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密院: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散文
地密院: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散文
有朋自遠方來,要看看咱陝州地坑院。
鄰居老李頭是個陝州通,年屆古稀,在地坑院生活了幾十年,我邀他作陪。
他欣然答應:“好啊,咱那兒的地密院真值得去看看!”
“什麼‘地密院’?如果順路的話,咱就把地坑院和‘地密院’都看看。”朋友來了興致。
“什麼呀,”我笑著解釋,“‘地密院’就是地坑院。 ‘地坑院’是它的大名;‘地密院’是當地百姓的叫法,一個既古怪又土得掉渣的名字……”
“別不懂裝懂好不好?”老李頭不客氣地打斷我的話頭,“‘地坑院’是她的‘賤名’,‘地密院’才是她的芳名。你翻翻詞典,看看帶‘坑’字的詞語有幾個是吉利的?什麼‘地上深陷處;地洞’,吉利嗎?漢朝東方朔《七諫》說‘死日將至矣,與麋鹿同坑’,多晦氣!什麼‘焚書坑儒’,那‘坑’是活埋是意思,多血腥!什麼‘坑蒙拐騙’‘坑害’,多齷齪!什麼‘水坑’‘火坑’‘窮坑’‘萬人坑’,是人住的地方嗎?就連我們當地也把廁所叫‘坑’和‘茅坑’,有詩意嗎?當然,‘坑’偶爾也入詩,像晉代潘岳《西征賦》中有‘儒林填於坑阱,詩書煬而為煙’、唐朝韓愈《送靈師》中有‘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但聽起來就讓人毛骨悚然。有願意把自己住的院落叫‘坑’的嗎?我想,不會吧。我們當然也不會。在‘長夜難明赤縣天’的舊社會,那些居住在城裡的闊人才把我們的‘地密院’叫做‘坑’,他們譏諷我們說‘塬上人,命裡窮;沒住的,挖坑坑’。住‘坑坑’怎麼啦?這並不表明我們低人一等,反而說明我們不向命運屈服,說明我們窮則思變,說明我們聰明、精明!於是我們回擊道:‘塬上人,生得精;沒住的,挖坑坑。’我們就把‘地坑院’當作‘地密院’的‘賤名’,激發我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
老李頭的一番話,將我的思緒帶回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遠古時代。在榛榛莽莽的陝塬之上,一群衣不蔽體的人們為了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種,披荊斬棘。這裡雖然平平展展,但是十年九旱,遠離水源,遠離山林,沒有天然的洞穴供他們棲身,沒有高大的喬木供他們像有巢氏那樣在上面居住。於是他們憑著不向命運低頭的堅強意志,憑藉自己的聰明智慧,憑著體內迸發出來的洪荒之力,也許還有從挖井汲水的實踐中產生的靈感,在平地“挖坑坑”造窯洞,創造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地坑院”……
“你說‘地密院’是她的芳名,有講究嗎?”朋友的問話將我的思緒拉回到現實。
“當然嘍。”老李頭不無自豪地數起家珍來,“你看,我們的祖先多麼聰明,他們不光能夠在平地挖出一個個院落,開出冬暖夏涼宜人居住的窯洞,又在院子裡下挖一個能排水防澇的滲水井,還會在窯洞的側壁或後壁的隱蔽處——譬如火炕、水缸遮蔽的地方——挖上一個或數個小型窯洞,取名叫‘拐窯’,用來儲藏財物或作戰亂時躲避兵匪的藏身之所。窯頂地面也不閒置,那是他們農忙時節打場和晾曬穀物的場所。為了便於將晾曬好的糧食運回窯洞,或將鍘好的麥秸送進儲草的窯洞餵養牲畜,他們有的會在這些窯洞的頂部打一個小小孔洞,使糧食或麥草直接從孔洞流進穀倉或草倉,省時又省力。當然,平時這些孔洞的上面會用磚石蓋得嚴嚴實實,不必擔心雨水滲漏的。你說,如此聰明的人們,怎麼能夠不給自己的雅居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呵呵,‘地密院’的雅號就這樣被他們想出來了。”老李頭說到這裡停了一下,像說評書的藝人似的賣起了關子。
“這名字這麼個好法呢?”朋友果然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問道。
“‘地密院’的妙處就在一個‘密’字,這個字在古代有好幾個意思。”老李頭得意地咬文嚼字,“古時候,‘密’的本意是像堂屋一樣的山,這是《說文解字》中說的;引申為隱蔽之處,如《周易·繫辭》就有‘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又引申為靜謐,如《漢書·揚雄傳》的‘七年之間而天下密如也’,顏師古就註解說‘密,靜也’;《爾雅》中還說‘密、康,靜也’,意思是說‘密’和表示安樂安寧的‘康’是同義詞,都有寧靜、安定的意思。你說,這‘密’和地密院寧靜祥和的環境相稱不相稱?”
老李頭看了一眼似乎要插嘴的我那位朋友,笑了笑說:“你大概是想說我這是牽強附會吧,別急,聽我慢慢說。其實,‘地密’一詞還真不是我杜撰出來的,早在近兩千年前王充的《論衡》中就出現過。王充是東漢初期人,括號:生於公元27年,卒於公元九十七年。”老李頭模仿相聲大師郭德綱的`口吻這樣說,很有點賣弄的味道。
他說:“王充《論衡》第十一卷有《說日篇》,是批駁儒家關於太陽的種種說法的,其中引述了儒家這樣一種說法:‘天北際下地中,日隨天而入地,地密鄣隱,故人不見。’這句話的意思是,天的北邊比天的南邊低,一直低到大地之下;太陽隨著天運轉也就降落到大地之下,被大地和山巒遮隱,所以人們看不到它。這裡的‘地密’是被大地隱藏的意思。‘地密院’,即被大地隱藏的院落,或隱藏於大地之下的院落,夠貼切的吧!”
老李頭似乎要給我們留下回味的時間,停了停補充道:“這名字是哪位先輩妙手偶得的,我不知道;陝州的古志中是否有記載,我孤陋寡聞,也不清楚;但是我們祖祖輩輩就是這麼叫的,估計大概要超過兩千年吧。由於方言的影響,有的人將她訛誤為‘地窨院’或‘地陰院’,一點美感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有人因不瞭解這名字的歷史淵源,又厭惡‘地坑院’這個‘賤名’,挖空心思為她生造出個‘天井院’的名字,則大可不必,甚至有點不倫不類。因為‘天井’古時候指四周為山之間低窪之地,被《孫子·行軍》視為‘必亟去之,勿近’的絕地,不吉利;古時候它也指‘承塵’,就是今天所說的天花板,更是與地坑院風馬牛不相及。《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天井’也有兩個義項,一個是‘宅院中房子與房子或房子與圍牆所形成的露天空地;院落’,一個是‘某些地區的舊式房屋為了採光而在房頂開的洞’。我們地密院連房子都沒有,何來‘天井’?我說過,我們喜歡‘地密院’這個芳名,但也不排斥‘地坑院’的‘賤名’,因為她激發了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
是啊,“地密院”,隱藏於大地之下的院落!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名字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滄桑和文化積澱,也確實充滿了詩情畫意。
於是我記下了老李頭的這番話,分享給那些不知道地坑院前世今生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