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地方,簡單又美好散文

長大的地方,簡單又美好散文

  我的家鄉,算得上是一個窮鄉僻壤,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吧!正是因為偏僻,家鄉的小學學校人數一年比一年少,越來越多的人都轉到了別處唸書。

  記得一年級的時候,班上大概有五十人左右吧好像,我記的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大概是這麼些人數。然後到了二年級,人數竟減了一大半,就剩二十多人,也不是說其餘的人全部轉學了,而是大部分同學都留級了,所以我到了二年級,班上基本寥寥幾人,屈指可數。升到三年級的時候,簡直是個奇蹟,全班就只剩十二個人了,老師還跟我們開玩笑說我們就是“十二生肖”剛好十二個人。四年級的時候更是重新整理了存在感——“八仙過海”,那時候班上就剩兩個女生,我,還有另外一個,然後就六個男生。真的,那時候就會覺得很丟臉,隨便一個班人都比我們多,我就老是想轉校,覺得在這個小學校真的待不下去了。

  終於到了升五年級的時候,我成功的轉校了。啊!難掩心中的小激動與小興奮。轉過去的某校某班,那裡如我所願,五十多張面孔,熱鬧的氣氛。再也不用被別人嘲笑班上人少了。就這樣,每年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回老家住幾天,就連暑假都沒回過老家,到後來去外面闖蕩工作了,更是鮮少回老家住了。

  在沒有青山綠水的城市裡,少了綠色的渲染,少了新鮮的空氣,少了兒時的玩伴,少了……少了的這些種種感覺,是在前幾天清明節放假回老家住的時候才突然有所感悟,有感而發的。

  清明節那天清晨,我們六點就要去祠堂拜祖宗,拜完祖宗吃完早飯還得去掃墓。所以我五點半就得起床,五點半的鬧鐘響了,往常鬧鐘一響我都要賴好久的床才能起床,五分鐘,十分鐘,甚至二十分鐘。而那天,我被鬧鐘吵醒後,清晰的聽見窗外聲聲鳥啼聲,蟲鳴聲,漸漸,腦子越來越清醒,突然也覺得精神抖擻,起床的勁兒都有了。

  好久都沒有不用靠鬧鐘就能定時起床的了。記得小時候,那時家鄉還有很多人養雞,每每天剛矇矇亮,就會聽到雞鳴,接著就是鳥啼聲蟲鳴聲,接著我就自然而然的起床迎接新的一天,那個時候經常在六點左右就起床,因為那時小學八點才上早讀課,所以我早起閒來無事,就會到陽臺澆花,然後在陽臺看看外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百靈鳥,麻雀,還有那叼著草根飛來飛去,只為在我家樓下搭一個燕窩的小燕子。說真的,我很喜歡鳥,所以常常會看它們看的入迷,直到聽到樓下大門開啟的時候才回過神來,這個時候我該去默讀課文了,因為那時候我要帶早讀,所以我都會先自己在家熟讀兩遍課文,然後吃完早飯再去上學。

  去學校路上,會碰到相識的小夥伴,於是便並肩而行。在學校門口,有一家小賣部,每天早上都會賣些油條什麼的早點之類,生意可好了,身上有帶點零花錢不用買書的時候我偶爾會買點來吃,但是我都不敢在教室裡吃。記得有一次,我嘴饞就叫了同學幫我買油條,然後我就躲到樓梯處偷吃,不妙的是,才吃了兩口就趕上了預備鈴響,我怕老師來了,於是就趕忙把剩下的油條直接一大口塞進嘴裡,塞的腮幫子鼓鼓的,差點噎住了。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的自己好笑極了,自己都覺得傻得可愛。

  小時候沒有手機,有的'只有一群年紀相仿的小夥伴,經常在一起玩些小遊戲。譬如,跳繩,捉迷藏,扛新娘子,老鷹捉小雞,一二三木頭人,過家家啊等等等等,每一樣遊戲都玩的不亦樂乎。甚至玩累了就一群人安安分分的待在客廳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玩到天黑的時候就商量著下次什麼時候再聚在一起玩,然後各回各家。

  家鄉除了山就是水。當然,我們這些在山裡長大的孩子,免不了要去山裡水裡摸爬滾打一番了。

  每到星期六日的時候,我總會跟著小夥伴去河邊捉魚捉螃蟹,或者去山上摘果子吃。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跟我哥還有兩個小夥伴,四個人騎腳踏車去老爺宮附近摘那種果子忘記叫什麼名字了,總之就是沒熟之前是紅色的,很酸,熟了以後就會變成黑色,然後就會是甜的,特別好吃。因為去老爺宮比較遠,走路的話來回要半個小時。四個人一部腳踏車根本不可能坐得下,所以我們是一個人輪流載一個人,然後其餘的兩個人就邊跳繩邊追著腳踏車跑,就這樣,汗流浹背的一個來回,最後吃到果子了還是挺樂呵呵的。

  有時候快樂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簡單單,就是快樂!

  偶爾抬起頭看看天,才發現家鄉的藍天很藍,白雲很白,家鄉的天空竟格外的美,陽光也格外燦爛。原來小時候我一直都把這些美好的事物都習以為常了,於是便忽略掉了。

  我長大的地方,雖然不是一個特別出名的地方,但卻是我心中的小美好。多麼希望時光能倒流,定格在回憶裡那個童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