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三字經詳解: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即了皇帝位,就是歷史上的漢高祖(西漢紀年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時算起)。劉邦建都洛陽,後來遷至長安,從那時候開始的二百一十年,漢朝的都城一直在長安。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西漢”,也叫“前漢”。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劉 邦即位不久,在一次慶功會上對大臣們說:“我之所以能夠得天下,全在用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軍糧,我比不 上蕭何;統領百萬大軍,衝鋒陷陣,我趕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代的豪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故此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 傑”。

  劉邦在位僅六、七年的時間就死了,太子劉盈即位,史稱漢惠帝。劉邦的皇后呂雉將戚夫人殘害成“人彘”,又毒死趙王如意,使劉盈身心受到極大的刺激,勉強在位七年就死了,年僅20歲。其後呂雉專權八年,大量起用呂姓孃家人,欲將漢朝變成呂姓的天下。

  漢業初建的二十年時間裡,除了王室內部的爭鬥以外,在經濟建設、社會文教等方面,並沒有什麼建樹,總算不打仗了,百姓可以喘口氣了。真正奠定漢朝400年基業的,要從劉邦的小兒子漢文帝劉恆開始。

  呂雉死後,呂氏集團覆滅,劉恆繼位。他是歷史上公認的寬厚、仁慈、節儉的好皇帝,與其子漢景帝劉啟一起,被推崇為“文景之治”的仁政榜樣。

  漢 文帝劉恆所以能夠寬厚、仁慈、節儉,得力於母親薄後的教育。薄氏是南方吳國人,是個知書明理的賢妻良母,平生最喜歡讀《老子》。她居然能夠躲過呂后的迫 害,可見她的“黃老之學”功夫不一般。漢文帝一生都受母親影響,治國之道也力守老子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劉邦手提三尺劍,馬上 取天下,劉恆以道德文治守天下,才有200多年的西漢王朝。文景之治,使全國修養生息、恢復國力、發展經濟,而真正復興傳統文化的則是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受公孫弘、董仲舒的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漢元帝時代則完全確定走儒家學術思想為主的路線,才形成漢儒以註疏、訓詁、考據的“漢學”。但是“獨尊儒術”看似推崇,實則葬送了傳統的儒家思想,使儒家學術走上了近親繁殖的退化之路,為西漢王朝的衰亡種了惡因。

  由漢高祖劉邦算起,至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為前十帝。傳到第十一代漢孝平帝,孝平帝繼位時只有九歲,被外戚王莽一杯鴆酒毒死了。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西漢王朝至此而亡。

  讀 漢朝的歷史,很覺奇怪。漢朝有十個皇帝繼位的時候年齡都很小,最小的一歲,最大的十七歲。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漢獻帝劉協就是八歲即位。皇帝年齡太 小,沒有辦法理政,只能靠別人輔政,外人信不過,只有叫太后協助理政。太后久居深宮,對社會上的事情一竅不通,只能找自己的孃家人來幫忙,造成外戚專權。 時間久了,外戚羽翼豐滿,自己也想篡位當皇帝,天下就又要亂了。

  小皇帝慢慢長大了,對此現狀當然不滿,又要把太后這一系的外戚推翻,恢復自己的皇權。但是小皇帝既無兵權,又無經驗,怎麼辦呢?只能利用身邊的宦官,所以又有宦官當政。看看兩漢四百多年的歷史,不是外戚篡位就是宦官專權,沒完沒了。

  漢成帝的母親、皇太后王政君有八個兄弟,除了一個早死的,其餘七個都被封為侯,王莽就是王太后的'侄子。王家子弟多數驕奢傲縱,王莽卻沒有那種習氣,他像普通的讀書人一樣,做事謹慎小心,生活也比較節儉。王莽做了大司馬以後,很注意招攬人才,不少讀書人都慕名來投。

  到孝平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九歲,國家大事都由大司馬王莽作主。吹捧王莽的人都說王莽是安定漢朝的大功臣,請太皇太后封王莽為安漢公。王莽說什麼也不肯 接受,於是威望就更高了。別人越是吹捧王莽,漢平帝越覺得他可怕、可恨,因為王莽不準平帝的母親留在身邊,還把他舅舅家的人殺光了,所以漢平帝常在背地裡 怨恨王莽。

  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祝壽,王莽親自獻上一杯毒酒,漢平帝沒有懷疑,接過來就喝了。第二天,宮裡傳出話來,說漢平帝得了重病,沒有 幾天就死了。漢平帝死的時候才十四歲,當然沒有兒子。於是王莽從劉家的宗室裡找了一個兩歲的孩子為太子,叫做孺子嬰,王莽自稱“假皇帝”(代理的意思)。 有人勸王莽乾脆繼位做真皇帝,王莽也覺得假的不如真的,於是向太皇太后去討皇帝的傳國玉璽。王政君這才大吃一驚,不肯交出玉璽又被逼無奈,就氣憤地把玉璽 扔在地上,摔掉了一個角。王莽心疼的不得了,趕快叫人用黃金鑲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鑲玉”璽。

  公元8年,王莽正式繼皇帝位,改國號為新,都城仍在長安。從漢高祖稱帝開始的西漢王朝,統治了210年,到這時候結束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