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通用10篇)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通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1

  《三字經》既有道德典範人物榜樣的力量,又能吸取許多人文歷史知識精華,體會中華文學的博大精深,加深學生對中華美德、民俗文化的認識,同時又感受到時代精神。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清潔社會人心、薰陶學生品質的作用。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學會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強化責任感、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一、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兒童啟蒙讀物。它用一千多字涵蓋了自然界、社會及中國古代人文與歷史的基本知識,透過“讀千年美文”,引導學生“做少年君子”,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精神。它又是我們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表現,適應低年級學生心智成長和發展的特點,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拓寬了教學面,生動有效地加強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學習和訓練。因此,開設了《三字經》課程,就是意在發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優勢,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強化民族道德意識。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增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國學、用國學的意識,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

  二、課程基本理念

  新課程標準倡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我將《三字經》作為本年級校本課程。透過本課程學習,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優秀經典文化薰陶,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孩子從小與經典為伍,與聖賢對話,啟智求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三、課程綱要的設計思路

  《三字經》校本課程綱要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概述《三字經》課程設定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地位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敘述課外閱讀的總目標和分目標;第三部分為實施建議,敘述了《三字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說明,教學建議與評價建議,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它是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體現的是學生在《三字經》誦讀活動中,確定內容,明確方法,瞭解評價方式。使學生在《三字經》誦讀活動中,豐富知識,獲得人生啟迪。

  第二部分 課程的目標:

  一、總目標

  1、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瞭解國古代的優秀詩文。

  2、在讀古文、背古詩的過程中,宏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感。

  3、豐富學生的文學儲備,加強其文學功底,促進學生成為一代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新世紀人才。

  4、透過讀古文、背古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幫助學生修身養性,淨化心靈,陶冶情操。

  5、開發兒童的記憶潛能,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想象及表達能力,為兒童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具體目標

  1、能朗讀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詩句,形成誦讀的興趣和習慣;

  2、擴大生字量,以此為識字啟蒙教材,積累更多的生字、詞彙;

  3、接受中華傳統美德的薰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根據《三字經》校本課程的學習規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基本方法可確立為“四化”教學方法,即“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誦讀化”即誦讀為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記憶”是古人學習最常用的學習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古人讀經書的要求和方法是:“粗知文義”、“略通大義”。在教學方法上,以口授和誦讀為主。小學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三字經》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加強誦讀恰好發揮了學生記憶強的優勢。引領他們把無意識記憶轉變為有意識文化儲備,使他們從小腹有詩書,在本國傳統文化滋養中成長。

  2、“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三字經》校本課程所選內容,皆中國古典優秀文化,其內涵豐富,它蘊含著古人的大智大德,如何讓學生破譯文章的宏旨要義是教學的難點。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精典的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了教學難點。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故事化”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可謂是“潤物細無聲”。

  3、“生活化”是指《三字經》校本課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更好的生活,讓生命更有價值。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學中可設計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絡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使《三字經》生活化,讓學生把中國傳統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內化為一種品質,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使他們“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評價建議

  1、評價主體多維化:首先是改變目前佔主流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指導學生自評、互評。由於《三字經》的學習還常常在課餘進行,還可請家長共同參與,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互動的活動。

  2、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評價課內所學,還要評價課外的閱讀;不僅評價學生對《三字經》的理解掌握情況,還應“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

  3、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會背多少《三字經》,更應注重學生髮展的過程。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古詩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礎之上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應該注重平時的、過程的評價。

  4、評價形式多樣化,學生成果展示多樣化。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2

  教學內容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教學目標

  1. 引領學生誦讀“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 透過誦讀,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從小珍惜時間、熱愛學習的良好習慣。

  3. 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體會古文凝練、深厚的語言美和抑揚頓挫的音律美。

  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 透過誦讀,引導學生懂得從小珍惜時間、刻苦學習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三字經》在中華大地上流傳了千年之久,幾乎家喻戶曉。書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時孩子的蒙學教材。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三字經》等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三字經》。

  二、 理解句意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三字經》裡的一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2. 指名讀,正音。

  3. 小組交流字詞的意思,以及對句子的理解。

  4. 教師組織交流,重點點撥。

  三、拓展閱讀

  1. 朗讀相關典故,幫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義。

  《蘇洵壯年好學》

  2.你還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請給大家講一講。

  (齊白石、越王勾踐、劉邦、吳承恩)

