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名家散文(精選5篇)
關於春節的名家散文(精選5篇)
離春天已經進入倒計時了,再看看現在的臨沂,滿地都是雪,小朋友們都在盡情的玩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春節的名家散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春節的名家散文 篇1
過年
文/魯迅
今年上海的過舊年,比去年熱鬧。
文字上和口頭上的稱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謂之“廢歷”,輕之也;或者謂之“古歷”,愛之也。但對於這“歷”的待遇是一樣的:結賬,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
雖過年而不停刊的報章上,也已經有了感慨;〔但是,感慨而已,到底勝不過事實。有些英雄的作家,也曾經叫人終年奮發,悲憤,紀念。但是,叫而已矣,到底也勝不過事實。中國的可哀的紀念太多了,這照例至少應該沉默;可喜的紀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動分子乘機搗亂”,所以大家的高興也不能發揚。幾經防遏,幾經淘汰,什麼佳節都被絞死,於是就覺得只有這僅存殘喘的“廢歷”或“古歷”還是自家的東西,更加可愛了。那就格外的慶賀——這是不能以“封建的餘意”一句話,輕輕了事的。
叫人整年的悲憤,勞作的英雄們,一定是自己毫不知道悲憤,勞作的人物。在實際上,悲憤者和勞作者,是時時需要休息和高興的。古埃及的奴隸們,有時也會冷然一笑。這是蔑視一切的笑。不懂得這笑的意義者,只有主子和自安於奴才生活,而勞作較少,並且失了悲憤的奴才。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春節的名家散文 篇2
北京的春節
文/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
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
在衚衕裡,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曆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階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階的用榛瓤兒。
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永珍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
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們,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
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春節的名家散文 篇3
過年恨
文/許欽文
