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歌的發展歷程

唐朝詩歌的發展歷程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能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到語言的觸動。究竟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詩歌的發展歷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唐朝詩歌

  前言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湧現了無數詩人,其中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萬代的大詩人。正是無數有名的大詩人和默默無聞的小詩人一道,構成了唐詩星光燦爛的景象,讓千百年以後的詩人、詩壇黯然失色。

  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詩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這是唐詩發展的初級階段。一方面,南朝宮體詩在詩壇上佔據著統治地位,從唐太宗到上官儀等,無不大寫華麗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詩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開了。初唐的詩歌改革是從兩方面來進行的:以陳子昂、四傑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層詩人,透過自身的遭遇意識到了詩歌創作必須表現真情實感,於是他們提倡“興寄”、“風骨”,寫出了諸如《登幽州臺歌》、《感遇》、《在獄詠蟬》、《從軍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類情感充沛,動人心魄的作品,從內容上對宮體詩進行了改造或改革。而以沈佺期、宋之問、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層詩人則在對詩歌藝術的精雕細刻中,發展並完善了詩歌格律,並最終完成了對詩歌格律的定型,這從形式上發展了宮體詩。所以,初唐沒有偉大的詩人,卻有傑出的詩歌改革家。

  1.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致力於文學革新,力求擺脫齊梁詩風,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範圍,擴大了詩歌題材。其中,王楊擅長五言律詩,盧駱擅長七言歌行。

  他們對唐詩演變和發展的主要貢獻:

  (1)他們不滿當時詩壇盛行的宮廷詩風,抨擊其“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楊炯《王勃集序》),並努力以清新剛健的詩歌創作,力圖突破和改變這種纖弱雕琢、綺靡華麗的宮廷詩風。

  (2)他們的詩歌創作還突破了宮廷詩歌狹窄的內容題材範圍,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人生天地。

  (3)他們的詩歌創作不僅對革新初唐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為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體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祖父王通,隋朝大儒。叔祖王績,初唐著名詩人。王勃自幼聰明過人,有“神童”之譽。17歲時對策中第,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後沛王與英王(即唐中宗)玩鬥雞遊戲,王勃戲作一篇《檄英王雞》以助戰,為高宗所知,認為這不利於王子兄弟友好,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后王勃又任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參軍,因私藏了一個犯罪的官奴,待官府追索緊急時又擅自殺死,以此犯死罪革職。其父王福畤zhì本為雍州司功參軍,因受兒子牽連貶謫到南海交阯(在今越南境內)。上元二年(675),王勃渡海到交阯省親,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7歲。

  楊炯(650-693),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10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27歲應制舉,補校書郎,後出為盈川令。他是初唐四傑之一,相傳曾自稱“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恐不可信,因為他曾為王勃集作序,對王勃詩文備加稱美。他現存作品文多詩少,詩多為五律,代表作為《從軍行》。

  盧照鄰(634?-685?),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十多歲時從文字學家曹憲學習文字訓詁學和經史,博學善文。20歲時為鄧王(高祖第17子李元裕)府曲籤,後出為新都(今屬四川)縣尉,因染風疾去官,居太白山中。曾拜名醫孫思邈為師,求治病之法。後因不堪病痛,自沉潁水而死。盧照鄰工詩,尤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近百首,以《長安古意》最為著名。

  駱賓王的生卒年代,歷來說法不一,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標為619-687,可備一說。他是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7歲時有《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被人稱為神童。初為道王(高祖李淵第16子李元慶)府椽曹,轉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後從軍蜀中,歷任武功、長安主簿,高宗儀鳳三年(678)升為侍御史,但不久下獄,遇赦被釋放。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怏怏不得志,棄官而去。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署駱賓王為藝文令,徐敬業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曾為徐敬業起草了著名的駢文《討武氏檄》,一時朝野震動。後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在兵敗混亂中跳水逃亡,後下落不明,一說被殺,一說出家為僧。駱賓王的詩文多有散失,在詩歌方面,他擅長七言歌行,《帝京篇》是他的代表作,和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以京城長安上層社會生活為題材,透過繁華景象的描寫和奢華生活的渲染,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本質。詩中多用歷史人物典故,曲折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駱賓王也擅長寫作五律,其代表作品是《在獄詠蟬》。

  2.沈宋:如果說劉希夷、張若虛上承盧駱,發展了七言歌行,改造了宮體詩,那麼沈佺期、宋之問就是上承王楊完成了五律,發展了抒情詩。沈宋的主要成就就是總結了六朝以來聲律方面的創作經驗,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從建安以後,散文、辭賦和詩歌都走上了駢偶的道路,駢文和賦在南朝已經先後確立了。從沈約創立“四聲八病”說之後,詩歌的律化也加快了腳步,經過庾信、上官儀和“四傑”的努力,律體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到沈宋就已經完成成熟、定型。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大事。

