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時節白餈香散文隨筆

八月時節白餈香散文隨筆

  當秋風陣陣拂來涼意的時候,又是一年中秋如約而至。在農曆八月,我的家鄉——懷集縣梁村鎮湘田、鎮武、沙田、欄馬等村莊的李氏族人,都要連續歡度兩個傳統節日——八月十二白餈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而八月十二的“白餈節”要比中秋節更隆重、熱鬧:家家殺雞宰鴨擺宴席,邀請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吃“時節”,戶戶舂作白餈款待客人,宴席後還送“時節”——贈送白餈和雞鴨肉給親戚朋友。這一習俗在當地已傳承670多年。

  童年時代,山區農村經濟落後,物質匱乏,食不果腹,生活單調,總是盼望著快點到八月時節,好好享食白餈、月餅、糖果和佳餚,並與過來“吃節”的表兄弟、表姐妹玩耍戲鬧。長大成人後,經濟好轉,生活水平提高,儘管對吃用膩喉的白餈興趣有所減弱,但每年的八月時節,我還是以“主力軍”的身份回家過節舂白餈、送白餈。因為當日來家裡過節的姑媽、姨媽、姐妹等親戚較多,需要舂作、分送的白餈也就多些。

  節前一兩天,母親就張羅開來,準備好舂作白餈的糯米主料和生油、黃糖、食鹽、花生仁、雞蛋黃等餡料,採摘備好墊放白餈的蕉葉、籮筐,提早洗淨蒸煮糯米用的木甑(蒸籠)和舂白餈的'碓臼、木杵,並將花生仁炒熟、攪碎,與黃糠或食鹽拌和成或甜或鹹的花生餡。

  舂白餈,是一項集體分工合作的功夫活,男女老少齊出動,除自己的家人和親戚外,還需請來鄰居嫂嫂嬸嬸和叔叔伯伯彼此配合著“開工”:婦孺負責浸糯米、涮米潲、架甑籠,老人負責燒火炊煮糯米、溫熱著用以防止滋團燙粘手掌的生油蛋黃。待熱烘烘的灶火將甑籠裡的糯米炊煮幾個時辰後,滿屋飄起了濃濃的、誘人的糯米飯香。一人揭開甑籠蓋,將冒著騰騰熱氣散發著陣陣濃香的糯米飯裝入碓臼內。

  拿木杵舂白餈的自然是我等青壯年男子的任務。舂餈時,兩人面對面站著弓箭步,各持一木杵一上一下使勁地往碓臼內的糯米飯舂衝,隨著手杵一上一下舂動,“咚咚”的碓聲、使勁發力的吆喝聲、孩童們看熱鬧的歡呼聲,婉如悅耳的交響曲,和諧地在農家院裡此起彼伏。糯米飯越舂越粘韌,往往還粘住手杵,因而也越舂越吃力,常常弄得滿頭大汗,氣竄力疲,手掌起泡,需要輪流上陣“作戰”,故能一口氣舂四五臼、在鬥氣力比臼數中顯身手的,自然受到人們的誇讚。糯米飯被舂成綿軟粘韌的糊狀餈團,嫂嫂嬸嬸便圍坐在餈團盆旁邊,雙手塗上既防燙又防粘的蛋黃花生油,將熱氣騰騰的餈團分捏成一小團一小團,包上或甜或鹹的花生餡,再經巧手搓壓拍打,做成扁圓形的餅狀,然後擺放在墊著芭蕉葉的桌上涼幹,一隻只誘人可愛的糯米餈粑就呈現眼前。望著那白白、圓圓、溫溫、軟軟、粘粘餈粑,飄溢位一股濃濃的餈香,讓在旁饞得直流口水的孩童迫不及待地一人扯一隻,狼吞虎嚥的吃食起來。

  在舂作完自家的白餈後,扛著碓臼繼續到下一鄰家幫忙,直到舂作完所有近親鄰居的白餈,這才算完成節日舂白餈的功夫。正所謂:“舂白餈,有氣氛,舂了你家到我家,家家戶戶晾滿餈!”

  憶起吃白餈,心頭就會湧起陣陣暖流。剛舂好的綿軟溫熱的白餈,可直接蘸上或甜或鹹的花生餡吃食。冷卻變硬後的白餈,食用時可煎、可灸、可煮。多數是把白餈放到鍋里加油煎,直煎到兩面脆中間軟,色澤金黃,再用鍋鏟切成小塊上碟,看著這外脆內粘的糯米餈粑,實在令人垂涎欲滴。

  白餈,除了過節敬神拜祖、自家食用外,還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接待客人。在設宴款待親戚友人過完節後,每家都把舂作的白餈分成大包小袋的饋贈給親戚友人帶回家享食。而對待那些因故沒來“過節”吃白餈的四鄰八方,一家人或兵分多路逐一上門向他們分送白餈,或委託鄰居順路幫忙贈送。當親戚人家收到這份禮輕情意重的禮物時,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滿足和歡樂。

  白餈,那白圓圓、黏黏乎的特性總是隱含著父母對孩子的無限愛意,代表著對外出打工的兒女們的思念,也代表著遠方遊子思念家鄉和迫切回家團聚、團圓、和睦相處的拳拳之心——過中秋了,我們大家一起回家吃白餈吧!

  舂白餈,不僅僅是為了吃食,更重要的是體現著鄉親鄰里和親戚友人間團結協作、相互幫助、共同分享勞動果實的樸素鄉情,聯結著和諧共融、喜慶歡樂的親情友誼。人們在舂白餈、吃白餈、送白餈時那笑呵呵、暖融融、情真真、意綿綿的歡樂場面令人難以忘懷。

  我想,這就是鄉情,這就是和諧,它有著它無可替代的魅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