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1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裡,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雀慄”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2
今天無意間讀到了餘先生的一篇美文《我的四個假想敵》,一改我對先生的印象。在文中,先生的語言詼諧幽默,讓人忍禁不禁。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女兒的深沉的愛。
餘先生看著四個女兒相繼成長會少女,心中又喜又怕。為女兒的成長高興,為她們即將離開自己而傷感。這恐怕是每一個父親的心聲吧。
“冥冥之中,有四個少男正偷襲來,雖然躡手躡腳,屏聲止息,只等時機一到,便會站在亮處,裝出偽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當然不答應他。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我想一個果樹,天長地久在這裡站立了多年,風霜雨雪,樣樣有份,換來果實累累,不勝負荷。而你,偶爾過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來摘果子,活該蟠地樹根拌你一腳”
讀到此處不覺笑出聲來,此時的先生像個孩子般說著天真的話,看來岳父和女婿真的是“情敵”哦,呵呵在發笑之餘我們讀出了父親得情懷。雖然餘先生語言至此,但他只是抒發一下感慨,他會相信女兒能很好的生活。他還是會做一個開明的父親,偽作輕鬆。
恰好昨天看了一部電影《大學遊記》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餘先生的父親。餘先生只是有四個假想敵而已,而Jamn則把所有可能的情景都看作危險,他想和女兒像小時候一樣親密,希望女兒永遠在自己設定的安全線內生活。他是太愛女兒了,以至於害怕她離開自己的視線。可正如他的母親所說:“你知道嗎?當你去當兵時,我也害怕、擔心。我時時都在承受煎熬,我希望你就在我身邊。但我知道我必須讓你離開,我必須相信你可以獨立生活的好。我必須相信你,雖然我的內心是那麼的不安。”(意思大致是,記不得原句了)說這些時,老奶奶眼裡含著淚水,這是一個母親的心聲。
另外,jamn雖為人夫、人父,再前行的路上仍需要母親的支援。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引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感動……在生命終結之前,每個人都是一個學習者,學習如何生活,這與年齡無關,因為生命是一次沒有返程的旅行。
寫著寫著發現離題目已經很遠了,姑且就這樣吧。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3
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沒有像讀餘秋雨的《行者無疆》那麼痴迷,那麼一氣呵成。而是斷斷續續的,開始時甚至有讀不下去的感覺。記得剛讀時,我是一篇文章得連續讀上兩遍才有點感覺。或許是本人的語言攻底薄弱吧,才至於讀的那麼累,那麼辛苦。或許是他的文中好詞接連,我得多讀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兒掛鹽水的時候吧,我為了磨蹭時間,就帶上了它,卻被女兒戲虐為裝門面。她兩瓶鹽水掛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再次捧起了它,卻讀得如痴如醉,感覺甚好,這個中的原因,我怎麼也道不出個所以然來。就這樣,接連著看了十多篇,還覺得意猶未盡。只是讀到後來的小品文時,頓覺素然無味,也就擱置了。我想,讀書,既然是乘興而來,又何必敗興而歸呢?也許,在以後的某一個時間段,我會喜歡這類文章的。那也就一切隨緣了!
餘先生的散文,我覺得首推那些類似遊記的抒情散文,出於參加各種國際筆會的需要,他周遊的好多國家,足跡遍至英國、西德、西班牙等國家,隨著他的文章,領略了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我讀後感慨頗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已經駕馭著汽車暢遊各地。對我來說,那是個陌生的年代,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貧困階段,即使像今天我們自己也擁有了家庭轎車,我也覺得那是小時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呢?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餘先生的《自豪與自信——我的國文啟蒙》對我啟發頗多。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頤的《愛蓮說》時,如何搖頭晃腦,用川腔吟誦,有金石之聲。他認為,這種老派的吟誦,隨情轉腔,一詠三嘆,無論是當眾朗誦或者獨自低吟,對於體味古文或詩詞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像他的父親在他進中學後教他讀的那些古文,如《諫太宗十思疏》、《留侯論》、《春夜宴桃李園序》、《弔古戰場》、《與韓荊州書》……恰巧是我剛在《古文觀止》中讀到的,因此看到這些題目倍感親切。他一直認為,不讀舊小說難謂中國的讀書人。我,也正在走這一條閱讀之路,但願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與大師之間的距離能多少近一些。到那時,再讀先生的作品,也許會覺得更親切些。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4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蹟。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著我。走進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涵,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程序”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後人”。餘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雲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託著他悠遠的憑弔;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髮蘇州,江南小鎮,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迴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美的語言闡釋。——跋涉於殘陽廢壘中臨西風古道,與一頁頁風乾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5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裡,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裡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麼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