  3.陳子昂:陳子昂胸懷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積極進取精神,但始終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對理想的熱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慨不平,就是貫穿在他的詩歌創作中的主要內容。陳子昂不但有詩歌創作,而且提出了詩歌主張。他明確反對“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的齊梁詩風,高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他從根本上拋棄了齊梁詩風,直接繼承建安的傳統。他上追建,下開盛唐,一手拉著屈原,一手拉著李白,在六朝的荊棘中踏出一條浪漫主義的大道,通向強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動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詩歌境界。

  4、其他重要詩人: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一說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在隋任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縣丞,入唐為大樂丞。後自嘆才高位下,棄官還鄉,隱居東皋,整天以酒為伴。其詩多牢騷語,雖無太大的思想意義,但詩風樸素無華,洗盡六朝鉛華,在初唐詩壇上甚為難得,而且對五言律詩的成熟,也有所貢獻。他的名作《野望》、《秋夜喜遇王處士》,寫景如畫,沖淡蕭散,開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先聲。

  初唐末期,張若虛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同時劉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也成為千古傳送的名作。

  【作品閱讀篇目】薛道衡《人日思歸》,王績《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閣序》,楊炯《從軍行》,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在獄詠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陳子昂《感遇·蘭若生春夏》、《登幽州臺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二)盛唐詩歌: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時期,這是唐代詩歌高度繁榮的時期。盛唐詩人將初唐詩人在內容與形式上的改革成果合二為一,完成了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於是詩歌創作大放異彩,湧現出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詩人。他們不論是寫作田園山水,還是描寫邊塞生活,抑或是表現社會人生,無不窮形盡相,極盡能事,因而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徵。他們以不同的聲音合唱出令後世神往的“盛唐之容”—— 一種富有理想、昂揚向上、熱情豪邁的精神風範。這些詩人是這個時代的偉大詩人,由於他們站在時代的頂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個歷史的偉大詩人。特別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後人不可企及的典範。1.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派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他們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響較深,尋求隱逸,描寫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詩風清新流麗,常常表現出靜謐恬淡的境界。

  1.山水田園詩派產生的原因

  山水田園詩派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⑴盛唐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給詩人們提供了隱居田園和遊覽山川的優越的物質條件;

  ⑵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和大地主統治集團的專權,使一些中下層知識分子求仕無門,或者從仕途上被排擠出來,而他們又不可能走向人民,因而只好到山水田園中去尋求慰藉;

  ⑶當時統治階級對佛、道思想的提倡,造成了當時以隱逸為清高的社會風氣。有的以歸隱作為入仕的階梯,走“終南捷徑”;有的將歸隱視為傲世獨立的表現,以顯示其人品的高潔。

  ⑷從文學本身的原因看,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和南朝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為盛唐詩人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藝術經驗。

  2.山水田園詩派的詩歌特點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所以也叫王孟詩派。其詩作從題材內容到藝術風格都比較接近,以描寫秀麗山水和恬靜的田園風光,表達自已淡泊閒適的生活情趣為主,風格清新疏淡,境界靜謐恬淡,寫景狀物工細傳神,形式上大力寫作五言律詩和絕句。這派詩人除王、孟外,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

  王維(701-761),字摩詰,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印度佛教大師)。太原祁人。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年輕時就有才名。他的思想和創作以天寶初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熱衷政治,奮發有為;後期,嘯傲山林,吃齋奉佛。王維詩歌題材相當廣闊,主要有政治詩、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

  王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精通音樂,又懂繪畫,他首創水墨山水畫,務求淡雅、精煉,為破墨山水南派之祖。他還精於書法,善制盆景,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

  王維生活的前期,思想是積極進取的,儘管在仕途上也遇到了一些措折,但對政治還是充滿熱情的。在政治上,他主要是依靠張九齡,而張九齡是盛唐開明政治的最後一個代表,王維的政治生活和他聯絡在一起,可見他的政治傾向是比較進步的。

  王維生活的後期思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對政治的熱情逐漸消失了,開始過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其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政局的變化,張九齡罷相後,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朝政非常黑暗,後來又發生安史之亂,對他打擊更大;二是其母親篤信佛教,對王維影響很大;三是王維31歲時妻子病故,以後30年沒有再娶,晚年無子,生活孤獨。這些都是他思想消沉的原因。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數量比較多,在他的詩集裡佔了大半數。而這些山水田園詩多半寫在他生活的後期,主要是表現他的隱逸之情,有些詩的情調甚至是虛無冷寂,主要傾向是消極的。

  他的山水田園詩又可以細分為三類。一類是田園詩,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終南別業》等,主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純樸美好,抒發自己的歸隱之情。一類是山水詩,如《山居秋暝》、《終南山》、《漢江臨眺》等,主要是描寫山水景物,借景抒情。還有一類就是《輞川集》(20首)中的一些小詩,如《鳥鳴磵》:“人間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些詩主要是描寫一種幽冷、寂靜的境界,顯然是禪宗思想的藝術體現,情調比較低沉。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在家鄉隱居讀書,後曾入長安求仕,失意而歸,布衣終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生活經歷簡單,除因求仕到過長安和漫遊吳越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襄陽過著平靜的隱居生活。這就決定了他的詩歌題材比較單純,主要是反映隱居生活和描寫旅途的景物風光,思想內容不夠豐富。