  3.讀讀下列與本文相關的古詩詞,說說你的感受。

  長 歌 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四、總結延伸

  只要我們能堅持珍惜時間,刻苦勤學,就一定能成才的。讓我們牢記這幾句話,背誦今天所學的《三字經》。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並背誦《三字經》從

  “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學習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2、學習到一些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學習流程:

  一、複習

  理解並背誦《三字經》第一課內容

  二、教師匯入

  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今天理解並背誦《三字經》第二部分內容。

  三、多種方式誦讀

  (一)、靜心自讀;

  (二)、指名接讀;

  (三)、齊讀;

  四、理解含義

  1、今天我們學的這段裡你知道哪一句的含義,給老師和同學們

  講一講,指名講含義。

  2、今天我們學的這段裡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義,提出來討論。

  重點解釋“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3、老師補充《三字經》中的故事《師文拜師》《孔融讓梨》,學生認真聽故事,聽後討論。

  五、再讀

  1、接龍讀。男生讀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為一段)

  2、學生賽讀3、師生拍手齊讀

  4、讓我們再來感情地讀一讀。

  六、嘗試背誦

  1、自由背誦。自己小聲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師生互動,考考你

  (1)老師考學生。老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

  (2)學生考老師。學生說上句,老師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快又好(過關者畫上紅旗)。

  七、拓展昇華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八、小結

  同學們,老師希望你們不僅把這段《三字經》背好,在生活中還要按《三字經》中說的那樣做,做一個文明有禮、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人。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4

  教學內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誦、背誦《三字經》,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2、透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道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3、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4、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這4句三字經。

  教學準備:

  小黑板、圖片

  教學流程:

  一、匯入揭題

  同學們,你們覺得讀書有沒有年齡的限制呀?

  (引出不論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學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

  1、自讀《三字經》中從“人之初??貴以專”4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並將這4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

  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

  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4、教師講解解釋這4句三字經的含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

  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小結:學了本課後,你有什麼想法,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繪畫,也可以用完整的話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教學內容: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2、引導學生體會含義,受到儒學經典薰陶,弘楊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體會原文的含義,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子女成才的深刻意義。教學準備

  《三字經》故事,原文釋義。

  教學模式

  三個版塊:(一)故事激趣(二)誦讀感悟(三) 小結。

  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故事嗎?

  2.那麼,你們想不想聽老師講一講呢?(教師講故事)

  3.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二、過渡新授:這個故事,就出自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三字經》,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原文。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三、誦讀感悟

  1.朗讀原文,讀通讀順。

  (1)師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注意不認識字的發音,尤其是平翹舌的讀音。

  (2)跟讀,要求:及時正音,把原文讀通順讀流利。

  (3)小組比賽讀,看哪組讀得又準確又流利。

  2、誦讀原文,讀出節奏韻律。

  (1)讀古文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讀出節奏和韻律。你們想聽一聽嗎?(教師範讀《三字經》 ) (2)學生試著自己讀一讀。 (3)拍手打節奏,齊聲誦讀。

  四、小結

  可見,好的教育方法,對我們的成長是多麼的有利啊!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會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五、作業:回家以拍手歌的方式給父母誦讀今天學的內容。

  教學內容: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5

  教學目標:

  1、自由拼讀並有感情地朗讀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體會《三字經》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2、透過學習,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三字經》故事,音樂磁帶,《三字經》朗讀磁帶。

  教學過程

  一、多種方式,複習舊知。

  二、誦讀感悟

  1 朗讀原文,讀通讀順。

  (1)師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注意不認識字的發音,尤其是平翹舌的讀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2)學生自由讀,要求:邊讀邊劃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要求:及時正音,把原文讀通順讀流利。

  (4)指讀,隨時正音。

  (5)小組比賽讀,看哪組讀得又準確又流利。

  (6)開火車讀,看哪列火車讀得又快又準。

  2、、誦讀原文,讀出節奏韻律。

  (1)讀古文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讀出節奏和韻律。你們想聽一聽嗎?(放《三字經》的朗讀磁帶。)

  (2)試著自己讀一讀。

  (3)指名讀,生評,師評。(評價中引導學生進一步讀出節奏韻律。)

  (4)拍手打節奏,齊聲背誦。

  3、質疑釋義。

  (1)同學們,真聰明!那這章《三字經》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在讀的過程中,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2)在彙報、質疑中,體會原文的含義。

  (3)你們學明白這段故事了嗎?那就請聽同學來講一講吧!(配樂,進一步感悟原文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4)小結:只有知道這些,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三、拓展昇華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媽媽是如何教育你學習的?你喜歡他們的方法嗎?說說理由。

