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三字經詳解: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經孔子整理後,收錄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311首詩歌。《詩經》按作品的體例和形態不同,分為“風雅頌”三詩和“賦比興”三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儒家關於禮學的典籍有“三禮”,即《周禮》 《儀禮》和《禮記》。《周禮》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讀書,對後世影響深遠,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等都曾以《周禮》為理論依據。《儀禮》據傳是孔子根據周 代殘留的資料,彙編而成的,全書共17篇,包括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基本禮儀,是後世歷代帝王制定禮法的依據。

  《禮記》是一部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紀錄了秦漢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論,特別是孔子關於禮制方面的言論。其書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教育、社會、乃至醫藥、衛生,諸多方面。要了解中國文化的根本,《禮記》是不能不研究的。

  《禮記》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憲法精神的所在,我們的大同思想,就來自其中的“禮運篇”。四書中《中庸》與《大學》,就是《禮記》裡面的兩篇文章。因為是孔子的70個學生和一些漢代學者為禮而記,故稱為《禮記》。

  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刪定《禮記》85篇,小戴刪定禮記46篇,講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論。後人加入《樂記》一篇,如此就禮樂具備了。

  歷 史上講授《禮記》最著名的是西漢學者後蒼,後蒼在曲臺殿定《禮記》184篇,後傳授給戴氏叔侄,大戴刪定為八十五篇,小戴刪定為四十六篇。今天的《大戴 禮》僅存三十九篇,已經不通行了。《小戴禮》四十六篇俱在,後人又加入“明堂”“月令”“樂記”三篇,就是我們今天的49篇《小戴禮》,“中庸”是第31 篇,“大學”是第42篇。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諸侯國的民歌,所以稱為“國風”,如有衛風、鄭風、齊風等。雅是正樂之歌,包括諸侯覲見天子的大雅,以及諸侯宴請賓客的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用的樂章,如有周頌、魯頌和商頌。國風、大雅、小雅和頌,稱為四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國風”。

  周時中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吏治情況,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從各地的.民歌、民謠中瞭解。時至今日,我們欲知臺上人的政績,聽聽老百姓為他編的順口溜就明白了。故此周朝立有采風制度,各國諸侯都要派專人採集本國民歌、民謠,定期上報周天子。

  在“賦比興”三體之中,賦是直接敘述;比是比喻,由此聯想到彼,如李白的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興是即興有感,抒發心中的感慨、鬱悶和悲哀,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吹絮,身世飄零雨打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 人非常注重詩的教育,因為詩可以使人端正思想,人不能沒有思想,不能沒有追求,有思想就會有問題,如果不教育,思想就會走上邪路。所以孔子說“詩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第一篇“關鳩”,還不是引導人們理解什麼是正當的男女之愛。其次,人生在世就會有痛苦和煩惱,西方人用宗教來派遣,我們 中國人用“詩”、“樂”來排解心中的情感,使自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認為,學識修養的基本功是要先讀詩。讀詩並不是要人成為詩人,詩的 教育,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文化內涵,能使人溫柔敦厚,情感昇華。中國上古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時代的《詩經》,可以說是那個時代 的百科知識大全。孔子培養的政治人才,首先是學識淵博的通才,不是隻會一樣的專才。

  《論語》中記載,孔子有一天問兒子孔鯉,有沒有研究“詩”的學問?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就告誡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知識不淵博,就無法作出好的文章。後世據此,才有“學了詩經會說話,學了易經會算卦”一語。

  孔子刪詩,上取商、下至魯,共311篇,秦始皇焚書以後,有六篇再也找不回來了。今天見到的只有305篇。《詩經》的傳承順序,據說是:孔子傳子夏,子夏傳一路下來傳到荀子,荀子再傳毛亨就到漢朝了。毛亨再傳毛萇,故有《毛詩》傳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