  孟浩然的詩藝術成就很高,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在他的詩作中山水詩佔多數,在這些詩中有壯闊的山川景物的描繪,如《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描寫洞庭風光氣勢磅礡,格調雄渾。但這樣的詩在他的作品中並不多。孟浩然最擅長的還是描寫山林隱居者的幽居情景。在這類詩中,他善於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刻畫景物,於平凡景物的描寫中寄託隱居者的孤寂心境或遊子的飄泊之感。詩風自然高遠、清疏簡淡,有時略顯冷清。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江上暮景的描寫襯托鄉愁,疏淡而略顯空寂。他的田園詩雖不多,但生活氣息卻相當濃厚。透過常見的生活場景的描寫表現隱居的情趣,情調沖淡平和。如《過故人莊》寫農村安詳簡樸的生活氣氛,讓人覺得十分親切。

  【作品閱讀篇目】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春曉》。王維:《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終南山》、《觀獵》、《使至塞上》、《鳥鳴澗》、《鹿柴》、《竹裡館》、《送元二使安西》。

  2.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產生的原因

  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盛唐時期,邊塞詩的創作特別興盛,可謂作家眾多,名篇迭出,以致於形成了一個不小的詩歌流派,這在當時詩壇上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這種情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⑴當時邊境戰爭十分頻繁,唐與周邊民族幾乎都有衝突,時有戰爭發生。無論這些戰爭的性質、勝敗如何,頻繁的戰爭本身給詩人們提供了豐厚的創作素材。

  ⑵盛唐國力強大,在邊塞戰爭中佔有明顯優勢,而且當時統治者重視邊功,唐玄宗銳意用武,竭力用富有刺激性的措施激勵、寵幸邊將,從而激發了文人士大夫的從軍熱情,使唐代許多詩人都具有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

  ⑶我國邊塞詩的創作由來已久,盛唐邊塞詩是對我國古代邊塞詩創作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邊塞詩派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詩歌流派,所以也叫高岑詩派。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閨怨等,表現出安邊定遠、治國安邦的豪情壯志和進取精神。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岑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高岑:高適(700?-765),字達夫,一字促武。少時貧困,二十歲後到長安求仕不遇,浪遊燕、趙、梁、宋一帶。四十歲後舉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辭去,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安史之亂後任西川節度使等官,最後任散騎常侍。高適詩歌的特點是蒼勁古樸,雄渾悲壯。有的表現投筆從戎報效國家的理想,如《塞下曲》;有的抨擊武將的,如《薊中作》等;有的描寫邊地風土人情,如《營州歌》;有的揭露軍中矛盾和戰爭的殘酷性,如《燕歌行》。尤其是代表作《燕歌行》,既歌頌了士卒勇赴疆場的愛國熱情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又揭露了將帥的無能;既有對蒼涼的邊塞景物的描寫,又有對戰爭殘酷性的鞭撻;既有對徵人思婦鄉愁閨怨的同情,又有對軍中苦樂不均的譴責。可謂盛唐邊塞生活的一個縮影。

  岑參(715-770),少時隱居嵩陽,二十歲至長安獻書闕下,以後十年屢次往返於京洛間。天寶八載( 749 )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十載歸長安。十三載(754),又隨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至德二載入朝任右補闕。後為嘉州刺史,卒於成都。

  其邊塞詩主要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描寫戰爭場面,突出戰爭生活的雄奇豪邁。這類作品多從正面著筆,寫軍隊的聲威和將士的英勇。如《輪臺歌》:“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二是表達思鄉之情。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常用平易清新的語言,相互映襯的手法,情景交融的境界,傳達綿綿思鄉之情。如《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長安。”《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安西館中思長安》:“鄉路渺天外,歸期如夢中。”這些都是千古傳誦的思鄉佳句。

  三是描繪邊地風光,反映邊地習俗。這類詩在其詩中最為奇異絢麗,也最能代表其風格。有的寫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如《趙將軍歌》;有的寫邊地的音樂舞蹈,如《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旋歌》;有的寫邊地的名勝、古蹟、天險,如《題金城臨河驛樓》、《登涼州尹臺寺》、《題鐵門關樓》;有的寫邊地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熱海行》、《走馬川行》、《火山雲歌》、《天山雪歌》等。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完全與內地不同的環境氣候,民風習俗。這些內容不僅為過去的詩所未寫,而且也為“古今傳記所不載”。