“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不但大魚大肉的飯菜好,粽子年糕的點心多,還有橘子荸薺,甘蔗金蛋,又有橘子花生可以消閒;穿著紅紅綠綠的新衣服,小孩子過年,本來高高興興,是可以快樂的。但我自幼,每到過年,總感覺到遺恨,就因為是言論不自由。在做小孩子的時候,生著嘴巴,常是弄些吃吃固然要緊,隨便談談,也是很需要的。一到過年時節,說話就時刻受人干涉:平常說慣的話不能照樣再說,什麼殺,什麼死,這一類字樣不能提到,連聲音相像的也要避忌。還要說起好聽的話來,什麼長生果,什麼八寶菜;藕要叫做偶偶湊湊,熟的叫做有富。明明是一個人死了,在平常是說得很痛快的,死了,說死了就是;到了過年時節,像《彷徨》中的《祝福》上所寫,要改口說作“老了”。這實在是虛偽,我不佩服;何況不慣。因此隨時存戒心,不敢隨便發言,故意做啞子。可是生著嘴巴總要活動,被人干涉不免懊惱。肚子飽了以後,有得吃不再感覺到怎樣;說話不能自由,這可要不得。所以,以前一到將要過年的時候,現在回想到幼時過年的情形,於高興覺得快活之中,也是覺得有點可恨的。
於言論不自由以外,幼時過年,我還有覺得可恨的,就是照例去拜乾孃的歲。我怕拜歲,元旦可以故意起身得遲,一起身就跑到街上去看花紙,撥糖。要我向人伏地跪拜固然不甘心,人家向我伏地跪拜也不願意接受;當時年紀雖然還小,可是成人的侄子侄媳婦得向我伏地跪拜,覺得受不了。拜乾孃的歲是我一個人的事,挑選日子,特地僱得船搖到十里路遠的城裡去,是躲避不了的。送去兩壇小京莊的老酒,一擔四盒,一對提盒,蓮子白糖,桂圓全雞。乾孃白麵團團的很和氣,總給我預備著花炮,糖菩薩。糖菩薩我所愛;但拜一拜是不來的。到了乾孃的面前,我照例躲到帶我去的大姊的老奶母的布裙後面。叫聲乾孃更不願意,我總這樣想著,既然和我的父親沒有關係,何必叫她做娘呢。實在她並沒有到我家來過;無非因為我的大哥夭亡,怕得我也養不大,所以結下這一份乾親,因為乾孃是兒女成行的。迷信和虛偽的禮節,成了我幼時過年可恨的第二點。
辛亥光復,民國成立,改用陽曆過年,當時我在城裡的中等學校讀書;學校裡依照陽曆放假,家庭中仍照陰曆過年。為著提倡陽曆的過年,學校裡於陰曆過年時嚴格維持上課。青年心理維新,對於社會習俗的守舊覺得可恨,記得有一年的陰曆元旦適值星期日;星期六的下午回家還有埠船,第二天沒有開行的埠船,我和一個同學一直步行到校。人在學校裡上課,家中的年貨吃不著,也覺得可恨。
晚婚的我,初在中等學校裡教書時,寒暑假仍然住學校裡。嘗見寺院中和尚貼著“唸佛過年”的字條,以為“做小說過年”也是一法。可是一般親戚朋友,有家眷的,以為無家過年太冷靜,爭來邀約過年,我竟被認作可憐人,弄得連做小說過年也不成,這就使我覺得過年的另一可恨了。
抗戰時避難閩西閩北;福建的永安雖然新建了省會,卻保守著過年的舊俗。這並非只是依然注重陰曆的過年;所謂舊俗是到了除夕這一天,街上冷清清,連豬腳爪都買不到一隻。有些人家,先生陽曆過年,太太陰曆過年。我家照例陽曆也不過年,陰曆也不過年。可是日常的菜蔬總得備一點;過陰曆年要好幾天買不到東西,要多預備一點;怕得不新鮮,照故鄉的習慣,打算到除夕去買。那裡知道太遲了;這一年接連好些日子,沒有葷菜進口。人家過年,我家過了難;豈不可恨?
後來轉到深山的鄉間;農村的風氣樸厚,左鄰右居要好;一到年底;有的送大蒜來,有的送糕粽來,有的送自做的豆腐來;房東送魚來;無慮沒得吃。可是到了元旦,自然是陰曆的,為難的事就來到;許多女鄰居,三寸金蓮穿著繡花鞋,提著錫茶壺,拿著茶盆來敬一杯冰糖茶,算是要好,盛意難違,卻之不恭;當初我託故預先避開,結果要她們多走幾趟,或者老是坐著等候,只好勉強喝幾杯,我名之曰恨茶。為著在深山的村莊過年,我已喝了不少的恨茶。
如今孩子已經有點大了,社會的習俗依然,也正如《彷徨》的《祝福》上所寫,“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不管戰事怎樣激烈,一到年邊,照例隨時可以聽到爆竹聲;因此孩子也要玩弄些花炮。過年的花炮火藥氣應該是香的,戰場上火藥氣可很臭。戰爭中的過年的花炮火藥氣不知是臭是香。不能說是不臭不香;即使認作亦臭亦香,也很要不到;總是一種可恨之氣呀!
