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三字經詳解: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導語:傳統教育中的小學階段,是先學習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後再傳授知識,學習六藝;最後才是六 經的大學之道,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走的路線。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讀 書求學,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才能奠定紮實的基礎。按中國的古禮,也就是周公之禮,小孩子六歲就讀小學,先從生活規範開始學起。八歲開始學字,也就是學六 書;十八歲束髮,行冠禮以後入大學。因此《大戴禮記?保傅篇》中說:“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禮 樂射,御書數”六藝,是小藝;“詩書易,禮春秋”六經,是大藝。傳統教育中的小學階段,是先學習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後再傳授知識,學習六藝;最後才是六 經的大學之道,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走的路線。

  生活規範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子游在《論語?子張篇》中說的“灑掃、應對、進退”,不要小看這六個 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國文化教育一貫的傳統。我們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與職業、賺錢相結合的技能培訓,與傳統的生活教育是兩回事。 小孩子嬌生慣養的多,特別是富子弟,家裡都有傭人,他們自己哪裡會灑掃庭除。現代人不會掃地、抹桌子的多得很,掃把亂揮搞得塵土飛揚,一塊髒布越擦越髒。 連最基本的灑掃庭除都不會,今後他們如何面對生活呢?

  應對之事就更成問題了。常有這樣的孩子,你問他:貴姓?他就回答:我貴姓某。府上哪裡?他會 說:我府上某地。應對的禮儀根本不懂。至於進退就更難了,一件東西該不該拿、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這些都是大學問,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教。如見到長輩如何問 候、到親友家拜訪,該站還是該坐,站在哪裡、坐在哪裡等,都要教育。現在這些都沒有了,小孩子見到長輩一聲不吭,到客人家裡拉抽屜、開櫃子,沒有一點規 矩,可見我們的小學教育大成問題。

  傳統的'小學要教授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訓詁、句讀以外,還要學習漢字的結構和起源,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 聲、轉註、假借,六書之學。在形聲義三方面,給小孩子打好文字基礎。這方面的教材,周朝用《史籀篇》,秦漢用《倉頡篇》,以後出來《急就章》,六朝以後用 周興嗣的《千字文》。

  此外,小學階段還要接受“禮樂射,御書數”的小六藝教育,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禮是生活規範、樂是藝 術、射是射箭,相當於今天的健身,御是駕車,相當於今天的軍訓;書是文字和書法,數是數學,相當於今天的自然科學。可見,傳統小學教育的內容絕對不比今天 少,可能更全面。可惜,古六藝的傳統教育今天已經沒有了,在日本還有點依稀彷彿的影子,日本人將其轉變為“八道”,即茶道、藝道、花道、書道、劍道、棋 道、柔道和空手道,八個文化傳統保留下來了。

  小學期間,行有餘力的可以讀“四書”,但是老師一般不開講。什麼時候開講呢?要根據學生的程度和需要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是要到大學階段,老師才詳細講解四書中的道理。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經典著作,本來《大學》與《中庸》 只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朱熹將之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經朱熹註解的四書,代替了五經的地 位,在元明清三代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是士子學人的必讀之書,對中國近古時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朱熹,字元晦,號紫陽,祖籍徽 州(今安徽歙縣)婺源,是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十九歲中進士,曾做過五任地方官,但時間都很短。他主要從事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修復白鹿洞書院、 嶽麓書院,建立武夷精舍、滄州精舍等,廣收弟子門徒,傳播理學。朱熹一生著述甚豐,代表作品有《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語類》、《四書章句集註》、《周易 本義》、《資治通鑑綱目》、《詩集傳》、《楚辭集註》等。

  概括地說,四書中的《中庸》談理,相當於認識論;《大學》談法,相當於方法論;《論語》《孟子》是事例,由孔子、孟子兩位名角,一個演仁,一個演義,生動 地表演給我們看。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傳承上,是孔子傳曾子,曾子著《大學》;曾子傳子思,子思著《中庸》,代表了原始儒學的三代人。許多人以為《大學》《中 庸》就是孔子的思想,其實不對。《大學》與《中庸》是曾子與子思的學術論文,他們繼承了孔子的學術思想,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而《中庸》與《大學》的學術 觀點又有不同,這是要注意的。

  至於孟子晚了孔子165年,只是子思的門人,因為孟子的年齡小子思近100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