  岑參的邊塞詩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主要風格是雄奇壯麗。一是奇特峭拔,無論是寫景、記事、立意、造語,都很奇特,令人驚異。二是豪邁雄壯。例如他的《走馬川行》、《輪臺歌》等,無不寫得激昂高亢,豪邁雄壯,反映出其邊塞詩除了“奇”之外,還有“壯”的特色。前人也往往用“壯”、“悲壯”、“雄渾”等詞來評價岑參的詩,這都較準確地道出了岑參邊塞詩的某些特點。三是色彩瑰麗。岑詩於“奇壯”之中又有俊麗的一面。如他的《白雪歌》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寫得明媚奇麗,“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寫白雪中又寫到紅旗,紅白相映,也構成了一幅奇麗的畫面。四是形式上擅長七言歌行。他的七言歌行,句式長短錯綜,用韻自由靈活,常為前人所稱道。

  (五)岑參與高適邊塞詩的異同

  高適和岑參都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並稱為“高岑”,但其作品的內容、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也互有異同。

  ⑴從內容上來看,二人都寫作邊塞詩,但高適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邊塞問題,抨擊、揭露戰爭的殘酷和邊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參的邊塞詩多謳歌戰爭的勝利和將士的英勇,還有不少描繪邊塞風土人情的作品,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⑵從風格上來說,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悲壯,但高適以描寫戰爭的殘酷為主調,近乎悲壯蒼涼;岑參的詩歌以歌頌將士勇敢和邊地奇異風光為主調,風格雄奇壯麗。

  ⑶從抒情方式來說,高詩多夾敘夾議,直抒胸臆;岑詩則長於描寫,多寓情於景。

  ⑷從語言方面說,高適尚質樸,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參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動人。

  ⑸從形式上來說,二人都擅長七言歌行,但高詩嚴整,對仗工穩;岑詩奔放,句式長短錯綜。

  ⑹從創作方法上來說,高適多用寫實手法,岑參近乎浪漫主義。

  總的來說,二人各具特色。就詩歌的思想價值而言,大抵高適勝於岑參;而從藝術上看,則岑參的創造性要比高適突出,這主要表現在想象豐富,充滿奇情異采,更富有藝術個性方面。

  【作品閱讀篇目】高適:《燕歌行》、《封丘縣》;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逢入京使》;王之渙:*《登鶴雀樓》、*《涼州詞》;李頎:《古從軍行》;王昌齡:《從軍行》(其一、其二)、*《出塞》、《閨怨》,崔顥《黃鶴樓》,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的詩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爆發式的抒情、變幻莫測的想像和明麗的意象。他把樂府和歌行寫得有如行雲流水,感情噴湧而出時,如黃河之水,奔騰千里,一瀉而下。他生於盛唐,感受著盛唐昂揚的時代精神,晚年又親眼看到唐代社會的衰敗,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巨大反差。他的詩裡既有建立不世功業在指顧之間的信心,又常常有憤慨不平和對於朝廷黑暗的抨擊。他的詩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處。前人評他的詩,說是“發想無端”,《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帶著誇張的成分,寫愁生白髮,說是“白髮三幹丈”;寫廬山的五老峰,說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寫黃河,說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他是一位富於想像的詩人,他的詩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又由於他性格開朗豪放,他的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豔。他純然是一位天才的詩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初看這首詩的時候,從詩的主要內容看,似乎寫的都是及時行樂,看透人生,只願長醉不復醒的悲觀心理,相當消極。但透過表面現象深入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就可以看出李白絕不是真正的消極頹廢,而是胸懷偉大的抱負,但因不能施展而心懷萬古愁。這種胸懷大志而遭遇坎坷產生的悲情,產生的憤世嫉俗,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全詩情調昂揚,風格壯美,感情奔放激盪,使人讀後受到強烈的感染。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會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困難的考驗。是消極沉淪?還是樂觀進取?這取決於個人的處世態度!欣賞李白的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大氣而磅礴,充滿豪邁之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令人為之動容。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歲,兩人的深厚友情成為千古傳頌的文壇佳話。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瞬”的抱負,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現民生疾苦的詩作。戰爭中的許多重大事件、戰爭帶來的破壞、戰火中百姓的心態,在杜詩中都有極為生動的反映。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待被稱為“詩史”。他由於自身的坎坷遭遇.對百姓的苦難往往感同身受,發為歌吟,家國之痛與個人的悲哀也就融為一體。《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都是這樣的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國之悲,已經很難分開了。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取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為便於寫時事,他多用古體,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詩。在他—千四百多首詩中,律詩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詩的成就,主要是拓寬了表現範圍,盡力發揮律詩這—體式的表現力,既嚴格遵守格律規則,又打破格律的束縛。變化莫測而又不離規矩,寫得出神人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詩,都是例子。有時為了更完整地表現一個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採用組詩的形式。用組詩寫時事,是杜甫的創造。律詩,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詩,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藝術手法和藝術風格上,杜甫與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噴湧而出,杜是反覆詠歎;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寫實;李是奔放飄逸,杜是沉鬱頓挫。—般認為,在中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杜甫帶有集大成的性質,對於後來者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杜甫透過征夫出征、家人送別的悽慘場面與征夫的對話,真實地再現了唐王朝“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唐代長期的拓邊戰爭給邊疆少數民族和廣大中原地區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國勢的深深憂慮。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三)中唐詩文: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時期,這也是唐詩精彩紛呈的時期。“安史之亂”使唐由盛而衰,國力衰微了,但詩歌並沒有衰落。這一時期的優秀詩人如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色,與盛唐詩人相比也不遜色。因此,學術界有人認為,中唐詩歌的成就甚至要超過盛唐。這一時期詩歌的最大特點是派別林立,詩人的個人風格極為突出。從開始時的“大曆十才子”,到後來的韓孟詩派,無不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1.新樂府運動:所謂“新樂府”,是和古題樂府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這種新樂府始創於杜甫,中唐時元結和顧況又有所發展,後由白居易定型。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是由張籍、王建、李紳這些人的創作開始的。張、王以大量新樂府著名於世,李紳寫了《新題樂府》二十篇,元稹讀了以後認為很好,主把其中揭露當時社會問題和政治弊病最尖銳的十二首,列而各之,寫了《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白居易又在昂稹的基礎上擴充為五十首,名曰“新樂府”,並在序中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詩歌創作主張。於是新樂府的創作從杜甫開始,經過元結、顧況,到李紳再到元稹再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個現實主義的詩歌運動。