春節的名家散文 篇4
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是國人諸多節日中的盛典。年節的記憶是從童年開始,就像掀過的一頁頁日曆,疊加成厚厚的一本書,當我們再重新翻開來看時,就會被那些記憶所吸引,對那些過往無比珍惜——題記
春節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滿眼的色彩,綠、粉、黃等,最為搶眼的還是紅色。紅的對聯、紅的年畫、紅的窗花、紅的燈籠、鞭炮炸後那紛紛飛落如蝶般的紅色紙屑。
兒時的農村還很清貧。在北方,每年只能種一茬莊稼,所以農人門過著半年農作半年閒的日子,雖然清苦些,但也愜意自得,那種閒逸是現在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每年一進入冬季,農忙閒下來的女人門就開始張羅年節的東西,她們開始納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縫新衣服。大姑娘小媳婦則開始買上些彩紙,聚到一起,坐在熱炕上,把那些五顏六色的彩紙巧妙地摺疊成各種形狀,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拿起剪子,剪窗花剪年畫。那時的農村,沒人捨得花錢去買這些,用不多的錢,買些彩紙,自己動手,她們手中的剪子旋轉飛舞,不停地閉合,剪尖飛快地咬著手中的彩紙。不一會功夫,一些活靈活現的圖案就呈現在眼前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戲裡人物、吉祥花鳥、魚蟲、動物等就鮮活起來,擺在桌上、炕上、掛在牆上,惹得孩子們圍著就像看大戲一樣,大姑娘小媳婦們卻沾沾自喜,欣賞著一幅幅逼真喜氣的圖案,嘴角都彎成了上弦月。
一到臘月,年的氣息愈加濃厚,粉刷房屋、打掃衛生、置辦年貨。年貨都是自家產的,如瓜子、大豆、豌豆、炒熟。熬麻糖、炸果子、炸麻花、炸江米條、壓粉條等,人人臉上都充盈著喜氣,孩子們更是高興,他們尾在大人們的身後,雖然凍得小臉通紅,跺腳哈手,也是不願離開。和大人們一起幹著一些他們並不會乾的活,大人們也樂得其中,幫家裡幹活成為孩子們最大的樂趣。
好不容易盼到臘月二十八九,大家就該忙著貼窗花,貼春聯了,孩子們忙活著幫孃親姐姐遞窗花送漿糊,看著雪白的窗戶格子上貼滿鮮活的窗花,孩子們咧著小嘴笑,指手畫腳,數叨著那些是姐姐剪得,那些是嫂子剪得,還爭著講窗花的寓意,儼然個個是小小故事家。
貼春聯,農村稱貼對子,也是孩子們願意並搶著乾的事,春聯不像現在街市上買的那些,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現成句子。記憶中農村寫的春聯語言質樸、簡潔、風趣,卻飽含著農人們對美好事物以及來年豐收的期望。大紅的紙寫上黑色的字,雖然有些字句,孩子們不太懂,但還是樂此不疲地跑東家串西家看各家大門上的春聯,頂著紛飛的雪花,時不時會摔倒,但還是相互激烈地爭論著誰家的好與壞,就像都是些行家一樣。還有些人家沒有會寫字的,又不喜歡去找人代筆,就會在春聯上或畫或剪上家禽五穀,分為上下聯,貼在大門上,也別有一番韻味。
春節太多東西讓我無法忘懷。有些習俗雖然隨著歲月變遷已經消失,卻無法從心靈深處剔除,就如兒時的燈巷,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那份記憶始終無法抹去。
記得村裡的大人們除了諸多年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家家自己做燈籠,村裡的好幾條街巷都命了名字,有女兒節、媳婦街、男子街、婆公街,村裡的幹部會佈置任務,讓各家按著自家的人員製作燈籠,從年三十就掛到各條街道,標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過了二月二才摘掉,也預示著春節結束。
