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最浪漫情詩

520最浪漫情詩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坐在搖椅上,牽著彼此的手,看著日落!下面由小編與您一起分享520最浪漫情詩,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當你老了

  ——葉芝:愛爾蘭詩人

  當你老了,白髮蒼蒼,睡意朦朧,

  吾愛,請執此卷,趁爐火未熄時吟誦

  慢慢追憶起你曾經的雙眼

  那幸福的光芒與波光粼粼的暈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愛過你的美麗

  愛過你青春的片影,

  唯獨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愛你日益凋謝臉上歲月的留痕

  吾愛,焰苗升騰,哀傷無形,

  低下頭呢喃,說你知道:

  真愛不熄,那是我送你的星群

  嬉戲在綿延的群山之中

  原文: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第一次讀葉芝的《當你老了》,是袁可嘉的譯本,很感動,原來愛是可以這樣抒寫的。

  後來又找了很多人的譯本,發現飛白的翻譯韻律掌握得很好,比較符合原文的押韻風格,也更能表達葉芝的情感,意境上也更美,惟獨“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一句翻譯得不夠完美,尤其“dream of”翻譯成“夢見”有些突兀。詩是假設茉德·岡年老時,在火爐旁回憶當年的情景,如果翻譯成“夢見”,主體就發生了變化,讓人感覺是作者夢見茉德·岡當年雙眼中的柔美,前後主體的不一致,讀起來很費勁兒。

  但是第二、三節,飛白翻譯得好些。尤其是第二節“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袁可嘉譯為“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讓人感覺詩人有些幸災樂禍:你終於老了,當初的風采、榮耀都已經不見了,沒有人再愛你了,只有我還在愛著你。如此,這種愛就變成了憐憫,與詩人一生對茉德的尊重、愛慕不符。而飛白譯成“愛你日益凋謝的臉上的哀慼”,曾經的愛與被愛都在時間的縫隙裡沉積,似乎不那麼光彩照人了,日益衰老的臉上,不禁呈現出哀慼的神色,但詩人仍然愛著她,發自心底的愛惜讓詩人和愛人都有了那麼一點點哀傷。

  很喜歡題目“當你老了”,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你讀出葉芝可望而不可及的愛情的悲傷,讀出願意為茉德守候一生的那種平靜,讀到詩人甘願為理想愛情犧牲的決心。這種宣誓是平靜的,絕不大聲張揚,因為那是詩人自己的事,不是炫耀,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只輕輕地告訴你:當你老了,我依然愛你。

  詩人不單在情感上追求無限、深化愛情,而且藉助形式使這種情感趨向無限,作者第一節第一句就設定了一個假設“當你老了”,然後以老時為起點,開始回憶年輕時的愛情種種,在時間上構成了一種距離美,愛情在時間的迴廊裡延伸。同時,詩的最後一節,勾勒出一幅很美的立體畫面,從紅光閃耀的火爐,到頭頂上的山,再到密密群星,層次分明,空間上也形成一種張力,讓我們感覺到愛情在現實中不斷昇華,直到無限的空間中,成為一種永恆。

  1899年,葉芝對美麗的女演員茉德·岡一見鍾情,愛上了這個給了他一生幸與不幸的女人。此時,茉德獻身的是革命,葉芝獻身的是愛情,這種錯位,註定了悲劇。從此葉芝開始了他痛苦的愛情之旅,“我的煩惱開始了”,葉芝在詩中曾說。他已預見到了自己愛情的結局,或者說他已經做好了為了愛這個女人而承受痛苦的準備,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愛了,愛了就愛了,從不後悔。

  當茉德·岡的.丈夫麥克布萊德去世後,葉芝再次求婚仍遭拒絕,終生未能與之結合。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曾經說過:“只有那種終極的愛才能使人達到在無限中去愛一個人。”葉芝用一生演繹著這種終極的愛。如果我是那個女人,或許也不會接受這愛情,因為那就毀掉了他創造永恆的機會。或許你認為這是殘忍的,可是,是蠶,化蝶,總要付出代價。其實茉德·岡並非有心給葉芝製造無奈,她只是從她的角度追求她的幸福和事業,當然更不是為了給葉芝一生的完美,才拒絕他的求愛。可是,茉德·岡在晚年寫信給葉芝時卻說:“世界會因她沒有嫁給他而感謝她的。”那她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呢?誰能說得清楚,只有歷史證明她這句話是對的。

  我一直不太喜歡政治,葉芝能把一個從事政治的女人寫得如此完美,並稱贊她“朝聖的靈魂”,是一種對革命事業的關注,對茉德·岡女神般地崇拜。將愛昇華為一種境界,一種完美的理想,全詩都顯露著唯美的意味。詩中又充滿溫馨的畫意,每一句詩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想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帶著歲月刻在臉上的印記,依稀可見年輕時美麗的容顏,曾經愛過的,或者不愛的,都變得那麼美麗,美好的回憶在臉上綻放。

  同時,詩歌中還有一種感傷的情懷,一種悲傷的情調。悲傷的情感總能感動人心,讓人懂得生命的真諦。即使是愛情,這麼自私的東西,也因帶上悲劇的意味而顯得深刻。樸素而含蓄的語言,優稚而舒緩的調子,在動靜結合的畫面中透出一抹淡淡的哀傷,卻不乏親切與溫馨,讓人久久回味。

  真覺得葉芝的這首詩,有濃厚的中國意味,幾千年前,我們有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宣言,葉芝用一首平淡舒緩的詩調,將古老的愛情誓言演繹得絕美哀慼。

  葉芝終生未娶,在孤獨與對愛情的守望中完成一生。

最近訪問