  新樂府即“新題樂府”,與古題樂府相對而言,是一種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這類詩歌創始於杜甫,杜甫所作如《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用樂府詩體制描寫時事,“即事名篇,無復依傍”,增強了詩歌的現實意義。後來元稹、白居易等人發揚了這種精神,同時確立了新樂府的名稱。

  我國古代的樂府詩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由漢樂府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發展到曹操等人的借古題寫時事,再變為杜甫的“因事立題”、“即事名篇”,因此,杜甫是新樂府的創始者。經元結、顧況的發展,後來在元稹、白居易的大力倡導之下,再加上李紳、王建、張籍等一大批詩人的積極參與,形成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新樂府運動。白居易寫有《新樂府》組詩50首,最早提出了新樂府之名。後來,宋人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12類,其最後一類就是新樂府辭。這樣,新樂府就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了。

  2.什麼叫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運動,是指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繼承杜甫“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傳統,倡導寫作新樂府詩以反映民生疾苦諷諭時政的詩歌運動。參加者除元、白外,還有張籍、王建、李紳等。這一運動發展了我國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3.新樂府運動興起的原因

  中唐新樂府運動的興起,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的。

  首先,安史之亂後的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喚醒了詩人們用詩歌去揭露黑暗、為民請命的強烈願望。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內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戰亂頻仍,賦稅嚴重,土地兼併日益劇烈;外則吐蕃、回紇等外族不斷入侵,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銳。這種情況就迫使詩人們不得不正視現實,產生改良政治、變革現實的強烈要求。

  其次,元和年間最高統治者曾一度勵精圖治,給詩人們帶來了“中興”的希望,激起了他們以詩歌促進“中興”的巨大熱情。唐憲宗李純即位後,曾一度重新整理政治,比如察忠納諫,重用直臣,減輕租稅,採取了一些開明措施,並曾在較短時間內削平部分藩鎮,使全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統一。這種短暫的中興局面,為詩人們改革現實帶來了一線希望,鼓舞了詩人們諷諭時政,以詩歌促中心的熱情。

  第三,唐代大曆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抬頭,促使進步詩人挺身保衛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

  元稹(779—831),字微之,其祖先為鮮卑人,世居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元稹和白居易友善,唱和甚多,世稱“元白”。他早年任諫官時,剛直敢諫,不畏權貴,和白居易一樣寫了很多諷諭詩。他的文學觀點也和白居易一致,強調詩歌的政治諷諭作用,推崇杜甫“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創作經驗,最先注意到李紳的《新題樂府》,並起而和之,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所作樂府詩比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如《田家詞》揭露官府橫暴,反映民生疾苦;《織婦詞》描寫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估客樂》揭露,投機倒把,謀取暴利。但元稹樂府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遠不及白居易。

  元稹的《連昌宮詞》,揭露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向與白居易的《長恨歌》並稱。七律《遣悲懷》三首,感情真摯,向稱悼亡詩之名篇。“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生平未展眉。”這些詩句,傳誦很廣。其《離思五首》之四亦很有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愛情詩中的名句。

  元稹另有傳奇《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元雜劇《西廂記》即取材於此。

  元白:唐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的並稱。《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兩人最為友善,文學主張、詩歌風格均相近,同是中唐新樂府運動者的倡導者。

  元白詩派:指中唐時期以通俗淺切的語言,新樂府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現實,創造了“以俗為美”的藝術境界的一批詩人。這批詩人除元、白外,還有張籍、王建等人。

  元和體:指唐元和年間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詩風。《新唐書。元稹傳》:“稹尤長於詩,與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據元稹《上令狐相公啟》,有些人摹仿他們那些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以及流連光景的短詩,當時也被目之為元和體。元和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806—820)。

  長慶體: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風。二人作品均於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結集,白有《白氏長慶集》,元有《元氏長慶集》,詩歌風格亦接近,故有此稱。清初以來,亦往往專指元白偏重於敘事的七言長篇歌行。

