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藝考散文朗讀基本要領及技巧

播音主持藝考散文朗讀基本要領及技巧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播音主持藝考散文朗讀基本要領及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播音主持藝考散文朗讀基本要領及技巧 篇1

  一、歸納層次、理清思路、明確主題

  選好要朗讀的散文之後,就要開始備稿工作了。首先,通讀一遍,歸納大層次,劃分小層次。朗讀多要求層次的歸納和劃分,與語文課上分析作品的分層次稍有不同。朗讀分層次的目的,是把作品清晰地輪廓輸送到聽眾的頭腦中,便於他們整體感知作品的特殊感染力。分層次的過程就是理清作者文思發展脈絡的過程,以便朗讀者把握"不散的神",擷取其中的閃光點。對稿件熟悉以後,要冷靜地思考它的主題是什麼,從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形"和"神"是聽眾直觀接觸的兩個方面,我們把"形"理清之後,必須把"神"聚合起來,否則文章就容易變得面目模糊,混雜散漫。"神"就是主題,主題提煉出來了,朗讀就有了靈魂,作品的厚度和內含就便於體現。這樣的朗讀才是有意義的。

  二、抒發感情、營造畫面

  作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直接抒發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創作的基礎,也往往成為貫穿作品的或顯露、或隱藏的脈絡。閱讀散文時,扣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披文人情、析情,就能深入理解作品,並且提高閱讀文章的能力。《荷塘月色》寫於1920年7月,作者朱自清參加過"五四"運動,是新文學運動的一個主要人物,但在"四一二"政變以後的白色恐怖中,他不滿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卻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超脫。這種複雜矛盾、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既是創作《荷塘月色》的思想基礎,又成為貫穿全篇的脈絡。他在文中刻意描寫景物,創造意境,正是為了寄寓這種感情,表達這種心境。《荷塘月色》正是借抒發這種感情,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反映了當時一部分要求進步而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的情緒和前進步履的艱難。

  三、理解深透,感受具體

  散文和詩歌相比,偏向平淡樸實、自然通暢;和寓言故事相比,顯得文質彬彬、清新脫俗;和小說相比,似乎少了些趣味。這樣的特質,表面上看易於把握,實際上要使播音主持藝考考生自己和作者的意趣、感悟構成情感共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深層意義的探究。對散文的理解和感受通常是一張紙的兩面,是分不開的。所以,考生要靜下心來,沉浸到稿件中仔細地揣摩、感受、聯想和想象,直到自己心有同感、心悅誠服。

  四、抓住"文眼"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散文的"眼"就是全篇的"泉眼",是作者著力表現的中心點,是文章結構的樞紐點,也就是所謂"神聚"之處。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猶如拿到了進入散文這座藝術宮殿的鑰匙,它的思想、感情、結構等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了。怎樣識文眼呢?文眼並無固定位置,不易分辨,但只要精於閱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後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這段話告訴我們文眼主要出現在那些最富表現力、最有助於把握全篇思想脈絡的關鍵性的詞句上。如《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瑞雪圖》的文眼在篇末,《綠》的文眼在標題上,《荔枝蜜》的文眼是最後一段話。只要多讀幾遍,用心揣摩,文眼是不難找到的。再如散文《路》的文眼就在"路"字上,從人們日常見到的山路、水路、沙路、石路延伸到人生的前進之路,激勵人們不畏險阻、不怕困難,開拓進取、勇往直前。這些都需要朗讀者細心感受、體悟。

  播音主持藝考散文朗讀基本要領及技巧 篇2

  一、朗讀、朗誦的基本技巧

  這裡著重以朗誦為主,但只要區分開朗讀與朗誦的不同點,部分朗誦技巧也是適用於朗讀的。

  1.停頓

  停頓是指朗讀、朗誦時聲音的頓歇。

  朗誦時,有時是生理需要,有時是句子結構需要,有時是感情表達的需要,恰當的停頓可以給考官理解文章、加深印象的餘地,使語意表達清楚,語言富有生命力,並傳達出豐富細膩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朗讀、朗誦時忌讀破句,破壞句子的結構,容易使考官產生誤解。

  2.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讀、朗誦時對某個字念得比較重的現象。一般有強調重音、語法重音兩種。

  (1)強調重音沒有固定的位置,要根據考生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需要來確定。

  (2)語法重音則相對比較固定些,可以根據句子的結構來決定。一般情況下,句子中的主語、動詞和形容詞前的狀語,以及名詞前面的定語等都是需要重讀的。值得注意的是,一句話中有多處需要考生重讀時,按定語、狀語、補語的順序來依次稍微降低重讀的語調。

  3.語氣

  語氣是人們用以表達感情和態度的聲音。考生在朗讀、朗誦時,如果能注意語調升降的變化,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更能夠更加細緻。

