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秦觀(1049年~1100年),早年字太虛,後改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揚州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蘇門四學士”之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少游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秦觀生於江西九江。這年他的祖父赴官南康,攜帶全家通往。父親秦元化,母親戚氏隨同至九江生下秦觀。在這個大家庭中,按伯叔家兄弟的長幼次序,秦觀排行第七,後來人們稱他為“秦七”。四年之後,祖父任官期滿,不久全家搬回故鄉高郵。六歲時,父親送他到鄉校私塾讀書。不久,他的父親從汴京遊太學歸來,十分稱讚太學裡的人才濟濟,特別欽佩海陵人王觀的“高才力學”。幼小的秦七聽說後心中非常羨慕,希望父親多講一點太學裡的有趣故事。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有一次,秦七和弟弟圍繞在父親膝前說:”你下次赴京遊太學,帶我們兄弟兩去好嗎?”父親連聲回答說:“好,好。”這時腦際想起太學裡王觀還有一個弟弟叫王迪,雖不是同胞手足,但確是親近的從弟。這對兄弟在太學裡的才學出眾,於是就講了他們兄弟兩在太學刻苦攻讀、聰明好學的故事。秦七聽了,晃著腦袋對父親說:“爸爸,我長大了當王觀,弟弟就做王迪,你說好不好?”父親看著這兩個活潑、聰明的孩子,高興的大聲說:“好的,好的。你們長大了一定會像王觀兄弟那樣有出息的。說著,他稍加思索後有對秦七說:”你說的號,我想把你們的名字改一下,你就取名為觀,叫秦觀,你弟弟就叫秦迪。希望你們向王觀兄弟學習。從此以後,人們就把秦七叫秦觀了。在秦觀幼小的心靈中,羨慕名家,以王觀作楷模成為他讀書向上的一股動力。秦觀開始刻苦攻讀《論語》《孟子》等古書,十歲以後文章寫得很通順,深受塾師的喜愛,父親更加歡喜,視作秦家的一匹千里駒。鄉親們都說秦觀是一位神童,將來會金榜題名,替秦家光宗耀祖的。

  仁宗嘉佑八年,父親病故,家庭生活受到一點影響,但十五歲的秦觀還是安心讀書,以不負父親的重望。四年以後,十九歲的秦觀已長大成人。這年,高郵人徐成甫在潭州任寧鄉主簿bu。他愛好讀書作文,家中藏書甚富,生有五男三女,長女叫徐文美。他對女兒說:“女子出嫁,一定要嫁給讀書人。因此,秦觀就成了他擇婿的理想人選。在雙方家長的同意下,秦觀娶徐成甫fu的長女徐文美為妻。秦觀與徐文美結婚後,過了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他從小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婚後也是這樣,不僅讀儒家經典著作,還喜歡閱讀兵書,研究兵法,對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尤其對守衛邊陲的將士,他們的動人事蹟,深深的打動了他的心靈,對他們產生了由衷的敬意。少年秦觀性格豪雋,他讀兵法不是為了消遣時日,而是有志於國,希望將來能收復國土,為過捐軀。所以說他“少年慷慨論事,嘗有系苔二虎,回幽夏之志“。熙寧元年(1068年),他21歲,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的慘狀,創作了《浮山堰賦》。秦觀到二十四歲讀兵家書時,寫下一篇《郭子儀單騎見虜賊》的文章,熱情歌頌郭子儀智勇雙全,單騎赴虜營的英豪氣,使強虜折服,俯首稱臣,顯示出唐王朝的威嚴,也反映了青少年時期秦觀報國志氣與心態。

  青年時期的秦觀已嶄露才華,詩文、書法都得到當時名人的賞識。但他並不感到自滿,還想得到跟多良師益友的指導。在高郵,秦觀最敬佩的是孫覺,來往密切,受益甚多,給他的影響較大。熙寧七年,已經回到家鄉的秦觀聽說當代文宗蘇軾將從杭州通判移守密州,要路過揚州。他早就仰慕蘇軾的大名,只恨自己無緣拜見,覺得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秦觀想請孫覺為他引薦,但轉念一想,孫覺此時不再揚州,又無人可代。這是秦觀感到苦惱,怎麼辦呢?秦觀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估計蘇軾到達揚州後,必定回到歐陽修所修建的平山堂去遊覽,因為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於是他就模仿蘇軾的筆調寫了幾首詩,又仿照蘇軾的書法特點,預先題寫在平山堂寺院的壁上,以引起蘇軾的注目。蘇軾到達揚州後,果然前往平山堂。他漫步在寺院內隨意觀望,忽然看到寺壁上的幾首詩,仔細辨認,很像自己的筆跡,不禁大吃一驚。一時困惑不已。後來蘇軾去拜見友人孫覺,在閒聊中說出此事。孫覺聽了,只是微笑不語。他大心中有數,起身到內室取出了秦觀所作詩詞數百首,對蘇軾說:“此為友人所作,請先生賜教。”蘇軾展讀這些詩詞,被作者的藝術才華深深的吸引住了,十分讚賞。這是他若有所悟的想起了那次留詩在壁上的必定是這位年輕人。讀了這些作品後,蘇軾感嘆一聲說:“向書壁者,必此郎也。”孫覺知道蘇軾已經識破,於是就把秦觀早已仰慕的談話與心態,如是祥告。蘇軾聽後,心中大悅。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熙寧十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這年秦觀二十九歲,恰逢第二年秋試,他打算赴京應考。元豐元年,秦觀在赴京途中特地去徐州拜訪蘇軾。秦觀與蘇軾在彭城相會,格外興奮,而蘇軾對這位後起之秀,不但熱情款待,而且十分關心愛護,規勸他讀書”應舉”以養親。這次相會暢敘增進了兩人之間的友誼,對秦觀以後的成長髮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臨別時蘇軾以詩相贈,秦觀也作詩告別,表達自己對蘇軾的敬佩與感激之情。他知道蘇軾字子,所以詩題為《別子》,詩中說:“人生異趣各有求,繫風捕影只懷憂。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秦觀離別徐州回到故鄉。一年前,即熙寧十年七月中旬,徐州發生大水災,為了保護全城百姓的生命財產,蘇軾親自督促築堤治水,經過軍民日夜搶險救災,水勢終於退去,百姓得到了安寧。由於蘇軾率領軍民大力抗洪救災有功,受到朝廷的獎勵。治水成功後,蘇軾就在徐州城東門築座大樓,因水受制於土,而土色黃,所以命名為“黃樓”。次年,黃樓建成,蘇軾寫信請秦觀作《黃樓賦》。《宋史》說秦觀“見蘇軾于徐,為賦《黃樓》”。其實作賦時秦觀在高郵,元豐元年冬,遣人送徐州呈蘇軾,蘇軾稱讚他“有屈、宋才”。秦觀從徐州回鄉後,忙於準備功課。儘管他的才華出眾,可是並不致力於科舉文字,結果科場失利,名落孫山。應舉的失敗並未使他心灰意冷,很快就排除苦惱而發奮圖強。他退居高郵家中,閉門謝客,一心攻讀,並寫了《掩關銘》以表示自己的決心與信心。秦觀整日在家以讀文史書籍自娛,不過,因父親早逝,母親年邁多病,家道中落,生活比較困難。蘇軾獲悉後立即寫信給他,熱情關懷,但秦觀委婉謝絕了蘇軾的資助,只是把近來的思想煩惱、命運不濟的悲苦,一一告訴了蘇軾,以求得指點。蘇軾讀後對秦觀提出的質疑,詳細作答,並寄贈他一些書籍,使秦觀感激不盡。

