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三字經詳解: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三字經詳解: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書經又稱《尚書》,尚有上的意思,書是文獻彙編,《尚書》也就是上古時代的文獻彙編,是我國第一部記言體歷史文獻彙編,其文辭古奧,分為典、謨、訓、誥、誓、命六種文體。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相傳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對六經文化進行過系統地整理。將書經中殘缺不全、無文獻可考的東西刪掉。有些屬於私人譜牒性質的誥命,選取重要的留下來,合為百篇,其內容上自堯舜,下至春秋時代的秦穆公為止,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
為什麼孔子敘述歷史,要從堯開始呢?因為堯以前的文獻資料不充分,不敢輕易下結論,這是孔子做學問的態度。對堯以前的遠古史,我們只能從甲骨文及考古文物中去發掘了。
六 種文體中的“典”是帝王受命之書,凡可以做為常法永存的聖君明王錄也稱為“典”。歷史上有“三墳五典”,今天僅存“堯典”與“舜典”兩篇了。“謨者謀 也”,是臣子獻上的計策,如“大禹謨”;訓是臣屬對君主的諫言,如“伊訓”;誥是曉諭帝王的言辭,如“湯誥”;誓指君主出征前的討敵檄文,如“甘誓”、 “秦誓”等;命是君王釋出的命令。
《書經》裡面收錄了六大類、五十八篇文章,類似現代的官方文體檔案,學生要熟悉這六種文體,以備將來出仕時起草公文之需。
孔 子刪定的百篇《尚書》,被秦火焚燬。漢文帝登基後,昭告天下徵集《尚書》書稿,有一九十歲的伏生,口授《尚書》一部。至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為擴建宮室, 要拆除孔子故宅。在拆牆的時候,發現了夾層裡藏的竹簡,內有《尚書》58篇,史稱《古文尚書》。孔子十一代孫,經學家孔安國,奉漢武帝昭,將古文改寫為隸 書併為之作傳,史稱《今文尚書》58篇,較今天的《尚書》多出16篇。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親弟弟。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以後病逝,十三歲的成王即位。小孩子怎麼治理國家呢?只好由叔叔周公協助理政。周公不但理政治國,還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國體,開創了周朝八百載天下的基業。
《周 禮》一書,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敘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傳周公作《周禮》,設計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機構,每一官制下面再設不同的官職,每一官職都規 定了具體的職務條例,這樣就奠定了中國的政治體制和行政體系,六部制的行政體系一直沿用至今。所以,這裡才讚揚周公,說他“著六官,存治體”。
“六 官”就是天官冢宰,明清叫吏部,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人事部;地官司徒,明清稱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和公安部戶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為禮部,相當於 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夏官司馬,為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秋官司寇,為刑部,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和公安部;東官司空,為工部,相當於今天的` 建設部、農業部、貿易部等的綜合。
六官又稱六卿,是政府的職能部門,直到今天,我們政府序列,組織管理體制的架構也還是如此,沒有大的變動,“著六官,存治體”所言不虛也。
五 經之中不含《周禮》,什麼原因呢?孟子解釋說“諸侯惡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戰國時期的諸侯,誰也不敢照《周禮》這面鏡子,害怕見到自己的醜惡面孔,所 以去掉了《周禮》。而其中“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句話,又被後世別有用心的人,糟改為“刑法不涉及貴族階級,禮法不用於庶人平民”。其實這兩句話的 意思是,“禮儀不排斥庶人,刑法不優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針對貴族的制裁,禮儀中也有不少是對庶民的規範。“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是千 古之理,可見被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
【拓展知識】
《三字經》作者及新舊《三字經》
三字經作者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內容卻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有英文、法文、俄文譯本。雖然不斷被後人增補刪減,正說明其不朽的價值。古來被譽為“袖裡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版本變化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2008年我國新修訂了《三字經》,由許嘉璐、苟天林擔任總顧問,著名學者傅璇琮擔任主編,增加修改49處,修改內容佔原文10%,雖然只有1476字,可謂精品,無論就內容還是就表述形式,都保持其傳統文化特色,可謂“修舊如舊”,體現其高度的傳統性。
美中不足的是傳統版《三字經》一是記史最全的也只到辛亥革命,二是對四大發明等內容隻字未提,因此,又將1995年廣東教育出版社的《新三字經》附後,聊作補充。
1949年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
1。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為“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2。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3。另外對網路流行的2008年版中錯字和錯音進行了糾正,如“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句中的“與”字,因其繁體與“興”字極為相似,誤為“興”;“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句中的“齊衰”標準讀音應為zī cuī,而網路流行的2008年版中錯為qí 。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共計1476字,是以明朝趙南星本為底本,修改、調整之處共計49句,採自徵文作者作品共12句,餘下均採自王相、賀興思、章太炎本。並對修改和調整的字句都在註釋中說明了依據或理由,同時,重新對全文作了詳細的註釋。除了一般詞句詮釋外,還對一些典故、人事註明了出處,做出了全面的闡釋。另外,修訂組還以三字韻的形式來對本次修訂工程作一個總結:下錄者,三字經。七百年,廣流行。撰此經,王應麟。宋末人,生於鄞。為勸學,多警言。講形式,眾樂見。元以降,學人補。章太炎,最顯目。舊時書,有侷限。古文化,古理念。現社會,認知變。新風尚,新觀點。當取精,與時進。科學觀,指要津。知榮辱,倡和諧。大中華,日日新。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原文及簡釋如下: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簡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簡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