  4.節奏

  節奏是在朗讀、朗誦傳達一定的感情時所顯示的快慢、抑揚的聲音形式。節奏使朗讀、朗誦富有生機,更具魅力,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節奏主要有緊張的、舒緩的、低沉的、輕快的等幾種型別,朗讀、朗誦時要與情境和體裁相聯絡,節奏在一篇作品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考生在把握了具體作品中的基調後便容易判斷了。在具體朗讀、朗誦時,節奏要鮮明,並根據基本節奏採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則用輕快的節奏,該沉重則用沉穩、稍慢的節奏。

  5.吐字

  吐字是朗讀、朗誦時按照標準的普通話的標準來發音。考生要克服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的弱點,注意吐字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這一點可以在平常的繞口令練習中得到鍛鍊。

  6.呼吸

  呼吸是朗讀、朗誦的關鍵。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呼吸要均勻,既能使朗讀、朗誦的聲音有力、洪亮,也能使緊張、怯場的情緒得到緩解。考生可透過考試前深呼吸作自我心理暗示,給自己增加自信。

  二、朗讀、朗誦的注意問題

  1.選材選取

  (1)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感人的,但又不是太大的作品,這樣易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感染考官。

  (2)選擇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作品,乾癟、枯燥的書面語言難以構成形象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自己難於找到朗讀、朗誦的感情基調,選擇自己有過一定生活經驗的題材,便於自己領悟、理解和產生共鳴。

  (3)針對朗讀,事先應選一篇500 600字的作品(根據具體的文體具體選擇),

  有限,不宜太長,太短則難以淋漓盡致地傳達感情。

  (4)針對朗誦,則應最起碼做到脫稿,背誦一篇3~5分鐘的作品。熟練的背誦可以讓自己更好地領悟所選擇作品的情感更有自信地表現自己,靈活自如地用自己的聲音征服考官的'耳朵;相反,朗誦時不熟甚至照本宣科,可想而知在考官心目中的印象。

  考生在作品題材的選取上應儘量需選擇一些人物性格表述比較強的作品材料,和古詩詞相比,更應該偏重於選擇故事、散文和小說,因為這樣考官可以從考生的朗誦中發現他對人物、時代的理解,也可以發現考生對人物塑造的能力。朗誦時考生不要選寓言故事,因為寓言故事的情感考生比較難掌握、理解和表現,不利於考官鑑別考生的真實素質,但是,如果寓言故事作品題材選取得當,考生又把握得很好的話,可能會取得更佳效果。

  2.主旨把握

  (1)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背景和情感基調,透徹理解其內涵進而進入情境,把作品的思想內涵準確地表達出來,以至於不歪曲作品的創作本意。考生要透過豐富的想象,使己動情,感染考官。

  (2)找到所選作品的情感亢、激昂的部分,並加以細心琢磨和感受,爭取把高潮重點用恰當的語調強調出來,給考官以震撼力。

  3.語言表達

  (1)使用標準普通話。

  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要注意普通話與方言的差別,要注意清除生字、生詞等障礙,多音字、形似字的讀音要正確,做到“不結巴、不重複”,掌握咬準字音等普通話基本常識,使自己的朗讀、朗誦優美動聽。

  (2)聲音要抑揚頓挫,不做作。

  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要注意根據所選作品的情感表達需要加重地讀某些詞、句,舒緩地讀某些詞、句,更不能一直像“吶喊”一樣地喊出來。

  (3)讀出感情、誦出形象。

  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要注意對作品本身感情色彩的深入和形象的把握,切忌“平鋪直敘”,語言“乾巴呆板”,而要善於“繪聲繪色”地描繪和抒情。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要注意心中有形象、心中有波瀾,富於想象、聯想,並且敢於強調、敢於表現。

  (4)控制感情、把握高潮。

  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要注意作品本身表達出來的感情和高潮的把握,並注意防止感情傳達用聲過高、過強,以及高潮把握過高、過濃。考生要注意在“讀”或者“誦”中調整氣息、節奏,防止無感情依託的高聲、喊叫。高潮的把握要注意生動之處。要善於挖掘設計和感受制高點,這樣才能產生動人心魄的魅力。

  除此之外,考生在進行朗讀、朗誦時還要注意身態語言,即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等表達手段的運用,這些表達手段也叫“副語言表情手段”。副語言表情手段運用得當,可以對言語表達起到補充、輔助、強化作用,但要注意運用的原則,要有協調性、自然性與一致性,切忌語言過少而進行大幅度的動作表現。

  4.練習方面

  在平常的練習過程中,根據不同文體、風格設計方案,如高潮在何時,何時重讀、輕讀等。勤於實踐,多做練習,有條件的可以向前輩請教,給予直接糾正和建議。

  朗讀、朗誦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聲音條件和語言規範程度、清晰度,即語言面貌、發聲和基本的朗讀能力、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現力,同時也間接地考查了考生的心理素質。在考試時,朗讀者要忠於原文,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讀錯字,對於朗誦者則要盡力透過自己的聲情並茂的朗誦,營造某種意境,給人以啟迪,最終打動考官,引起考官的共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