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散文的特點及表達方式

淺談散文的特點及表達方式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體中僅次於詩歌的。什麼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散文的特點及表達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散文的概念。

  現代漢語詞典上對散文的概念作出了兩種解釋:

  1、指不講究韻律的文章(區別於韻文:有節奏韻律的文學體裁。也指用這種體裁寫成的文章。包括詩,詞,歌,賦等)。

  2、指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隨筆,特寫等。

  正如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建造者莫里哀的喜劇醉心貴族的小市民中,哲學教師對茹爾丹先生說:凡不是散文的東西就是韻文,凡不是韻文的東西就是散文。茹爾丹先生反問說:那麼我們說話又算是什麼文呢?哲學教師回答說:散文啊!茹爾丹先生這時才恍然大悟地說:天哪!我原來說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還一點不知道呢!

  我們從那位聰明的哲學教師嘴裡,得出一條真理,那就是散文要求像說話那樣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正如清代學者王國維先生所說述事則如其口出。

  二、散文的特點。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得出散文的第一個特點:自然,真實,明白,有真情實感。

  自然,明白,就是要求散文語言要像平時說話那樣自自然然,明明白白,無拘無束;真實,是散文的本質特徵,是散文的生命力所在。它不同於小說和戲劇文學那樣,為了塑造典型形象,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允許虛構部分情節。它也不同於詩歌,為抒發作者強烈的感受,可以進行大膽的藝術誇張,奇特瑰麗的想象。散文的語言和內容都必須是真實的,令人可信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傳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也才能更好的發揮散文的社會功用。

  散文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形散神聚。

  形,指散文的題材及寫法。散,就是它的取材極為廣泛,結構活潑自由,沒有太多的約束。山川風物,日月星辰,人生百態,歷史風雲;可博古論今,可談天說地;可東南西北中,可過去、現在和將來;可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點滴等等,寄託作者的情思和願望,表達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態度。散文的寫法靈活多變,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總之,它可以縱橫馳騁的想你所想,說你所說,寫你所寫。

  比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所寫內容:地點中國日本東京日本仙台中國;時間有對過去的回憶,到對現實的把握,再到對未來的預見;所敘人物事件有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醜態,我去仙台途中的見聞感受,初到仙台所受的優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及依依惜別,別後思念。

  再如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作者寫了白楊樹生長的環境黃土高原的單調、博大、茫遠和雄壯;它的外形的筆直、團結、向上;內在氣質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散文的形無論怎樣散,最後都能聚攏起來,表達一箇中心意思,這個中心意思就是散文的神。它如同一根綵線,把散文所寫內容的顆顆珍珠串聯起來,即所謂的綵線串珍珠。正因如此,散文才具有了形散神聚的主要特徵。

  另外,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即短小精悍也是散文的特徵之一。它用較短的篇幅,精練優美的語言來表達真實、生動、深刻而又豐富的內容,以抒發作者對社會生活中見聞感受的獨到見解。給讀者以審美的愉悅,情感的感染,精神的薰陶,心靈的洗滌,人格的影響,生活的警示,哲理的思考。

  三、散文的表達方式。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決定了它表達方式的多樣性,綜合性。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方式都可以在散文中自由靈活地運用。

  記敘,描寫使文章內容充實,豐滿,生動形象,富於文采,且能以事感人,以景悅人;議論,抒情,畫龍點睛,深化主題,且能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總之,只要各種表達方式能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就能寫出聲情並茂,文質兼美,意蘊深刻,影響深遠的優美散文。

  中國文學常識之名家散文的特點

  歐陽修的散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他的散文創作特點有三:1、文體多樣,議論、敘事和抒情兼備;2、採“古文”與駢文之長,融成新的風格;3、富於變化,開闔自如,具有和諧的韻律感。

  歐陽修的政論散文,如《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不僅富於現實意義,而且語言婉轉流暢,是“古文”中的名篇。

  最能體現他散文成就的是記事兼抒情的作品。他的這類散文,無論狀物寫景,或敘事懷人,都顯得楚楚動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記》,寫滁州山間四時的景色和早晚的變化以及人們遊玩山間的情景,層次分明、語言流暢,抒發了一種解脫束縛後,從容怡然而又悵惘若失的情懷。《醉翁亭記》連同他的《鳴蟬賦》、《秋聲賦》一樣,都保持了駢文注重聲律辭采的特點,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節奏變化協調、舒斂自如。

  簡約有法的敘事、迂徐有致的議論、曲折變化的章法、圓融輕快而無窘迫滯澀之感的語句,構成了歐陽修散文含蓄委婉的總體風格。

  蘇軾的散文

  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家蘇軾,在詩、詞、散文創作三個方面都表現出超凡的才能。他的作品的豪邁氣象、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在第一章裡,對蘇軾的詩、詞已經作了介紹,這裡再對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覽。

  蘇軾的散文,可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家的散文媲美。蘇軾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論文中大露崢嶸。在《策略》、《策別》、《策斷》等篇章裡,作者滿懷儒家的政治理想,憑藉大量的歷史事實加以周密的'論證,字裡行間頗有賈誼、陸贄的氣勢、神韻。文脈曉暢,文采飛揚,所受《戰國策》的影響,明顯可見。蘇軾的歷史論文,如《平王論》、《留侯論》等,是其政治論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借描畫、評述歷史人物、事件、典故,闡釋政治見解。這些文章儘管在內容上無什麼特別可取,但寫法上善於隨機生髮,仍有不少可借鑑之處。

  蘇軾還給後世人留下不少書札、雜記、雜說、小賦。這些精緻典雅、小巧玲瓏之作,大都夾敘夾議,揮筆輕盈自如,抒發了作者坦誠的胸懷,也表達了對人生、對文藝的見解和喜愛之情,成就大大超過他的政治論文。形象地闡明對文藝問題見解的散文,實際上是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交融的文論佳篇,論述精闢,才氣橫溢,如《傳神記》和《書吳道子畫後》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稱道的例子。像“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這一見解,雖是就繪畫而言,但其精神對其它藝術門類也可以相通。閱讀此類文章,我們又目睹了蘇軾作為一位出色的文論家的風采。

  散文概述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韓愈的散文

  韓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韓文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韓文分論說、雜文、傳記、抒情四類。他的論說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容,邏輯性強、觀點鮮明、鋒芒畢露,能體現他的文風。《師說》、《原毀》、《爭臣記》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筆鋒犀利、形式活潑,《雜說四?馬說》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特點。

  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張中丞傳後敘》是公認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