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散文《壽則多辱》

張中行散文《壽則多辱》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中行散文《壽則多辱》,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簡介】張中行,原名張璇,學名張璿,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讚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壽則多辱 張中行散文

  這句話出於《莊子》,多年前看到,想到人生,不免有些感慨。但感慨的確切情況,一時又說不清楚。何以故?因為人生,總的看,天命,人性,愛好,規律,等等,是複雜的;分別看,古今中外,森羅永珍,頭緒更加紛繁。專就壽說,以為會隨來多種辱,至少由莊子看,有道理;可是放眼看看世人,講衛生,勤鍛鍊,飽食暖衣之餘,還要加些補藥,所為何來?不過是多活些時候,何況依常見,也確是有榮華舒適與高壽相伴的。但也是依常見,尤其紅粉佳人,最怕天增歲月,老之將至。這是一筆糊塗賬,來於由不同的角度看,或由不同的人看,甚至同一個人而由不同的時間看。這不同就給壽則多辱的看法留有餘地,或者說,由某時以及某個角度看,情況也可能正是這樣。我老了,有時想到這句古話,原來輕飄飄的感慨就變為質實而沉重,就算作只是心情的一個方面吧,既然有此一面,就無妨說說。

  由話的出處說起,《莊子·天地》篇說:"堯觀乎華(地名),華封人(守封疆之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汝)獨不欲,何邪(耶)?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單說這壽則多辱,成玄英疏有解釋,是"命壽延長,則貽困辱"。釋辱為困辱,依生疏的通例,是成玄英認為,原話的辱,也包括困。如果他的理解不錯,我們就可以說,堯用的是辱的廣義,除了自己須負道德責任的失誤之外,還包括受外力的限制,不能騰達、不能如意一類事。範圍這樣擴大有好處,一是其小焉者,"壽則多"就可以得到較多方面的支援,二是其大焉者,才可以借用孟老夫子的話,說"於我心有慼慼焉"。徑直說,是因為命壽延長,自己覺得不順心,旁人看著不賞識甚至不光彩的事就本來可以無而成為有或本來可以少而成為多。這是伴隨壽而來的辱,也許無法避免吧?命也,所以就不能不感慨。感慨屬於心,不好說;命表現為事,可以說說。事太多,只得大題小作,用以管窺豹法;並先泛說,然後反求諸己,說一些感觸最深的。

  泛說,用窺豹法是窺世人,顯然,因壽而來的辱就會無限之多。幸而"窺"之後還有"一斑",即容許用少量的事以顯概括的理。這事,想只舉三種。其一是佛門所說四苦之一的"老"。任人皆知,老,除年歲以外,會帶來一切可意事物的下降,最明顯的是活動能力的下降,如當年力能扛鼎,變為至多僅能縛雞;當年走南闖北,變為至多扶杖到門外轉轉;一些通文的,當年下筆千言,倚馬可待,變為江郎才盡,舉筆不能成篇;等等。這分的種種還必致變為總的,是當年有本領,家門之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走出家門,幫助這個,指導那個,可謂"固一世之雄也",變為"而今安在哉"。這種種情況又必致由外而內,即由覺知深化為痛心。總的說是沒落感,不再有人重視,或簡直被人忘了。這"人",有隻是路遇點頭微笑的,關係不大;由遠而近,到親友,就分量加重;更近,到心之所繫,就不能不興白居易的"盡日無人屬阿誰"之嘆。因老而來的困辱,還有實際更難忍的,是也常見的兼貧而且病。貧來於社會,是收入少了甚至沒有收入;病來於自然,因為身體的各部位健壯情況下降,病就更容易侵入。如果不幸而老與貧病俱來,自力更生的辦法行不通了,可能的路就只有兩條:一條好些,是靠人;另一條很壞,是無人可靠。無人可靠,困辱的情況會如何劇烈,可以想見;就是有人可靠,想到昔年的"行有餘力",甚至曾叱吒風雲,也總是很悽慘的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