  元輕白俗: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風。李肇《唐國史補》:“元和以後,……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於元稹。”此即指元詩“”、白詩“淺切”的一面。蘇軾《祭柳子玉文》:“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作品閱讀篇目】白居易:《觀刈麥》、《輕肥》、《上陽白髮人》、《杜陵叟》、*《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張籍:《野老歌》、《節婦吟》;元稹:《田家詞》、《織婦詞》、《連昌宮詞》。

  韋應物主要是以山水田園詩著稱於世,他善於透過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傳達出寂寞幽獨和恬淡自適的意緒,形成高雅明淨、澄淡精緻的獨特風格。寫得最好的詩是《滁州西澗》。其真樸處渾然天成,能再現陶詩的真趣,以及王孟詩派所追求的那種淡泊寧靜的高潔人格,這是他的詩歌高出於其他大曆詩人的地方。白居易曾稱讚他的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與元九書》)。後世或以陶、韋並稱,或以王、孟、韋、柳並稱。

  劉長卿(約726—約787),字文房,先世湖北宜城人,但他生於洛陽。自幼家境貧寒,矢志苦讀,可命運多舛,應舉十年不第,大概是在天寶十一年(752)才考中進士。入仕後又因剛直犯上,負謗入獄,兩遭貶謫。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逆境中度過的。劉長卿一生坎坷,悒鬱寡歡,所以他的詩歌具有一種冷落寂寞的情調和惆悵衰颯的心緒,顯得極為悽清悲涼。在反映這一時期士人的孤獨冷漠心態方面,劉長卿的詩歌很有代表性。例如《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同病相憐,不勝愁別,傷感得不能再傷感,孤獨得不能再孤獨。一種由悲劇命運支配的孤寂惆悵的生存體驗,與特定時代的衰敗蕭索景象相結合,匯聚成生不逢時的冷落寂寞的情調。

  劉長卿擅長五言,尤工五律,曾自許為“五言長城”。他的五絕,最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文字省淨優美而意境幽遠,可瀰漫著一層難以言說的冷漠孤寂的情調,透露出濃重的衰颯索寞之氣。劉長卿詩歌的風格是清冷淡遠。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曆四年(769)進士,曾五次從軍。大約在貞元中,才入朝做官,任中書舍人、右騎常侍,以禮部尚書致仕。李益由於有十多年軍族生活的體驗,所以他的邊塞詩寫得最多最好,有五六十首,幾乎佔其現存詩作的三分之一。

  李益從軍的幽州河朔一帶,中唐時已為藩鎮割據之地,這裡的邊塞士卒迫於連年不斷的內外戰爭,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早已蕩然無存。因此,在李益的邊塞詩中,雖然也有一些表現將士的英雄氣概的詩篇,如《塞下曲》:“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但這類詩為數不多。他的邊塞詩主要是描寫戰士們久戍思歸的哀怨心情。這些詩已失去盛唐邊塞詩樂觀豪邁的精神與情調,即使和王昌然《從軍行》中描寫“邊愁”的詩相比,也有淒涼感傷和雄渾悲壯之別。這不僅是詩人彼此風格的不同,也是時代氣運使然。

  李益的詩以七絕見長,其形象的完整豐富,韻味的含蓄深長,音韻的和諧宛轉,語言的凝練自然,皆與王昌齡接近,所以後人常常把他和王昌齡相提並論。李益的詩最著名的是《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這首詩委婉細緻地抒寫了士卒久戍思歸的心情,意蘊深長,情調感傷。

  韓孟詩派

  中唐詩壇流派紛呈,除寫實尚俗的元白詩派外,還有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這一詩派的活動時間是在貞元、元和至長慶的三十多年中,對促進中唐詩歌創作的新變和繁榮有重大貢獻。下面先解釋一下有關韓孟詩派的幾個詞語。

  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興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有賈島、盧仝等人。他們強調“不平則鳴”和“筆補造化”,崇尚雄奇怪異之美,其詩以深險怪誕為特徵,追求新奇,以醜怪為美,崇尚古拙。

  韓孟:指唐代文學家韓愈和孟郊。唐代趙璘《因話錄》卷三載:“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長於五言,時號孟詩韓筆。”孟郊作詩求險求奇,風格與韓愈相近,又多聯句之作,工力相敵,故後人論詩多以韓孟並舉。

