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婉約派詞人秦觀

揚州婉約派詞人秦觀

  秦觀,字少遊,揚州高郵人,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蘇門四學士”之一,北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婉約派詞人。

  秦觀在揚州時,元豐七年,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

  後秦觀考取進士,初任定海主簿,轉州教授,元祐七年,又遷國史院編修,離開揚州。離揚期間,秦觀寫下《夢揚州》,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晚雲收。正柳塘、煙雨初休。燕子未歸,惻惻清寒如秋。小闌外、東風軟,透繡帷、花蜜香稠。江南遠,人何處,啼破春愁。長記曾陪燕遊。酬妙舞清歌,麗錦纏頭。酒為花,十載因誰淹留。醉鞭拂面歸來晚,望翠樓、簾卷金鉤。佳會阻,離情正亂,頻夢揚州。

  十年後,新黨人上臺,秦觀與蘇軾等人一同遭貶。此後,秦觀不斷遭受削職、除名。元符三年,宗即位,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覆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州,已經去世。

  文學作品的特點

  詞作

  秦觀在婉約感傷詞作的藝術表現方面,展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創造上,秦觀的詞作擅長描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抒發遷客騷人的憤和無奈,營造出蕭瑟淒厲的“有我之境”。代表性作品是他貶謫州期間所寫的《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江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篇詞作非常深切地抒寫出詞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獨寂寞、思念家鄉的愁緒。特別是最後兩句,因景設問,沉痛地表達出自己遠離朝廷、謫放天涯地無奈和悲憤。秦觀病逝之後,蘇軾特別將這兩句詩書於扇上,並題識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

  其次,在語法結構方面,秦觀受到柳永的影響,創作了大量慢詞。但是他能把令詞中含蓄縝密的韻味帶進慢詞長調,從而彌補了柳永以賦法填詞所造成的發露有餘,淺白單調的不足,顯得跌有致,包蘊深層。例如《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溶洩,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摟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再次,在字法運用方面,秦觀詞作具有含蓄隱麗的.特徵,取象設詞追求意象的精緻幽美,描繪自然景物,多為飛燕、寒鴉、垂楊、芳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建築器物,則是驛亭、孤館、畫屏、銀燭之類。他以柔婉的筆觸,對詞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飾,用精美凝練的辭藻,傳寫出悽迷朦朧的意境。正像趙尊嶽在《填詞叢話》卷中評秦觀詞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麗字,觸目琳琅,如‘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經驅使質實為疏秀,人見其風度矣。”

  詩作

  秦觀詩文亦為北宋一大家。明胡應於《詩雜編》卷五言:“秦觀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做渠帥,世遂寡稱。”從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後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詞,其餘賦一卷、詩十四卷、輓詞一卷《以上為韻文》,而以文為最多,共三十卷。

  秦觀詩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在兩宋詩壇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小品文最為出色。其策論文筆犀利,說理透徹,引古徵今,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秦觀在某些特定環境情勢,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懷抱百憂中”,如憶舊、遷謫時製作的這第三種類型的詩,已使原來飲娛興、按拍協歌的傳統價值歸屬退於很次等,甚或無相關連的幕後位置。而另外卻命其擔荷起詩歌在古典詩教理論裡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為自我主體心態意緒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滿足他嘆喟命運悲劇、宣洩人生愁煩的現實精神需要。[9] 元好問評秦觀詩作為”女郎詩“,後世也多存誤解,然秦觀現存詩歌共400餘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詩”味的,也不過佔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