那些未出閣的姑娘們心思巧妙,將戲劇人物、飛鳥走獸、瓜果蔬菜、各種農作物做成燈籠,掛到女兒街。那些燈籠都蘊含著姑娘家的心思,希望哪個小夥子能讀懂燈籠上的心事,喜結連理。媳婦們則是暗自和姑娘們較勁,也是別出心裁製作出更加漂亮的燈籠,希望得到公婆丈夫的誇獎,得一個好媳婦的名聲。男人們、公婆們各期所好製作出各種不同巧妙的燈籠,孩子們更是調皮好奇,用千奇百怪的想法,讓大人們將其實現並作出他們最終滿意的作品才肯罷休。他們並不把自己的燈籠掛在哪一處,而是在晚上就會從各自家中提著燈籠走街串巷,那些花卉、魚蟲、動物小燈籠在孩子們的手中形成一條獨特的農村年節夜景。記得我們遊走每一條掛滿燈籠的街巷,怎麼也也看不到同樣的燈,現在回想起,真是敬佩當時人們的那種執著和認真。
過了正月十五後,村民門開始投票評出最好最有創意的燈籠,發獎品。說是獎品,其實就是讓村裡的年輕人敲鑼打鼓到家裡送上一塊村裡製作簡單的匾,相當於現在的獎牌吧。這家人今年在村裡就享受著極高的榮譽,是村裡人學習的榜樣,也是下年度要競爭的對手。
春節雖然預示著春天的開始,但記憶中卻很寒冷,大片的雪花將小村裝扮的潔淨而明亮,映襯的對聯,燈籠愈發鮮亮,那些色彩在雪白中愈顯其嬌,攪蕩著小村的寧靜,讓春天的腳步也凌亂了幾分。
過年,那份兒時的歡喜,散亂在記憶深處,深刻在心裡。
春節的名家散文 篇5
在新年前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頻頻南下,使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降瑞雪,那片片晶瑩剔透的小雪花姿意地飄蕩著,悠悠然然地飄蕩著,撲向大地的懷抱。雪的降臨使山河煥然一新,望長城內外,唯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好一派雄渾壯哉的北國風光。
其中每到冬天,人們對雪的祈盼都是如此的強烈,有如人們在陽春對春雨的渴望,盛夏對彩虹的喜愛,晚秋對紅葉的迷戀。雪儼然成了冬天的代名詞,沒有雪的冬天是無法想象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少了一份詩情畫意,少了一份浪漫情懷,少了一份福祉的憧憬,少了一份理想的寄託,使生活變得枯燥單調、缺乏品味。所以說雪是冬天不可或缺的靈魂,就如同冬天是四季必不可少的一樣。
冬天和它的衍生體——雪,人們總是糾纏在一種矛盾的情緒中。一般來說,人們不太喜歡冬季,恐懼它嚴酷無情的寒氣,咀咒它清冽刺骨的寒風,卻喜歡冬天的雪花。喜歡看著小雪花在溫熱的掌心中慢慢地融化;喜歡下雪的時候深深地吸一口溼潤的略帶甜味的空氣;喜歡在潔白的雪地上留下一行行自己的足跡;喜歡看雪地上的孩子們自然綻放的那紅彤彤的笑臉。有雪的冬天真好!
其實人們對雪的喜愛是由衷的,雪花是冬的使者,那鵝毛般優雅的美、那曼妙的舞姿,最能喚起人們心中溫馨的愛。踏雪尋梅的浪漫之旅,會使心靈在不經意間得到淨化和昇華。雪帶給人間的恩澤也是實實在在的,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就是這種情感的真實寫照。令人汗顏和愧疚的是,人在與雪的互動中總是無休止的索取,而雪只是一味地默默奉獻。儘管雪的生命美麗而短暫,但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份美麗卻是永恆的。
如果有機會在高空中欣賞雪景,那景緻一定是氣象萬千。廣袤的土地上,有雪線的地方如同一條漫漫無際的白鏈,白雪皚皚,跌宕起伏,銀裝素裹,蜿蜒盤桓,在陽光的輝映下銀光閃爍;又像是上天送來的潔白的哈達,聖潔得不可思議。也許上天透過下雪這種方式向我們人類傳遞著一種資訊,隱喻著一種暗示,那就是以包容之心來面對人生,面對一切。仔細想想,那輕盈美麗的小雪花並不挑剔著陸點,它們悄然而至,看似輕描淡寫,積少成多就有了海納百川般的廣闊胸懷,摧枯拉朽般的巨大能量,犧牲了自己,擁吻著天下。雪落下的地方,山川大地白玉無瑕,還自然一份寧靜,還人間一份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