  元豐二年春天,秦觀準備去會稽探望祖父和正在會稽通判任上的叔父,恰巧這時蘇軾從徐州調往潮州。秦觀到會稽不久後,一起意料不到的官場風波發生了。因蘇軾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坐“烏臺詩案”,被彈劾逮捕。秦觀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驚駭,一時憂心如焚,急急忙忙渡過錢塘江趕到潮州來探問實情。當時蘇軾的一些親友因怕受株連而不敢往來,有的甚至把蘇軾的信件和詩文都燒掉了。秦觀不僅前來探問情由,願助一臂之力,而且後來還寫書託蘇軾的胞弟蘇轍轉達,以表示慰問,充分體現出他不愧是蘇軾的“患難之交”。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也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試,並於1085年登第,結束了舉子的生涯。考取進士後,秦觀初任定海主簿,轉州教授。元祐七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京城任職的數年裡,秦觀得與師友時相過從。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哲宗元祐年間,操持朝政的多為舊黨人士,但其內部派別鬥爭卻異常激烈。蜀黨領袖蘇軾及其“蘇門四學士”,均能夠出以公心,根據民生疾苦和國家利益,針對新、舊兩黨的主張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秦觀先後向朝廷進策論30篇,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對王安石變法作了中肯的論,認為新法是救國濟民的良策,只是執法者矯枉過正,以致產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認為那也是因廢食之舉。這些觀點在黨同伐異的激烈政治形勢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由於秦觀與蘇軾關係密切,他更無法逃脫派別門戶之間的中傷和攻訐。

  紹聖元年(1094年),新黨人士章、京上臺,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此後,秦觀又先後被移送到橫州、雷州編管,不斷地遭受削職、除名。元符二年(1099年)歲暮,他身處雷州,自做《輓詞》。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覆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州,已經去世。

  秦觀的詞名勝過詩名。他的詞屬於婉約一類,寫得最好的是寄慨身世和歌唱愛情兩類。秦觀在感傷詞作的藝術表現方面,展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在技法結構方面,秦觀受到柳永的影響,創作了大量慢詞。但是他能把令詞中含蓄縝密的韻味帶進慢詞長調,從而彌補了柳永以賦法填詞所造成的發露有餘,淺白單調的不足,顯得跌有致,包蘊深層。再次,在字法運用方面,秦觀詞作具有含蓄隱麗的特徵,取象設詞追求意象的精緻幽美,繪景物,多為飛燕、寒鴉、垂楊、芳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建築器物,則是驛亭、孤館、畫屏、銀燭之類。他以柔婉的筆觸,對詞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飾,用精美凝練的辭藻,傳寫出悽迷朦朧的意境。

  秦觀詩文亦為北宋一大家。明胡應於《詩雜編》卷五言:“秦少游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做渠帥,世遂寡稱。”從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後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詞,其餘賦一卷、詩十四卷、輓詞一卷《以上為韻文》,而以文為最多,共三十卷。秦觀詩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在兩宋詩壇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小品文最為出色。其策論文筆犀利,說理透徹,引古徵今,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秦觀在某些特定環境情勢,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懷抱百憂中”,如憶舊、遷謫時製作的這第三種類型的詩,已使原來飲娛興、按拍協歌的傳統價值歸屬退於很次等,甚或無相關連的幕後位置。而另外卻命其擔荷起詩歌在古典詩教理論裡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為自我主體心態意緒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滿足他嘆喟命運悲劇、宣洩人生愁煩的現實精神需要。 元好問評秦觀詩作為”女郎詩“,後世也多存誤解,然秦觀現存詩歌共400餘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詩”味的,也不過佔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