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的音樂與詩歌成就

晉國的音樂與詩歌成就

  在西周時,各地的諸侯每逢冬天都會去朝見天子。天子也會於此時在宗廟主持對祖先的祭祀,諸侯則會助祭。在祭祀過程所演唱的便是《詩經》中的雅頌。而國風則是由天子委派的史官在各地蒐集的民歌,再由樂師加工並配樂。《詩經·國風》中收有的`晉國民歌都集結於魏風和唐風。其中《魏風》有七篇,分別是:《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唐風》為十二篇:《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卿》、《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和《采苓》。以上詩歌的內容豐富,題材也極廣泛,在描寫手法上採用鋪陳、比、興等多段手段。這些詩歌中,有的描述軍隊生活,如《伐檀》和《鴇羽》;有的描寫普通農民的生活,如《十畝之間》和《采苓》;有些是反映新婚生活的愛情詩,如《綢繆》、《葛生》;而像《伐檀》與《碩鼠》則屬於政治諷刺。此外還有許多不見於現存《詩經》的詩歌,常常被《左傳》所引用。

  《詩經》在春秋以後的晉國也佔有重要地位,不僅是日常必讀物;另一方面也是各國卿大夫在外活動委婉的表達意見的方式。《左傳》記載的類似活動中,《詩經》被引用達二百三十五次,其中又以晉國所佔比例最高。除被官方收集的以外,普通人民自編的多數詩歌早已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無法倖存。

  古代的詩歌多為以樂器伴奏,稱之為絃歌;而普通人民在農事、狩獵、捕漁和伐木時即興演唱的詩歌,因沒有樂器伴奏,便叫做徒歌,又稱“謠”。晉國使用的樂器種類繁多,並按種類分為八音。分別是:

  金:鍾、鎛

  石:馨

  絲:琴、瑟

  竹:簫、管

  匏:笙

  土:壎

  革:鼓

  木:柷敔

  由於晉國在春秋是盟主,對外活動甚多,所以備有一種規模龐大的樂工團隊。同時因對外戰爭的勝利,戰敗方常以樂器、樂師為賄賂,其中以“鄭衛新聲”聞名的鄭國就多次賂賄以大量的樂器和樂師。原本按周朝禮制,天子才可以享受一列八人的舞蹈、諸侯為一列六人、大夫則為四人一列。而到春秋後期,不止諸侯開始僭越用天子之禮,甚至連普通的卿大夫也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八倄了。而作為音樂人才交匯處的晉國,還出現了師曠這位馳名列國的音樂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