;時間--黃昏:蟬聲沉落,蛙聲升起;環境--“東邊下雨西邊晴”:“在造虹的雨中”,這樣描寫給詩歌營造了一個浪漫的氛圍,並且不失古典。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比較難以理解。一個正在等自己戀人的青年,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這是詩人細準確微描寫戀人心理活動的佳句,是寫等待中青年人的錯覺:“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所以,年青人會有這樣不可思議的錯覺,尤其在黃昏在這樣的細雨中。

  詩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寫翩翩少年夢幻般的錯覺,只是更加進了一步。“永恆,剎那,剎那,永恆”意思是:我們的愛情是永恆的,但我們的愛情在時間的長河裡,只是短暫的剎那。

  在這一段裡,有全段也是全詩裡最難懂的句子:“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什麼意思呢?原來這還是描寫少年的錯覺:描寫少年在等待他的戀人時,對時間的錯覺。“等你,在時間之外”意思是少年等待了如此長的時間,都沒有見到自己的戀人,所以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彷彿身處在時間之外一般;“在時間之內”,意思是時間仍然一秒一秒的流逝,可自己等了半天的女友,還沒有出現。這一“內”一“外”,細緻的刻畫除小夥子在等戀人時矛盾和患得患失的心態,栩栩如生。

  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描寫小夥子在等待過程中對自己戀人的幻想。第四自然段是小夥子幻想自己的戀人此刻在自己的懷抱中,尤其最後一句:“我會說,小情人”使得整段顯得情意綿綿。第五自然段則幻想自己和情人在有蓮的湖中泛舟的情景。詩人在這一段裡,用了一些典,如:採蓮、吳宮、桂槳和木蘭舟,來說明自己戀人的古典。文學功底弱的人讀到這裡,可能會不明所以。

  第六自然段將詩歌的描寫物件,從小夥子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中。“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一方面講隨著時間的流逝,天快黑了或者已經黑了,並且指明天已放晴;另一方面是詩人將小夥子身處的環境作進一步的說明。這個句子,詩人用了十足現代的手法來描寫現在,和前面一段用典描寫情人的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耳墜子般的懸著”,詩人將懸在科學館飛簷下的一顆星比喻成少女的耳墜,不僅浪漫,而且符合戀愛中年青人的心態。這段詩裡的最後一句,詩人不寫“七點已到”,而是透過沒有生命的瑞士表來發言,這種手法是“睹影知杆”的寫法:連手錶都埋怨女孩不守約,更何況小夥子呢?“忽然你走來”請大家注意在此句前的句號。意思是小夥子已經不抱希望了,這時,女孩突然出現了。大家試想,此刻焦急等等小夥子的心裡,該有怎樣一番的狂喜?

  第七第八兩個自然段寫得十分的優美,將女孩翩翩走來的姿態,用電影鏡頭般一段一段拉近到讀者面前。姜白石:姜夔,字白石。

  這首詩,使用了吳宮、木蘭舟、桂槳、小令、姜白石等詞,使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古典風格(這也和詩人後來提倡詩歌應該是“縱的傳承,非橫的移植”有很大的關係,也對詩人今後詩歌的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科學館和瑞士表,又讓我們領略了現代風格。

  此詩作者立足於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同時大膽吸收西方詩歌的長處又不惡意西化,使得這首詩的風格匯通東西,實為愛情詩的佳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