  四、課外延伸。

  1、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背誦給家長聽。

  2、親自查閱有關今天學的《三字經》中的典故,小組合作試著表演。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6

  【教學資料】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誦原文,積累語言。

  2、明白《黃香溫床》《孔融讓梨》的故事,瞭解孝敬父母,互相謙讓是傳統美德。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

  3、培養學生“感恩、愛”完美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體會原文的含義,學習古人的孝敬父母。互相謙讓禮儀道德。

  【教學準備】

  1、《黃香溫床》《孔融讓梨》配音動畫課件。

  2、《三字經》朗讀錄音。

  3、學習資料的課件設計。

  4“經典誦讀能手”頭飾、“經典誦讀小名星”頭飾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黃香溫床》《孔融讓梨》的故事嗎想看一看嗎

  2、播放《黃香溫床》《孔融讓梨》動畫課件,要求學生認真看,用心聽,用腦想,能說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們各做了一件什麼事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看完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過渡新授:這個故事就出自這天我們所要學習的《三字經》的片段資料,讓我們一齊來讀一讀原文。

  課件出示: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二)誦讀感悟

  1、師範讀,學生認真聽,注意不認識字的發音。

  2、學生自由讀,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齡、能、融、染、犁、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要求及時正音把原文讀通讀熟讀順。

  4、看大螢幕個別讀,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佈置誦讀評比規則。

  5、師提示,古文的朗讀不但要正確還要讀出節奏韻律,播放《三字經》朗讀錄音,學生聽後先說感悟再試著自己讀一讀。

  6、指名學生個別讀——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評價中引導學生進一步讀出節奏韻律之美。)

  出示課件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7、接火車讀。小組讀。各小組評選“經典誦讀能手”帶上頭飾。師生鼓勵。

  8、由“經典誦讀能手”上講臺誦讀,評選“經典誦讀小明星”帶上頭飾,師生鼓勵。

  9、男女生互相接讀。為人子,。親師友,。香九齡,。孝於親,。融四歲,。弟於長,。

  10、全班同學打節奏,齊聲背誦

  11、同學們真聰明,那這章《三字經》的資料你們已經記住了,老師期望你們回家把古詩文背誦給家長聽。把故事講給家長聽。

  (三)拓展昇華

  1、讀古詩文的過程中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在彙報中質疑,再次體會原文的含義。明白做人的道理。

  2、在生活中,你是就應怎樣關心爸爸、媽媽的呢看到別人做不對時你會說什麼

  3、你該怎樣和同學、小朋友相處呢

  (四)總結提高

  黃香和孔融都是之後成為大官,但是人們記住的不是他們的大官,而是他們兒時的這些故事。可見,孝敬父母,關心他人,謙虛禮讓,富有愛心,懂得禮儀是多麼重要。這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天我們更要學會用愛和感恩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和諧。

  【教學反思】

  經典誦讀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於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在學生琅琅“讀經”中,感受到的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趣橫生。

  在教學《三字經》前,我反覆閱讀教材,明白這些資料中講了許多歷史故事,通篇皆為整齊押韻的三字或四字小節,結構整齊悅目,讀來簡潔凝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根據這一特點,我查閱了超多的資料,製作資料有關的小故事課件,藉助這些故事幫忙學生理解其含義及做人的道理。本次教學中,故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很好地調動了學生誦讀《三字經》的用心性。在教學資料時,利用《黃香溫席》和《孔融讓梨》兩個故事,結合文字,由字到句,再拓展到日常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感知何為“孝”何為“悌”的道理。另外,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語言特點,主要的教學支點就是“讀”,採用自讀、練讀、指讀、合作讀、表演讀、競賽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熟悉文字,並感悟文字。這一系列的過程,層層深入,步步提高要求,從誦讀中,教材的押韻美感、抑揚頓挫的節奏才能體現出來,或者說正是教材語言特有的聲律美感內在地決定了吟詠誦讀是其主要學習方式。因聽聲而記真切,因吟誦而見其美,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就在語言的聲音美本身!這能夠看出每一天讓孩子反覆吟誦這類讀本,美辭佳句盡入腹中,積累日豐,有助於培養學生凝練、典雅的文言語感和美感,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識字量及運用知識的潛力得到了促進和發展。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7

  教學目標:

  1、 透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義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2、 透過朗誦、背誦《三字經》,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教學重點:

