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溫柔幾多繾綣一偕樂園散文隨筆

幾多溫柔幾多繾綣一偕樂園散文隨筆

  幾多溫柔,幾多繾綣

  水戶偕樂園

  和你一起去水戶,享受一次免費的梅花之旅。

  題記

  這已是上星期的事了。

  臺北的三天之行,回到東京已經是星期五的深夜,因星期六有事先約好一幫攝影愛好者去水戶的"偕樂園"拍攝梅花,拍攝的幾百張照片還放在相機裡,得去四天三夜的江南急行軍,趕回家放下行囊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匆忙地前往京都。星期轉了一圈今天回到了星期六,擠出點時間來整理那已經陳舊的照片和過時的梅花往事。

  梅花是常被人們讚頌的物件,對我來說,只要是花都有種美的感受,梅花的感覺應該是受到閻肅為歌劇《江姐》創作主題歌《紅梅贊》的影響。到現在還能把歌詞背下來。

  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 齊開放…。

  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與戰爭都是擦肩而過,都是"聽來的"而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所以對梅花的情懷也只能是停留在去想像戰爭英雄們的經霜傲雪,不畏嚴寒,美好品格而已。我只想說英雄們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堅信的主義是永垂不朽的。那種精神時時刻刻都在感染著我。梅花在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有戰爭和政治的元素。

  以前在東京大田區住的時候,附近有個叫池上梅園的名園。偶爾也會去欣賞一下。說實話,我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利用一個暑假勤工儉學掙的16元錢買了一部膠捲相機,年輕的時候,對攝影沒有半點愛好,只是為了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的虛榮心。

  在池上住了十幾年也沒有留下任何梅花的痕跡。為了這個遺憾便煽動攝影愛好者來個池上梅園之旅。但臨陣要去處理舊車之事,當了一次逃兵。上週另一位攝影同伴提議去水戶欣賞"偕樂園"。

  剛來日本留學的時候,為了過聽力和口語關,留學的前輩介紹看日本TBS電視臺製作的連續劇《水戶黃門》。據說從1969年至今仍在播放。是以水戶藩第2代藩主德川光圀作為主人公的日本歷史劇。傳說他他官至黃門,拜明王朝後裔朱舜水為師,為日本奠定德川幕府時期及之後的尊儒傳統。他一生尊崇中國儒學的古典,遺愛民間因此民間編造出許多他微服出訪的有趣故事,宛如日本的包青天,天下無敢不從。不過歷史上的他是如何偉大?今天的我們也只能從《水戶黃門漫遊記》和戲曲小說中去過癮了。

  水戶黃門,水戶是地名,今日本茨城縣水戶市,黃門是日本古時官名“權中納言(中納言)”的漢風名稱。水戶藩第2代藩主德川光圀,被人們稱為“水戶黃門”。水戶有著濃厚的中華文化的元素。水戶市內到處都還有著中華文化的影子。一直想有機會去一趟。

  不過我們這批工薪家庭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享受水戶的中華文明,只好把重點放在偕樂園了。

  偕樂園和金沢的兼六園,岡山的後樂園統稱日本三大名園。Ta是第九代藩主德川齊昭繼承儒家之風於1842年在水戶千波湖畔的七面山上而修建的林園。偕樂園之名,毫無疑問就取自孟子的“與民偕樂”。林園裡種植梅花以示潘主與領民同樂,至今已有100種3000餘棵。

  我們一行說笑著從偕樂園的御成門而入,這裡沒有城市的快節奏,似乎一切都是慢慢的。慢慢的行人,慢慢地攝影,我懷疑花也是慢慢地在開。

  繼續前行,來到見晴廣場。上午10點左右已經人頭攢動 。

  這裡一望無際的'花海、暖暖的陽光、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好像是我們這幫攝影愛好者準備的。大夥們屏住呼吸開始按動快門,忘我地追求自己的完美。連八歲多的小兒子也變得靜靜的。拿起他那小相機去記錄屬於他自己的世界。當然讓他值得驕傲的爸爸的動作是他攝影的主體。

  八重寒紅,冬至梅、烈公梅、月影,月宮殿,水心鏡,一之谷,紅千鳥、見驚紅,江南所無、白加、臥龍梅,佐橋紅,藤牡丹枝垂、黑田…100品種 3000株,我這個花盲怎能記住Ta們名字,還好每一棵樹都給Ta掛上名牌,讓Ta們"有名有姓"。真的很有心思,也溫馨,不能不佩服這裡的園丁們。

  主辦者為了給遠道而來的客人留下一個深深的水戶黃門的烙印,也給遊人一個梅花的紀念。免費讓客人和仿水戶黃門劇組人員及當年評選出的水戶梅花大使們合影。排起了長龍。

  愛美之心是人都有,好色之心不分老幼。看見美女,小兒子放下了往日的害羞,說:我也要和靚姐姐合影。美女梅花大使們是多麼大方,帶著嫵媚露出微笑隨你照。我自己也是第一次拍美女,這把年紀了還真有點緊張。

  午飯後我們散步來到了好文亭。應該是取自梅樹的別稱“好文木”吧。相傳晉武帝好學務文之時,梅花就會盛開,因而,梅花就有了“好文木”之雅號。可想而知好文亭的主人是"侵犯"了我們晉武帝的專利了。

  掩映在杉林翠竹之中的兩層三樓古亭。登樓遠眺需要花上200日元,因為星期六所以小學生是免費的。我覺得日本人這一點做得很好,既然是歷史義務教育小孩就該提供無償的環境,我們這些已經是社會人的再佔用共同資源也就理所當然的要付費,心甘情願。

  從樓頂往水戶市內放眼望去,常盤線的電車,田鶴鳴梅林、千波湖的漁船…盡收眼底,喚起一種對春天的遐思,對歷史的感嘆。

  從好文亭出來,走過一片過大杉森,便是次郎杉和太郎杉了。可惜受颱風的襲來次郎杉倒了下去,留下樹根部作為紀念。旁邊是直徑2米的白玉般的寒水石,石上水瀉如玉,這就是有名的吐玉泉。儘管主人標明水質檢測滿足標準,不推薦飲用,但是行人還是用手輕輕瓢一口水沾到嘴裡以示吉利。的確比一般的泉水要溫暖。

  沿陰坡前行不遠,來到孟宗竹林,我查了一下這個孟宗竹林應該來自《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故事。

  六個小時的賞梅之旅,到了惜別的時刻。佇立在煙波浩淼的千波湖畔,迎面拂來的習習春風,輕輕吹起我的虛疏且帶卷的頭髮,還有我的風衣。這應該是新綠季節的涼風。春風在縹緲的煙波裡,奏起春天的歌謠, 這時耳邊輕輕響起那《紅梅贊》中的"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 齊開放"在那青春時代的感覺是多麼瘋狂洶湧,多麼激情澎湃,而今天的我卻有另一樣的心境,幾多溫柔,幾多繾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