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字經》潛在的課程價值

論《三字經》潛在的課程價值

  [摘要]《三字經》著於南宋,是我國的蒙學讀物,儘管其簡短精煉,三字一句,卻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被譽為“袖裡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其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自然、文化、倫理和教育,教會人們如何注意細節與養成習慣是它的精髓。從《三字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潛在的課程價值。

  [關鍵詞]《三字經》;閱讀;識字;

  道德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說:“印刷術和閱讀區別了成年和童年,只有透過閱讀繼承人類文化傳統,取得與社會對[1]社會意義上的人。”中國最早的蒙學教材之一《三字經》則是兒華章MagnificentWriting

  1、閱讀教學的源泉

  閱讀興趣的激發可以是提升閱讀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學生的閱讀興趣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閱讀,即位。《三字經》的識字意義在於教化學生內在的品行,使學生能夠修己身,知其義。而當今的小學教材識字注重的是象形文字的講解,識圖認字。如果把《三字經》與語文課本的識字相結合,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字的積累,透過詞語的搭配,再加之文章好的事例,就是一篇好文章。當今的學生寫作總是擔心沒有好事例,其實在中就有許多典範的例子,如“燕山,有義方,教五子,透過對書籍報刊等原有的語言符號提取、加工、運用直到透過《三字經》講的是五子登科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三字經》中有想象產生獨到的見解。稱之為“主動式閱讀興趣”;另一種是名俱揚”這是最好的素材。文學作品的素材在於讀書與積累,然“間接閱讀”,即對閱讀產生好奇,進而透過網路、書籍、圖片注58個,《三字經》這個在兒時就能讀懂的讀物為我們識字與寫作打解的閱讀,稱之“趨動式閱讀興趣”。然而閱讀能力都不是先天而對語言感知所決定的,而是兒時透過對語言閱讀的訓練,讓兒下堅實的基礎。童的“突觸”在閱讀方面得到最大的發揮,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興趣越發凸顯而形成的。《三字經》三字一句,通俗易懂,朗刻苦學習的典範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讓學生在讀的同時就可以理解其義,看似短小精煉卻讓學生在每讀一句就可以讀一個故事,這對閱讀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識字寫作的根基

  清人王在《教童子法》中認為:“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遵循這一規則進行編寫。《三字經》中第一個字為“人”字,而與

  指事之純體教之。[3]現代小學教材也是話的文化語境,才能實現從童年到成年的轉變,才能成為一個必虛讀書。先驅象形、“人”童首選的蒙學讀物,它的地位在今天的教學中是不可替代的,此對應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部分教材在編寫的第一個字為《三字經》在教授“人”字同時告誡我們的是人性善它將閱讀教學、識字教學與道德禮儀教學完美結合,充分體現字。然而“人”字後為“耳、口、目”等身體的`部了課程目標所要的達到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論。小學課本里所講的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代人的驗證,其潛在的課程價值至今讓我們受益匪淺。

  3、道德教育的範本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三字經》中開篇“為人子,方少兒童教育時期的重要性。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才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三字經》作為蒙學讀物,在家庭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這裡強調了

  朗上口,透過以知禮守信、家庭和諧、倫理教育、自我努力完善、時”到“首孝悌,次見聞。”明確提出禮儀,透過事例強調禮儀在

  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提高,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思考是對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從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謙讓、仁義、誠信人腦智力的反映,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思維看法。當今這些道理,那麼在孩子的心中這些就是做人最根本的標準。在學生在應試教育下,不是不會思考而是沒有時間思考。升學壓《三字經》裡介紹了十義,這十義裡我們看到了家庭、朋友、長輩力下引發的題海戰術,這就完全束縛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之間的相處原則。在今天新聞中經常報道老人跌倒沒有人扶,我們可以透過對《三字經》的閱讀,藉助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集大學室友投毒案件,進而我們開始提倡和諧、提倡友愛,開展教合思維、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來對文字進行解讀,讓學生自己育德育宣傳活動很有教育意義。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三字獨立思考理解文字。

  學生有閱讀興趣同時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就是教學的主體,透過“讀”與“思”對閱讀文字解讀,課堂上進行討論,而教師起到解答疑問,歸納總結的作用,正體現了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他的[2]《三字經》,把禮儀道德教育作為兒童的細節教育、養成教育;把它作為生活教育,那麼社會將更加和諧。

  《三字經》作為我國文化的精髓,弘揚傳統文化,學習《三字經》,讓我們從兒童教育做起,將它與閱讀教學,識字寫作教學,以及兒童的道德修養相結合。它教會我們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提高自身素質,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其潛在的課程價值值得我們不斷的挖掘與學習。當然《三字經》受時間與歷史的影響,存在一定的侷限,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新課改的指導下發揮其“教之道,貴以專”的教育精神。

  【參考文獻】

  [1]美國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李伯黍.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學[3]郭林紅.《三字經》對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J].昆明學院學報,2012,34(2):110—113.

  “迷箱”實驗中將小貓關在帶有閥門的木箱中,小貓透過多次反覆碰撞踩到閥門從而逃出了木箱,而在第二次第三次反覆把小貓放入木箱中後小貓一次比一次快的成功逃出木箱。由此桑代克得出“嘗試——錯誤——再嘗試這個結論。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對於自己探索的方法效果最佳,並且要反覆檢測,如果在課堂上我們讓學生真正領會文字閱讀,自己探索,透過做題再加之老師正確方法的引導,自然在考試中對提高閱讀的得分率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讓學生探索式的閱讀學習解基礎上進行的,沒有《三字經》的細水長流的滋潤何來源遠流長的大江。

  二○一四年第十五期

  討論,是基於對《三字經》的閱讀以及對剪短精煉的小故事的理術專著.

  作者簡介:李冰,女,吉林師範大學文學院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