  透過學習《三字經》,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教學難點:

  學生會判斷《三字經》中的精髓內容。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演講與名言推薦。

  1、 課前演講《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2、 演講評分

  3、 名言推薦。

  二、 匯入。

  師:“常回家看看”不僅道出了作者的心聲,而且還唱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那就是對家的重視。《三字經》裡也有這樣一句話:“夏傳子家天下”。今天,讓我們再次學習《三字經》,再次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 要求學生背誦《三字經》

  1、 提出要求: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背誦,並簡要闡述喜歡的理由。

  2、背誦《三字經》片段並簡要陳述理由。

  四、要求學生談談學習《三字經》後的收穫。

  1、提出要求:請學生結合《三字經》的內容,談談學習後的收穫。

  2、 學生談收穫。

  學生1:九峰人的座右銘是“先成人再成材”,這句話說出了道德品質的重要性。《三字經》中“黃香溫席”“孔融讓梨”和“孫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們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多交良師益友,努力學習。學了《三字經》,我還知道: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連動物也不如。

  學生2:《三字經》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這句話就是:“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這句話告訴我們:勤勞就有功效,嬉戲是沒有益處的,應該警惕自己,時時勤勉用功。讀了這句話,我懂得了凡是勤懇學習的人,一定會有進步。如果怠惰嬉戲,不但沒有益處,而且還會有損害,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

  學生3:“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啟示。如果一個人不學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因為不懂禮的話,就會容易說錯話,如果懂得禮節,大家便樂意和你為友,並且尊敬你。我們現在求學,常常與老師親近,要學老師良好的言行,功課上有疑問要請教老師,不要和老師疏遠。對於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學,要與他們和樂相初。

  五、拓展閱讀,並讓學生嘗試寫《三字經》。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六組經文。逐步瞭解《三字經》的語言特點。

  2.透過蒐集資料、誦讀經文積累相關歷史典故,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

  3.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誦讀《三字經》原文,積累相關歷史典故,並瞭解其語言特點。

  2.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興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將《三字經》部分原文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通讀經文,並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三字經》影片資料、歌曲。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播放歌曲《三字經》,會唱的可以跟著唱。透過跟唱也對前六組經文進行了複習。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又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三字經》了,還記得咱們學習經典的口號嗎?(讀中華經典,做謙謙少年)

  二、學習經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1.學生自由讀,讀通順、讀流利。

  2.指名讀,一人讀一行,糾正字音。

  3.練習讀,把金文讀熟。同桌對讀,小組賽讀,開火車讀等形式。

  4.指出節奏韻律。拍手誦讀,爭取會背。

  5.思考:透過這六組經文,你知道了什麼?2 多媒體相機出示:《黃香溫席》、《孔融讓梨》兩個故事,學生認真聽,再談想法。

  6.邊讀邊品再讀經文。

  三、拓展延伸:

  1、透過今天的學習,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經文對你的指導,如:怎樣孝敬父母、兄弟友愛。

  2、學習兒歌《謙讓歌》

  《謙讓歌》

  好兒童,要謙讓,

  好處、方便,我不搶,

  要學孔融把梨讓,

  先別人,後自己,

  人人誇我“你真棒”!

  四、小結

  同學們,老師告訴過大家要“學以致用”,學習知識就是要用的,所以今天我們說到就要做到。要到什麼呀?(學生答:孝順,友愛,謙讓等)對,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互相監督,共同進步吧!

  同學們,“雅言傳承中華文明,經典浸潤精彩人生”,讓我們抓緊時間學習《三字經》吧,因為我們要“讀中華經典,做謙謙少年”。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9

  活動目標:

  1、透過學習,使幼兒初步理解“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的含義。

  2、培養幼兒大膽、完整講述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經典誦讀的興趣。

  活動準備:圖片一幅、列印好的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1、透過觀察圖畫引出故事。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有趣的圖畫,你們想看嗎?老師在投影儀上出示圖片。提問:

  (1)圖片上有誰?這些人是什麼時候的人?從哪裡看出來的?

  (2)圖片上的老爺爺是誰?

  (3)這幾個小朋友在玩什麼遊戲呢?

  (4)請你猜一猜,孔子和項橐在說什麼呢?

  2、老師講故事,故事中的問題讓幼兒回答後,再接著講。

  小結:孔子雖然知道很多知識,但他還是很愛學習,還向七歲的項橐請教,真是不簡單。我們小朋友更應該認真學習知識,做個有學問的人。

  3、結合《三字經》,激發認字興趣。

  這個故事就藏在我們學過的《三字經》裡,是哪一段呢?