  郊寒島瘦:指中唐詩人孟郊和賈島的詩風。宋蘇軾《祭柳子玉文》雲:“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二人均以“苦吟”著稱,多作窮苦之詞,風格清峭瘦硬,故蘇軾評之為“郊寒島瘦”。“寒”指的是二人的詩多寫窮愁生活,充滿悲苦淒涼的情調;“瘦”是不豐滿的意思,指內容狹窄,想象沒有起飛,境界迫促。“寒”、“瘦”是對孟郊、賈島詩作意境美一種形象性的概括。孟郊的詩作,在藝術上刻意追求古拙奇險,征服人心的是一種苦吟的美、奇險的美。其《秋槐》雲:“冷露滴夢破,秋風梳骨寒。”本是秋日涼意驚醒了他,他偏說是冷露把他的夢給滴破了,把有形的露水和抽象的夢聯絡在一起;秋風生寒,他說是涼風如同梳子梳頭髮那樣從他骨肋間梳過,使他寒冷透了。真是苦吟鬼神愁。賈島煉字煉句,煞費苦心,他曾在詩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送無可上人》)後注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他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題李凝居士居》)中的“敲”字,也是經過反覆推敲定下來的。傳說他為此在路上撞了韓愈的車駕,韓愈也幫他推敲起來。推敲文字,實是調整思想感情,是寫作中不可少的工序。但賈島偏於對一字一句的琢煉,而忽略對詩歌完美意境的創造,因而這位苦吟詩人的詩多有警句而少名篇。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李賀21歲時參加了河南府的鄉貢進士考試,由於成績優異,被推薦到京城參加禮部舉行的進士考試。這時一些嫉妒李賀名聲的人,便利用社會上講究避諱的習俗來攻擊李賀,說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李賀不當舉進士,否則便是大不孝。韓愈雖作《諱辯》為其辯護,指出這種避諱的不合理,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韓愈的辯解雖然很有力,但仍然扭轉不了世俗的偏見,李賀最終也未能到禮部應考。這對年輕而有才華的李賀是個很大的打擊。從此,他失去了進身的機會,心情一直鬱鬱寡歡。當時他的家境並不富裕,為了求得一官半職,李賀往來於京、洛間,22歲時到京城作太常寺奉禮郎,這是一個具體執行宗廟祭祀贊禮的卑微小官,品階僅為從九品上。李賀對這一職務自然是很不樂意,25歲時即託疾辭歸。他一生體弱多病,心情又不好,27歲時就去世了。李賀現存詩歌241首。他的詩歌的內容主要涉及揭露時弊、感憤不遇、詠仙諷鬼和抒寫豔情幾個方面,但其中心內容是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及與此相聯絡的對現實的不滿與厭棄之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古文創作方面,但他在詩歌的創新方面也作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在詩歌方面,他主要是繼承了李白的白由豪放和杜甫詩的不拘一格、“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傳統,獨立開拓詩歌的新路,是一位別開生面、勇於創新的詩人。

  韓愈的詩風格多樣,他的那些反映民生疾苦、抒發政治失意的古詩,一般都寫得比較平易曉暢,如《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他的近體詩風格清峻,意味雋永,如《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他的絕句更寫得清新自然,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劉禹錫是中唐時期一位具有廣泛影響的著名詩人其詩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在詩歌創作上,他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他的詩歌,現存有800多首,其中成就較高的主要有三類,即政治諷刺詩、詠史懷古詩、民歌體小詩。1.政治諷剌詩。他的政治諷刺詩,如《戲贈看花諸君子》、《再遊玄都觀》、《飛鳶操》、《聚蚊謠》等。他的這類詩歌多采用比興手法,或者是託諷禽鳥,或者是寄情草木,都表現了對權貴們的諷刺和蔑視,抒發了其革新失敗後的滿腔激憤和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往往寓意深刻,辛辣犀利。⒉詠史懷古詩。劉禹錫經歷過重大的政治的鬥爭,因此對於歷史上的興衰變化、各種政治事件,都有獨到的見解。他結合自身的遭遇,聯絡中唐的各種社會矛盾,寫了許多優秀的詠史懷古詩。這類詩歌的特點是純用律絕的形式,弔古傷今,沉鬱蒼涼,感慨深沉。例如《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他的詠史懷古詩常把歷史上的故跡與現實景況聯絡起來,透過描述來寄託感慨,而不作什麼議論。他的律絕寫得很好,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寫個人的遭遇。⒊民歌體小詩。劉禹錫居朗州(湖南常德)九年,夔州二年,當地漁歌、山歌流行,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向民歌學習,寫出了許多民歌體的小詩。這類小詩的的特點是活潑清新,自然流暢,既保留了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調、響亮和諧的節奏與比興諧音等手法,又比民歌更為凝鍊婉轉,詞采華美。如《竹枝詞》都具有民歌的那種清新活潑、流暢婉轉的特點。前一首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吸取了民歌雙關諧音的表現手法,又進行了新的意境創造,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傳誦。後一首用“花紅易衰”比喻負心郎的薄情,用“水流無限”比喻自己失戀的痛苦,也都形象生動。後來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從劉禹錫“水流無限似儂愁”這一句變化而來的。劉禹錫的這類民歌體小詩,由於形式生動活潑,音節響亮和諧,所以在當時就得到廣泛傳播,並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詩歌的數量較少,只存140多首,都是貶謫以後所作。前人評論柳詩,大多以為是繼承陶淵明傳統,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有些詩常藉助山水景象來襯寫人物的生活情趣和襟懷情操,它們往往描繪出清幽奇特的畫面。比如《漁翁》:這首詩以清新的語言,明朗輕鬆的調子,描繪出一幅優美的山水圖,圖中有人的活動。看這幅圖,不僅使人目睹湘江日出前後景色的變化,還使人看到了一位日夜與青山綠水為伴,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漁翁形象。顯然,這個形象是詩人理想境界的化身,反映出他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詩中寫景富於變化,“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畫面最美,猶如帶音響的電影特寫鏡頭。末句化用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辭》),自然妥貼,神韻很足。《江雪》則以江上雪景襯寫漁父的高潔。詩中前兩句描寫出一幅大雪封山、路斷行人的酷寒場面,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勾勒出漁父抗寒鬥雪、毅然垂釣的形象,便充分表現出了他不同流俗的志趣和無所畏懼的孤傲精神。

