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的記憶散文

原生態的記憶散文

  近幾年來,我經常到下鄉去,感覺到越是偏僻的地方,風景越是繡美,那山那水讓人彷彿又回到童年時代,那炒的臘肉的香氣誘人,白菜生的就可以吃,還有淡淡的甜味。住著那土樓,吃著鄉村土菜,品著老酒,特別是呼吸一口那田野的清新的空氣真是一種享受。讓人感覺生活在這樣“原生態”的環境中人是多麼的幸運!

  如今中老年人大多數還記得鄉下的茅草屋,不少人雖成了城裡人,但大多數是從那兒走出來的。

  草屋四周用泥土打成的土牆,上面蓋的是草。蓋房的草最好是山上的茅草,因為稻草或麥秸沒有茅草那樣有韌性,經日曬雨淋容易腐爛,而茅草則相反,經日曬雨淋後雖顯得枯黃,但卻較好地在最外層粘合起來,結成一層烏黑而綿密的殼,成了屋面上的一種天然保護層,夏天隔熱,冬天保暖。

  由於做屋的材料是純天然的,屋砌好了就可以搬進去。剛住進時還有一點青草味、泥土的芬芳,多少有幾份溫馨。只是搬家時有些講究,如筷子、碗要先進門,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要在火壠裡升起大火,親友鄰居歡聚一堂。飯菜做好了,要先敬已故的祖先們,並在桌子下燒點紙錢,大意是家裡紅火不能忘記了祖先,同時請他們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過不了多日,大黃蜂就會在土牆裡鑽洞嬉鬧,嗡嗡而鳴;那燕子也是喜新厭舊的主,據說我們搬到新屋不幾天,它們就搬了過來,在房樑上銜泥築巢,呢喃而語;麻雀們則在房簷口做窩育雛,叫得嘰嘰喳喳;一些爬行動物也是經常光顧,如老鼠、蜈蚣、蛇。早中晚,屋頂的煙囪升起了裊裊炊煙,房內飄出了誘人的飯香……,所有這一切,便組成了一幅清新而單純的鄉下生活場景。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紛紛離開了土牆草屋,住進了新建的小洋房。近來我發現,老家又有了添一些茅草屋,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老屋改建的,只是比原來的更精製。在草屋周圍除了菜地,還有竹園和各種各樣的水果樹,如梨子、李子,柚子、桔子、枇杷樹等等,讓人一年四季就不愁沒有水果吃,到了夏天樹下就成了人們天然納涼的地方。

  據老鄉介紹,那茅草屋主要是開農家樂,現在不少城裡人休息時,就會帶著一家人來這裡玩幾天,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備有常用的傢俱,大鍋大灶,想吃什麼自己弄,差什麼菜就到田園裡摘,想吃魚就到河裡釣,野菜可到山上採,自己做不了的還可以請老鄉幫忙。有的人還在鄉下租了田,種些菜、水果,休息時就來打理,讓孩子們享受一下從播種到收穫的快樂。沒有客人的時候就自家人也可以住,不少人中老年人還是覺得住那老房子舒服,接地氣。有的孩子雖然在城裡買了小洋房,老人總是不習慣,必定那兒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少了可交流的老朋友,在那兒偶爾去住幾天,好像過了好多年,老想快樂的老家,孩子們不得不將他們送回來。

  草屋本是窮人住的地方,可隨社會的發展,讓長期居住在鬧市區的人們,重新回到鄉村田野,遠離塵世的`紛擾,那山水美景,小鳥的鳴叫,野花淡淡的幽香,讓人的心靈變得純淨和自由,也讓寧靜的山村充滿活力。

  在我的記憶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沒有農藥、化肥和塑膠生活品,莊稼地裡種的食品生吃熟吃都沒有問題。那時菜園裡的蔬菜如若生蟲了,長輩們就給它的葉片上撒上草木灰或直接用手捉蟲;至於莊稼地裡如果發生蟲害,大多不需要人工去除蟲,因為森林中住著大量吃害蟲的鳥兒,清清的小溪水中有青蛙,等等。

  那時在人們的大腦裡還沒有“化肥”這個概念,要給莊稼施肥,就是農家肥,比如:人糞尿,從豬、牛、羊圈裡出欄的糞土,雞、鴨、鵝等家禽糞,陰溝裡的汙泥巴,塘堰淤泥。還有燒土糞,就是將一些樹枝、田邊雜草堆積一起,下面墊上和上面蓋上大量泥土末,點上火,讓那些樹枝、雜草悶著燃燒。種黃豆、油菜或蘿蔔、碗豆等農作物時,通常就是將這些火燒土糞擔到地裡,一個窩窩用手抓一把,再將幾粒種子播在其中。記得我在讀小學時,學校種試驗田就是用的雜草和山上撿的牛糞做的肥料。

  那年代,商店或菜場也沒有提供包裝袋的義務。上街買菜不是提著菜籃子,就是揹著竹背子或是提著布口袋;去副食商店買糖、糕點、食鹽等物,營業員都是用粗草紙即稻草紙打包,那包打得漂亮、規整。那時,親戚家生了小孩,家人去送祝賀,禮品通常都是放一個竹籃裡,米、雞蛋,點心三樣。一般會在竹籃上面用一條新毛巾蓋住,體面些的是買幾尺新花布蓋上。

  那時的人們穿的棉花紡織的粗布料,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鄉下就有了化纖的“的確良”襯衣,那是我向往的,可現在棉布少了,穿棉製衣服竟成了富有的標誌。那時穿草鞋是窮人的專利,可現在又發現,穿草鞋的好處,說是它透氣,養腳,對足的穴位有按摩作用。好友說,他穿了幾個月的草鞋腳氣病就好了。

  我們這代人雖然有不少的缺失和遺憾,但這些現在可以有所彌補,曾經缺吃少穿,可是如今的生活天天像過大年;曾經該學的知識時沒有學,如今只要你想學,機會多多;好像什麼都存在問題。只是原生態生活環境正在遠離我們而去,有的想彌補都沒法彌補。不過人們正在重視、努力,還大自然的本色。如今那些還處於原生態的地方竟成了人們嚮往的地方,那些原住民才感覺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這麼美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