  出示列印好的紙張,一起讀。老師可稍作解釋。

  幼兒拿出自己的紙,邊指邊讀。從“昔仲尼”讀到“猶苦卓”。

  活動延伸:鼓勵幼兒收集經典故事來講給大家聽。

  三字經研讀:《三字經》校本課程 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習背誦古典詩文的興趣。

  2、通過了解《孟母三遷》、《孟母斷機》、《五子登科》的故事, 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體會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3、會背“昔孟母 擇臨處 子不學 斷機杼”。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背誦“昔孟母 擇臨處 子不學 斷機杼 。”

  2、感知學習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由故事匯入“三字經”。

  1、出示圖片(古代私塾)

  2、提問: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地方?看一看它的擺設,有桌椅, 桌上擺著筆墨紙硯,再想想?(我們學習的地方叫學校,古代人們學 習的地方就稱為“私塾”)

  3、那你們知道古時候的孩子都學什麼書嗎?(三字經 百家姓 千 字文 弟子規)

  4、出示圖片:(三字經)

  5、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三字經》(板書)

  二:複習:齊背“人之初 性不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三:新授:

  1、師導:你們知道為什麼起名叫《三字經》嗎?《三字經》,三 字一句而得名,三個字一句話看起來很簡單,背起來也不難,可這裡 面可藏著許多經典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呢。

  2、播放影片:《孟母三遷》。故事:《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 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

  3、邊看邊想:故事的名字是什麼?孟母搬了幾次家?最後搬到了 哪兒?為什麼?這個故事精煉起來就是我們要學的《三字經》裡的六個字。

  4、出示板書:“昔孟母 擇鄰處”(拼音文字一起出現)

  5、自己讀一讀,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來幫忙。

  6、誰來試著讀一讀?(三人)糾正字音,讀正確,讀充分。(互相讀、 齊讀)

  7、播放影片《孟母斷機》

  8、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 故事:《孟母斷機》。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 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 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 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 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 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 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 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 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9、媽媽為什麼生氣?(孟子逃學)機杼斷了結果怎樣?(不能織 布了)媽媽想告訴孟子什麼?(孟子逃學學習不努力就如同這織布機 沒有用,成不了才)

  10、三字經裡也用六個字記錄了這個故事。

  11、出示板書:“ 子不學 斷機杼”。讀正確、讀充分。

  12、連起這四句一起背一背。(全體、個別、拍手)

  13、講五子登科的故事。

  14、播放影片:動畫音樂《三字經》,大家一起唱。

  四:拓展總結:

  師:在家裡父母是怎麼教育你的?生自由暢談。

  是啊,在我們成長的每時每刻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讓我們 珍惜他們的付出,努力學習,回報他們,回報社會!

  “人之初,性本善”每天教室裡都會傳出誦讀《三字經》的朗朗 讀書聲。《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三字一句, 兩字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 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

  記得小時候,似乎對《三字經》的瞭解和認識一直只停留在它是 一本古老的書、篇幅很長,一直不以為然。偶爾從網上得知聯合國教 科組織已經把《三字經》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那都說明《三 字經》的文化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同時為了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 一個薰陶,為了傳承經典誦讀,為了給自己補上《三字經》這一課, 我認認真真讀了這本書;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透過研究學習 我發現《三字經》裡面確實有許多寶貴的東西,值得現代學生,甚至 成年人來讀一讀。

  《三字經》採用敘述和倫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 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 的書。這本讀物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 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而又言簡賅。 我為了實現和孩子們共同成長進步的目標,潛心研讀吟誦《三字經》,並已開始教孩子們理解朗讀《三字經》裡面的故事,以期培養孩子們 的品德、禮貌、文化修養。更好的實現養成教育。

  《三字經》在結尾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給子孫後代留下 什麼遺產。作者的態度是“人遺子,金滿k;我教子,唯一經。”

  他說世上有許多人為子孫計,留下許多金銀財富給後代,教育子女, 唯有一冊經書而已。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我很贊同這個觀點。讀了《三 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穫是 對孩子們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 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作為教師的我們,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一起學習,我們的 所作所為就是當代中小學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如果我們不提高自身的 修養,又怎麼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覺得讀《三字經》、 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 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教師,如果你的家中還有有待教育的子女, 如果你想提高自身修養,《三字經》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