  【作品閱讀篇目】韋應物《滁州西澗》,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韓愈《山石》、《聽穎師彈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李憑箜篌引》,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戲贈看花諸君子》、《再遊玄都觀》、《竹枝詞》賈島《尋隱者不遇》孟郊《遊子吟》、《登科後》,柳宗元《江雪》、《漁翁》,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四)晚唐詩詞文:晚唐,即唐文宗至唐亡,這是唐詩的夕陽期。這個時期的代表詩人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正是這一時期詩歌的寫照。這個時期沒有了理想,只有悲哀,感傷與華豔,構成了這個時期詩歌的主要特色。代表詩人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也只是天鵝的絕唱。

  晚唐詩壇有被稱作“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他們的詩歌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抒情性,但因理想與現實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他們的詩作亦充滿了感傷的情調。此時詩壇還有皮日休、杜荀鶴、陸龜蒙、羅隱、溫庭筠、韋莊等人。晚唐文壇,一批作家直接繼承新樂府運動傳統,寫出了充滿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如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

  杜牧的詩歌主要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反映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詩歌,如《感懷詩》、《郡齋獨酌》、《河湟》、《早雁》等。一類是詠史懷古詩,《赤壁》、《登樂遊園》、《過華清官三絕句》、《過勤政樓》等,一類是寫景抒情詩,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並非單純寫景,而是借景以抒發對歷史或現實的感慨。

  杜牧詩歌的藝術特點

  1.杜牧的詩歌創作注重思想內容而又不輕視藝術形式,主張“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其詩意蘊深厚、寄慨深沉,藝術上雖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遠。杜牧的詩歌風格既有俊爽豪宕、峭拔勁健的一面,又有清麗婉曲、含蓄雋永的一面。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

  2.杜牧的詩歌語言凝練雋永,立意高遠拔俗。在藝術手法上常常是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交融在一起,尤其善於抒情。其詩也常常採用比興、寄託與暗示、暗喻的手法,給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覺,耐人回味與琢磨。

  3.杜牧古體、近體兼擅,且均有佳制,然尤擅七律、七絕。尤其是七絕的詠史懷古和寫景抒情詩,倍受後人推崇。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奚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他初學古文,19歲以文才得到牛黨令狐楚的賞識,改從令狐楚學駢文章奏,被引為幕府巡官,並經令狐掏推薦,25歲舉進士。次年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愛其才,闢為書記,以女妻之。牛黨的人因此罵他“背恩”。此後牛黨執政,他一直遭到排擠,在各藩鎮幕府中過著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

  一、李商隱詩歌的思想內容

  李商隱詩歌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政治詩,如五古長篇鉅製《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一類是感懷詩,如《安定城樓》、《登樂遊原》、《錦瑟》等,多抒寫身世之悲、命運之慨。一類是詠史詩,如《隋宮》、《賈生》、《馬嵬》、《瑤池》等都是名篇,或借古以諷今,或託古以抒懷。一類是愛情詩,多以“無題”為題,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昨夜星辰昨夜風”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二、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

  1.李商隱的詩歌遠接詩、騷的比興藝術,近取杜甫詩律精嚴和李賀瑰麗奇詭的特點,又融合了阮籍詩歌的旨意遙深和齊梁詩歌的綺麗華豔,形成了深情婉曲、綺麗精工的主體詩風。

  2.李商隱的詩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寄託遙深而措辭婉曲。其詩常常採用比興、象徵、暗示、寓託等手法,形成意蘊深刻而含蓄、情思綿密而邈遠的藝術特點,甚至造成撲朔迷離的朦朧意象和曲折複雜的內涵。此外,其詩講究字句的錘鍊,語言精練華美、深曲委婉,音韻和諧,對仗精工。

  3.李商隱的詩歌各體均有佳篇,尤工七律和七絕。

  【作品閱讀篇目】杜牧:《過華清宮》、《烏江亭》、《早雁》、《赤壁》、《泊秦淮》、《山行》;李商隱:《賈生》、《夜雨寄北》、《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錦瑟》、《嫦娥》;皮日休:《橡媼嘆》;聶夷中:《詠田家》;杜荀鶴:《山中寡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